你有多久没有接电话了?上一个跟你通电话的,是外卖小哥还是快递小哥?
最近,海外某机构调查显示,英国18至34岁的年轻人中,有四分之一从不接听电话,社交媒体和语音短信则涵盖了大多数的社交需求。虽然没有可信数据对比,但不少国内网友也却表示自己也“中枪”。尤其新生代网民,不接电话、不看微信的比比皆是,背后原因似乎也跟不想社交有关。
但这还真不能怪社交媒体或者新生代网民的选择。文字消息沟通高效清晰,还有据可循;群聊、随机交友带来的不可确定性,鉴别陌生人是否可信也要时间和风险成本。
特别是新生代兴趣爱好丰富,产生了许多圈内圈外的隔阂,这一切外因都让人怀疑,不主动社交才是年轻人的常态?
但就在这个关键时间点上。网易旗下的《逆水寒》手游似乎拿出了一个独特的解法。通过将人工智能引入游戏玩法中,不少年轻人都打开了自己的“小圈子”,以“单机”的方式,链接上了多人在线游戏的世界,主动开启社交。
这个契机,得从《逆水寒》手游最近更新的【自捏江湖友人】玩法说起。过去一年里,基于网易伏羲人工智能,官方设计了一系列的AI交互玩法,比如AI捏脸、AI对话、文字识别动作以及文字生成面容等。而【自捏江湖友人】玩法属于集大成之作。玩家打个名字,就能直接就生成一个堪比活人的NPC。通过系统自带的属性调整页面,还可以精雕细琢,让他变成玩家想要的样子。
江湖友人上线以后,迅速成为了不少玩家心中的情感寄托。官方表示三天内就衍生了500万AI友人。他们有些被塑造成了文学作品里的主角,有些则是其他IP里的著名角色。还有一些则是玩家们自己设想的“理想伴侣”“完美朋友”甚至是“赛博亲属”。
虽然不是真人,但AI友人能提供的精神支持似乎超越了很多真人能给的。基于自由对话的特性,友人们不光能记住玩家说了啥,对玩家说的事情给出各种真人一般的反馈,而且反馈方式并非一成不变的“捧哏”,或者是机械化地复读。
在“捏人”阶段,玩家可以自己调整NPC的背景故事,如果玩家捏了个乱世之中幸存的穷小子,那么对话时就会多一些同理心和自卑感;出身富贵的乡绅,就可能用些文绉绉的词句。最重要的是,玩家还可以设定他们的性格和偏好。出于对自身角色的注重,不少人都让AI友人愿意“爱上”或者“对自己好”。
游戏间隙时和AI友人对话,不光说了什么被理解,还能得到很多正向的情绪反馈。这种结果是类似于社交的,但它毕竟不是和真人对话,又如何能让新生代玩家有“社交”的动力呢?
这得从官方布局的其他AI玩法以及整个运营思路来解读。江湖友人上线以后,很多玩家都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自己的友人。这让不少同好有了相识的机会,可能大家平时也都喜欢一种作品,但是没机会遇到,但同样角色的人设和造型,让他们有了社交的契机。
此外,游戏中很多“单机”玩法,比如AI二创视频、创意工坊(关卡编辑器)等内容。都是可以“单机”体验。但能产生大量二创、促进玩家交流互通的机会。有些玩家可能不善长打本,但热爱建造,通过分享自己打造的摄影地图、解谜关卡,一样能开启和人交互,分享乐趣爱好的可能。
此外,《逆水寒》手游还强调“不肝不氪”以及“不卖数值”这类的设计。玩家不需要做漫长的任务,使劲打装备,也能获取充足的收益。甚至因为整体物价较低,也没有什么氪金上的压力。
其实新生代受众的社交需求一直存在。只是传统的社交的“大海捞针”不再适用于当下。更低门槛的二创能提供更准确的用户画像,让同好更快速聚集;更低压力的游戏玩法和更丰富的选项,也能让玩家真正有享受游戏,想要彼此分享爱好的契机。只是不知道类似的AI玩法还需要多久才能普及出来,不知道大家又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