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3家正部级央企,分别是哪些?又有多少家是副部级?

瑛悦谈历史 2024-08-19 01:52:54

近几年中国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显示,国有经济占GDP比重约为40%,而国有经济里面,又以国企为主要存在形式。

目前全国国企的总资产,已经高达339.5万亿元,职工超4,000万人,是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而131家央企又是国企中的旗舰。

央企里面又有等级之分,其中最高级的正部级央企,全国仅有3家,是中国经济旗舰企业中的旗舰。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企不断政企分离,大小国企已经没有行政等级之分,但是部分央企其一二把手要经过各部委,甚至是最高决策层任免,所以央企依旧被人为地划分出行政等级。

到了正部级这个层次的央企,在古代就是盐铁部门,不过像每年赚一个军费的中国烟草;手握能源命脉的三桶油;甚至是和军工挂钩的中核工业以及中航科;乃至是全球最大的四家银行巨头:工农建中,都只是副部级央企。

所以这三家正部级央企到底有多特殊,又在从事什么层次的产业呢?正部级央企三巨头,今天就给大家进行详细介绍。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国铁集团,前身就是国务院原组成部门之一,号称铁老大的铁道部,铁老大这个名号不是白给的,外交部商务部财政部,甚至是公安部这么多部委,都没有铁道部有本事,以至于拖到2013年铁道部才被解散,一个部委分出了国铁集团和国家铁路局,以及铁路工程集团、铁道建筑集团、中车集团、铁路物资集团和铁路通信信号集团七家铁路巨头。

其中,国铁集团继承了铁道部的企业职责,也就是铁道部的资产和债务,并继续下辖18家正厅级铁路集团公司,所以仍配得上正部级央企身份,也只有正部级,才敢承担6.1万亿元的负债,和每年8,000亿元的投资任务。

铁道部曾经号称铁板一块,拥有独立的社会管理体系,再到今天,成为负债2.5个恒大的国家控股公司,国铁集团的前世和今生一点都不简单,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铁路系统组建史。

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当时中国铁路网最发达的地方在东北,为满足解放军南下的军需,铁道兵出现。

1949年1月,军委铁道部成立;建国后,第一届政协设置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成立国务院,中国铁道部也正式成立。

铁路交通是新中国工业化的大动脉,所以铁路建设拥有优先权,铁道部被赋予了极高的权限。

铁道部下设一个办公厅九司两局,在地方还有18个垂直管理的铁路局或运输公司,从铁路发展规划、铁路事业经费、铁路政策法规、工程设计、建设日常运行,全程滴水不漏,独立运转,不受其他部委和地方政府管制。

截止2013年解散前夕,铁道部已经有18,000个机构或企业,职工超过240万人,还有10万公里长的铁路线,无论是人口,还是铁路线涉及的土地面积,都堪比一个中小国家。

因为历史原因,铁道部拥有一套完整的社会管理生态,成为游历在政商两界的独特存在。国企有自己的医院学校并不奇怪,但铁道部有的是教育系统和医院系统,可以自己给自己培养铁路医学人才。

一些学校、科研机构隶属于铁道部,而非教育部;铁道部甚至有自己的公检法体系,铁路警察也隶属铁道部,并非公安部;80年代,铁道部还有自己的三级铁路法院,和铁路检察院;甚至还有独立的预算审计和银行系统。

电力、石油等部门在以前都是国务院下属部委,这么多关键部门,为什么只有铁道部,出现了这样高度独立的架构?

这和前面提到的解放战争有很大关系,二战末期,苏联出兵东北是有条件的,其中包括战后共管旅顺和大连港。

苏联人的交通工具就是铁路,你来我往之下,我们也沿用了苏联同款,高度集中的铁路管理模式。

不得不承认,这种模式,保证了新中国铁路建设的安稳起步,但拒绝社会资本,独立运营的弊端也很明显。

欧美日在70年代,纷纷改革本国铁路系统,实现市场化和第三方监督,中国铁道部在 1970年,也和交通部、邮电部所属邮政部分合并,成立新交通部,但仅仅5年后又独立出来恢复铁道部。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铁道部终于开始政企分离,但和电力以及邮电的改革不同,想要改组铁道部,触动的利益不是职工下岗这么简单,铁道部在全国职工,包含职工家属多达数百万人,铁路网还要正常运行。

最开始,只独立出司法教育和医院等部门,一直到2013年铁道部才被撤销,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接手企业职能。

各种流程仍属于正部级,行政职能由铁路局继承,并入交通部管理,所以就出现了,副部级单位监督正部级央企的局面。

时间来到2018年,铁总下面十八局也完成改制,铁总得以改组成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作为正部级央企,国铁的排面一点都没降,股东不是国资委而是国务院,红头文件字号仍比其他国企大一号,依旧下设一个办公厅和12个特派员办事处,是唯一有办公厅的国企。

此外国铁下面还有铁道党校,中国铁道博物馆和铁道战备州桥处3个事业单位,以及一个文工团,也就是中国铁路文工团有限公司,侯耀文、张国立、王志飞、满文军等明星,都来自这个文工团。

因为继承铁道部的办公大楼,国铁总部至今依旧有武警执勤。

但时至今日,国铁集团虽仍有负债,但是中国铁路交通从来没有掉过链子。

青藏铁路之后,中国再用16年时间成为高铁强国,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最后有一个冷知识,在固有印象里,国铁集团长期巨额亏损,不过2023年国铁集团破天荒实现营业收入12,454亿元,净利润33亿元资,资产负债率65.54%,较上年末降低0.84个百分点,可见数十年来坚持的市场化改组,已经初现成效。

中信集团

下面要介绍的是第二家正部级央企,至今在公文里还印着国徽的超级财团,中国四大财团之一的中信集团。

2023年中信集团在世界500强排名第71位,光是一级子公司就有175家,中信泰富、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股份、中信建设、中信信托、中信国安中信招商等等分公司遍布全国各行各业,国家公布的89个行业,中信就涉及了81个,集团总资产超过11万亿元,在中国四大国有财团排第二。

中信是怎么崛起的,这个问题不难窥探,因为这家公司,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者,同样类型的企业,还有我国第一大财团招商局集团。

1978年 中国开启改革开放,但是从地方到中央都没有钱,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

1979年为引进外资,解决经济建设资金问题,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这部法律为中信的经营提供了法律支持,随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第一任董事长是荣毅仁。

为了让中信有便宜行事的权限,中信成立之初的性质,就是国务院直属部级国营企业,并且以后可能会和中信经营产生密切交集的部门,都向中信委派董事,所以中信董事会有44个席位,背后大多是北京各部委,所以无论性质还是实力,中信都算得上正部级央企。

表面上看,中信是无锡荣氏创办的,中信也让这个家族再次登上内地财富界巅峰,荣毅仁和荣智健父子,在1999年和2002年先后成为中国内地首富,但是作为中国第一家正部级央企,中信集团的背景绝不是一个荣氏能撑起来的。

为了增强中信的实力,将门之子王军加入中信,王军后来也做到了中信董事长和保利集团总经理,掌舵中信长达11年。

有邓公叶将亲自点兵、荣家在海外的人脉、甚至还有基辛格做顾问,中信集团出生就手执改革开放的尚方宝剑。

但彼时虽有改革经济的决心,但是上上下下谁都没有钱,就连财政部分期拨付给中信的6亿注册资金,最后也只到位一个亿,国际资本也不看好中国市场,认为把钱投到当时的中国就是在扶贫,所以中信早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没有自己的办公室。

中信的转机发生在1982年,总投资10亿元的江苏仪征化纤工厂资金短缺,即将下马,面对老家化纤巨头的困境,民国纺纱家族出身又曾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的荣毅仁,没有理由袖手旁观。

1982年中信通过野村证券,在日本成功发行100亿日元私募债券,期限为12年,年利率8.7%,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在海外借钱,虽然利率高于一般政府贷款,但总算是保住了仪征化纤50万吨化纤原料的年产能。

仪征化纤一期工程于3年后建成投产,到1988年实现利税超11亿元,还清了这笔贷款。

现在这家公司并入中石化,是中国最大的化纤生产基地和世界第四大聚酯生产商,这就是著名的仪征模式。

后续同样的模式下,中信为中国的电力能源交通拉到了数十笔不菲的国际融资,中信顺势成立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为中外双方牵线搭桥。

随后创办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中信银行,又在房改浪潮下进军房地产,开始了中信商业帝国的扩张之路。

1993年荣毅仁上任国家副主席,王军开始执掌中信11年,并将中国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正式改名为中国中信集团。

香港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中信自然不会放弃香港资本市场,执掌中信香港分部的,就是荣毅仁的儿子荣智健。

中信香港在国务院的资金支持下,陆续策划收购国泰航空12.5%股份、港龙航空46%股份、香港电讯20%股份、中华电力20%股权,西区海底隧道35%股权、石家庄钢铁集团80%股权,还有嘉华银行、澳门电讯、亚洲卫星公司、恒昌企业等重要资产。

这些中信在香港的资产,均被荣智健注入上市公司中信泰富,中信泰富也是中信旗下最大的非金融子公司,荣智健也在2002年成为中国首富,其在香港赛马会拥有多匹世界级名驹,还是当时香港三个拥有私人飞机的富豪之一。

2009年因为澳元跌幅超过30%,中信泰富手里90亿澳元的外汇期权,巨亏155亿港元,荣智健引咎辞职,荣氏家族在中信的影响力也急转直下。

2011年,中信二次改制成为国有独资公司,并在2014年将中信股份100%注入中信泰富,实现境外整体上市。

如今的中信股份截至2023年12月31日,总资产达人民币113,307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子公司还是中信银行,资产超过6万亿元,此外中信在证券、能源、资源建设、机械制造等领域,也是国内翘楚。

整个中信商业版图,在全球控股参股企业超过2,000家,共同组成了整个11万亿规模的超级财团。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正部级央企三巨头,讲完国铁和中信之后要讲的是最年轻,也是最后一家正部级央企,掌握中国国库钥匙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投”)。

在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已经高达1.4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已经面临外汇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如果不能好好利用这笔十余年外贸积攒的外汇储备,等于西南的电白送、山西的煤白烧、东南的缝纫机白采。

当时能进行外汇投资的国家级机构只有人民银行,在国际市场进行外汇投资,避免外汇贬值。

作为一家央行,能做的并不多,主要渠道就是购买收益不高但是稳定的美债。如果还需要更高收益的外汇配置,就必须有一家独立的投资公司,且必须是国家背景,中投便应运而生。

2007年9月29号中投正式成立,和外汇管理局、人民银行实现政企分离,方便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

中投的概念并不复杂,和挪威政府全球养老金、科威特投资局沙特公共投资基金、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一样,都是全球前十大国家主权财富基金,而中投的规模长期紧追挪威政府养老金,排在全球第二。

外汇管理局下属还有一家注册在香港的中国华安投资有限公司,也是全球前十的国家主权财富基金。

中投一经问世,便拿着最强剧本。

首先中投的一二把手任命,不来自组织部或国资委,而是最高决策层。

中投第一任董事长就是时任副财长楼继伟,这决定了中投公司的正部级背景,虽然中投后来被调整为副部级央企,但实际地位依旧是正部级。

财政部当年更是特别发行15,500亿元国债到人民银行购买外汇后专门用于充实中投的。2,000亿美元注册资本的中投目前是中国注册资本第二高的企业。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么大一家投资公司,员工只有600多人,也没有专门的办公大楼,而是在北京新保利大厦办公。

其董事会也仅有10个席位,其中5名非执行董事,分别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

如今中投旗下也只有3家子公司,但是管理的资产已经超过1.35万亿美元。如此精简高效的组织结构,和其他老牌央企比起来非常格格不入,那中投是如何管理国家主权财富的呢?

中投最大的子公司,资产占中投总资产2/3,就是经常下场救A股于水火之中的中央汇金。

中央汇金在中投成立之前,已经成立5年,2005年耗资150亿美元,会同财政部,改组成立新的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金融改革期间保证了国务院对关键金融机构的控股地位。

2007年中投成立之后,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向人民银行买走中央汇金全部股权,并入中投旗下,成为中投的全资子公司。中央汇金继续代表国务院持股各大金融巨头,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

中央汇金除了2005年150亿美元注资改组工行外,2007年向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资40亿美元改组中再集团、向光大银行两次注资200亿人民币和40亿美元改组光大集团、还有国开行的200亿美元、农行的1,300亿美元、新华人寿的38.815%股权、恒丰银行价值600亿元人民币的600亿股、中国建投全部股权、国泰君安的2亿股等等,说白了中央汇金就是中国金融部门的总股东。

考虑到国家主权基金投资在国内和国际之间需要一道防火墙,所以中央汇金不负责海外投资,而是由中投国际和中投海外两家子公司承担。

中投的海外资产将近4成布局在公开股票市场,尤其是如日中天的美股,还有将近5成布局在另类资产,也就是对冲基金、私募信用、房地产、基础设施、资源商品等领域,其中美国市场依旧占比最高。

目前中投海外资产规模已经高达2,200亿美元,收益相当稳健,也算不负所托。

既然是国有投资公司,你我应该都有份,那就来看看这家公司有没有替你赚到钱。

中投早期在金融海啸的余威未平时急于出海,在国际市场上栽过不少跟头,但是2013年开始,中投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年化净收益率按美元计算有6.43%,保住了国家级投资公司的口碑。

中国一共三家正部级央企,一家控制全国铁路系统,一家控制11万亿元资产,一家控制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其一二把手堪称当代商界的封疆大吏,位列正部级也是实至名归。

副部级央企有多少

而中国副部级央企,其数量并非固定不变,会随着国家政策、企业重组和行业调整等因素而有所变化。

截至最新的数据更新,中国大约有97家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企业,其中大部分为副部级央企。

这97家央企涵盖了能源、化工、建筑、交通、通信、金融、军工等多个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

由于部分央企的级别可能根据企业经营状况、行业地位和国家战略需要进行调整,因此确切数量可能需要参考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或相关官方机构的最新公布信息。

通常情况下,这些央企的主要负责人(如董事长、党委书记)由中央直接管理,享受副部级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些企业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