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第一!中原第一城,出圈了!

白话财经专栏评 2024-03-18 23:23:21

作者:余飞01 | 增速领跑万亿城市

前几篇文章,本号分析了去年处在水逆中的几个城市,如东莞、厦门、昆明、太原等。

这篇文章,来看看去年万亿GDP城市中表现最亮眼、最出圈的城市,中原第一城郑州。

郑州统计局披露:

2023年,郑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361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

7.4%这一增速,大幅跑赢了全国大盘2.2个百分点,稳稳位居26个万亿GDP城市增速第一席位。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相比于上面的几个水逆地区,郑州算是去年为数不多实现逆袭的城市。

从整个河南省来看,表现很不好看。2023年河南省GDP增速只有4.1%,跑输了全国大盘1.1个百分点,这一增速与江西一起,并列全国倒数第三。

前三季度郑州GDP增长了6.5%,在主要城市中位列第7,在中部六大省会城市中,增速位列第一。

河南下辖的地级市中,目前还有洛阳、许昌、信阳、周口、驻马店、济源尚未公布GDP数据。公布数据的城市中,只有郑州、漯河跑赢了大盘,其余均跑输了全国大盘。

回看数据,2021年,郑州GDP12691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远不及全国平均线8.1%,在24座万亿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

2022年,郑州GDP为12934.7亿元,同比增长1%。相比上年,GDP增量仅为243.68亿元,在万亿城市中排名垫底;GDP名义增速1.9%,排名倒数第一。

在这个过程中,原本郑州在2019年超越长沙,建立的领先优势消耗殆尽。2020年被长沙反超,2022年长沙将差距扩大至近1000亿。

2023年,郑州终于找回了场子。从前三季度开始,郑州的GDP增速就一直领跑万亿城市,去年前三季度GDP规模更是首次冲破万亿元。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02 | 工业、投资猛发力

郑州何以如此亮眼?从数据来看,工业是其最大助力。

从三大产业角度来看,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为172.2亿元,同比增长1.0%;第二产业(广义工业)增加值为5373.4亿元,同比增长11.1%;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8072.2亿元,同比增长5.1%。

第二产业增速最猛,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这一增速在重点城市中,同样位居第一位。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郑州第二产业表现强悍背后,是工业表现强悍。

2023年,郑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这一增速在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一位。

所以说,郑州GDP增速抢眼背后,工业当记头功。

从主要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3.6%、67.0%和12.0%。

计算机通信产业是郑州的当家产业,去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增速最猛的还是汽车制造业。去年郑州的汽车生产有多强悍?

2023年,郑州市汽车产量83万辆、增长61.7%,其中新能源汽车31.6万辆、增长3.5倍。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堪称狂飙。2022年,郑州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才7万辆,2023年猛涨至31.6万辆。

数据:郑州市统计局

迅猛背后,是比亚迪成产线正式投产。

根据郑州市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

2023年,郑州市制定了20条重点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形成“一链一专班一研发机构一图八清单”推进机制;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38个,签约额2918.1亿元、新兴产业项目占比78.2%。比亚迪新材料等328个项目开工建设,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上汽乘用车二期等291个项目建成投产;工业投资完成1058.8亿元、增长31.1%。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4.1%、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4.5%,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8%、13.6%。

这么多项目上马,带来两个亮眼数据:

第一,便是汽车产量狂飙。

其中比亚迪生产线投产之后,郑州比亚迪板块当年完成产值334.7亿元,生产整车超20万辆,生产动力电池及储能7GWh。

第二,拉动了固定投资增速。

去年很多城市增速疲软,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固定投资增速下滑。而郑州的固定投资增速逆势飘红。

2023年,郑州固定投资增速高达6.8%。

2021年郑州的投资增速为-6.2%,2022年为-8.5%。2023年相比于2022年反弹了15.3个百分点。

当然,从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来看,出口仍拖累着郑州的增速。

去年,郑州的进出口总值5522.34亿元,下跌了9%。其中进口1953.23亿元,下跌了21%,出口3569.11亿元,下跌了0.8%。

除了出口这个不稳定因素外,影响郑州未来的不确定因素,仍有很大,比如产业不够强悍,过度脱实向虚,过度依赖富士康等等。

03 | 郑州未来的三大不确定性

第一,产业仍不够强。

尽管41个工业大门类中,郑州拥有37个,种类很丰富,但能够拿得出手的就两个。

一个是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另一个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这是郑州仅有的两个总产值过千亿的产业。

相比于其他头部城市,这点家底很寒碜。

在千亿产业数量上,头部工业城市苏州拥有11个,11个千亿产业总产值合计34547亿元。上海12个,总产值31945亿元。

深圳6个,虽然数量不如苏州、上海,但仅凭其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一个产业,就足以碾压除苏州、上海以外的其他所有城市。

千亿产业数量上,东莞7个,重庆、佛山、无锡9个,宁波、天津8个,武汉、南京、泉州、广州5个。

除了头部产业数量少之外,头部产业相比于其他城市,也不够强。

以王牌产业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来说,2021年郑州这一产业的总产值为5967亿元。

这一实力在全国城市中可以排到第5。但是和前三强一比,没有丝毫光芒。

在这一产业上的霸主,是深圳。

2021年深圳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24361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其次是苏州(12096亿元),东莞第三(11037亿元)。

至于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总产值也才1485亿元。

过去几年郑州经济低迷,一方面是房地产不振,另一方面则是工业失速,而工业失速的关键,则是主打产业疲软。

以郑州的手机产量来看。

郑州的手机产量巅峰期在2017年,当年逼近3亿台,之后则大跳水,2018年只有19805.9万台,2022年为15449.1万台,相比于高点时期,近乎腰斩。

数据:郑州市统计局

第二,过度脱实向虚。

客观来说,一座城市的工业实力并不是越强越好,关键还是要与城市地位相匹配。

以上海来说,上海去工业化,是为了壮大自己的金融科技实力,作为中国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显然金融与科技更适合上海的身段。

北京、深圳、广州、也是一样。在工业实力已经达到了一定强度之后,发展更好的服务业(科技、金融等),才能够突破自己的天花板,去创造更灿烂的未来。

但是即便是一线城市,也始终维持着扎实的工业底子,深圳、上海是工业实力最强的两座城市,广州、北京相对弱一些,但其工业实力,广州仍在前十,北京位列全国第14位。

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唯有制造业、工业才是长久之计。

因为,科技、金融这类服务业,一方面需要扎实的工业底子,另一方面依赖国家顶层设计。大多数城市,在这种顶层产业上,很难分享到一杯羹。

所以,大多数城市来只有不断壮大自己的工业实力,凭借实体经济去争夺排名。

然而,过去十几二十年,很多城市盲目追逐服务业,忽略了工业立市的初衷和根本。其中典型代表有天津、青岛、郑州等城市。

从郑州的历史数据来看,其在改开初年第二产业占比高达63.3%,2000年缩小至47.1%,到2022年缩小至40%,2023年跌至39.5%。

来源:郑州统计局

横向对比来看,从2012年到2022年十年间,郑州是脱实向虚速度最快的城市。

大多数城市,仍需坚守工业立市的根本与初衷,现在很多城市已经明白过来了,比如重庆、杭州、天津、青岛都在开启寻根之旅,重新强调工业立市,重新划定工业占比的红线。

第三,过度依赖富士康。

郑州的第一产业是富士康带来的,而富士康给郑州带来的,又绝不仅仅只是这些。

在富士康来郑州之前,郑州几乎没有什么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纺织、汽车、煤炭和食品等制造业。

富士康到来之后,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带动了一批中上游的零部件生产商一起进来,仅富士康配套企业就超过了600家,在郑州建立起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富士康的到来,还带来了大批就业岗位。

富士康郑州产业园区高峰时期有32万左右的员工。随着富士康的到来,带热了产业园区周边的各类商业活动,这么多员工,配套的生活、消费等服务就业,这些就业岗位起码是富士康本身就业的2倍以上。

对郑州出口的助攻,更是居功至伟。

2008年时郑州的出口只有29.5亿元,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外需减弱,2009年的出口下降至22亿美元。2010年富士康到来出口立刻上升至34.6亿美元,2011年飙升至96.4亿美元,几乎是前一年的三倍。2012年又在前一年基础上翻了两倍多,达到了202.6亿美元。

2022年增长至534.7亿美元。

来源:郑州统计局

一家企业改变一座城市。阿里改变了杭州,富士康改变了郑州。

一家企业成就一座城市,自然是好事,但是,这样一种过度依赖的方式,郑州需要做出改变。

就像北方很多资源型城市过度依赖某一种资源一样。

无论对于哪个城市,过度依赖某个企业,或者某一个产业链条,都是相当危险的事情。

东北华北很多资源型城市曾经过度依赖煤炭,依赖钢铁生产,煤炭和钢铁让他们兴盛,然而随着产能过剩和资源枯竭,北方一大批城市,尤其是东北地区一批资源型城市,走向了十年人口通缩之路。

这就是产业单薄导致的。

对于企业的过度依赖,道理相通。如果是本土企业,担心大可不必。就像杭州从来不担心阿里会撤离,深圳也不会担心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会撤离一样。

但富士康之于郑州却不同,富士康来自中国台湾,台海局势的变化,随时会影响富士康的去留。

所以说,郑州需要未雨绸缪。

本号认为,郑州未来需要做好四件事情:

第一,提升整个城市的管理水平,改变其口碑。

第二,逐步解决问题楼盘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郑州楼市就很难反转。

第三,继续做强做大目前的两个千亿产业,同时将其他有潜力的产业也做起来,增强自身的工业实力。

第四,大力支持本土科技企业壮大发展,利用富士康的产业链作用,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来蚕食对富士康的依赖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