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投量:张志远教授因病而异的治疗智慧**

寻桃聊健康 2024-04-23 17:28:43

**附子投量:张志远教授因病而异的治疗智慧**

在中医的博大精深中,张志远教授对于附子投量的独特见解,展现了他因病而异的治疗智慧。族伯父瑞祺曾提及,同门囤公为火神大家,他认为人身之阳如同命门中的焰光,主宰着我们的生命活动。这种阳气,强者使之壮健,弱者则使之衰弱。它能驱散阴霾,护卫我们的生命健康。

景岳对于熟地黄的论述,倾向于温补之法。然而,他并未将附子视为扶阳助火的主要药物,尽管将其列入四维,却未能充分发挥其实际效用。若要提升人体的功能活动,抵御内外的病邪,预防疾病的发生,就必须振奋元阳,强化命门之火。正如赵养葵所言,保护真主,使燃烧的光焰永不熄灭。否则,一旦影响脏腑、四肢、百骸,便会引发各种疾病。

张志远教授强调,平时应注意常投附子、乌头、天雄等补火壮阳的药物,这是治本的关键。然而,在西南地区,附子的用量往往过大,动辄达到百克,这显然是欠妥的。超过50克的用量不仅浪费药源,而且难以取得显著疗效。他认为,最合适的用量应控制在15∼40克之间,这样既能充分溶解,发挥药效,又无毒性反应和不良反应。

当然,张志远教授也理解,在病情严重、药力轻微的情况下,有时需要使用高达90克的附子来挽救颓势。但无论如何,“致中和”始终是辨证选方的核心原则。

1967年,张志远教授曾诊治一名七十岁的男子。该患者患有支气管哮喘,每遇风寒即发作。以往的治疗多按痰饮调理,使用了包括半夏、茯苓、细辛在内的多种药物,但效果不佳。患者已卧床多日,病情严重。从舌苔白滑、脉象沉微、呼吸短促、精神萎靡、手足厥冷、体温偏低、痰白似水、饮食顿进、汗出不断等症状来看,张志远教授认为这与阳虚、命门火衰有关。在与家属协商后,他决定给予大量附子以温里增热化寒兼利水邪。

初次开方,附子用量为30克(先煎一小时),干姜20克,茯苓30克,人参15克,甘草6克,地龙10克,葶苈子15克。患者服用三帖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仍未脱离危险。于是,张志远教授将附子用量增至60克(先煎两小时),茯苓增至40克,其余药物未变。经过六天的连续治疗,患者能够起床端坐,进食稀饭、软食,自觉身体状况良好。他感慨地说,自己已从险境中走出,大凶化吉了。这正是张志远教授因病而异、药量随恙而转的治疗智慧的体现,也是岐黄传统的特色所在。

1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