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来临前,大多会先出现这几个症状,医生忠告:千万别再忽略了

凝安玩转养护 2024-10-25 15:58:38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寒冬的深夜,急诊室走廊上回荡着急促的脚步声。45岁的王海涛被推进了抢救室,他的妻子泪眼婆娑地站在门外。就在两小时前,这位建筑工程总监还在工地上指挥着收尾工作,突然感到极度疲惫、胸闷不适。同事们发现他脸色发白、冷汗直流时,已经来不及了。

这让我想起了三个月前发生在本市某高档健身会所的另一起意外。著名女装设计师林美玲,在进行日常健身时突然倒地,年仅38岁。据目击者描述,事发前她曾向教练抱怨感觉手臂发麻、呼吸不畅,只是简单休息后又继续锻炼。

两起猝死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因猝死致死人数超过54万,平均每天约1500人。更令人揪心的数据是,80%的猝死者在发病前都出现过明显的预警信号。

业内知名心血管专家张志明教授指出,猝死并非毫无征兆。通过对近五年来3000多例猝死病例的分析,专家团队总结出几个重要的预警信号。

体力不支是最常见的信号之一。28岁的快递小哥刘建军,在猝死前一周就开始觉得特别累,即使睡觉也无法缓解疲劳。他的同事回忆,那段时间刘建军经常需要坐着休息,面色发青,说话都没什么力气。

不明原因的胸痛也是一个危险信号。38岁的美发店老板娘陈玉珍,在送走最后一位顾客后突然倒地。她生前一个月曾多次向姐妹抱怨胸口隐隐作痛,以为是工作太累导致的肌肉酸痛,没有重视。

《中国循环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表明,约65%的猝死者在发病前会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的胸痛症状。这种痛感可能持续数秒到数分钟不等,有些人形容像是被重物压住,有些则感觉像被细针扎。

呼吸困难也是一个重要警示。42岁的货车司机张明,经常在夜间被憋醒。他的妻子告诉医生,丈夫总说睡觉时感觉喘不过气,还经常做噩梦。遗憾的是,张明把这些症状归结为天气变化引起的小毛病。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专家团队发现,超过70%的猝死患者在发病前曾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这种症状多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能会有所缓解,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疲劳。

心律不齐是另一个值得重视的信号。45岁的厨师长李大刚,在厨房准备晚餐时突发心跳骤停。同事们回忆,李大刚曾多次说自己心跳很怪,有时快得像擂鼓,有时又特别慢,还经常觉得心脏在跳漏拍。

《中华医学杂志》2024年2月刊载的研究指出,约55%的猝死者生前出现过心律失常症状。专家提醒,如果发现自己的心跳频率异常,或感觉心跳时快时慢,应立即就医检查。

头晕目眩看似普通,实则危险。35岁的舞蹈老师何婷,在排练现代舞时突然晕倒。学生们回忆,何老师近期经常抱怨头晕,以为是贫血,一直在吃补铁的药物。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专家组通过对1500例猝死病例的分析发现,头晕可能是心脏供血不足的表现。特别是伴随面色苍白、出冷汗的头晕症状,更需要警惕。

夜间出汗异常也是一个危险信号。52岁的摄影师王艺,在深夜拍摄星空时离世。他的助手说,王老师最近睡觉总是满身大汗,床单经常湿透,还开玩笑说是在"排毒"。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最新研究表明,异常盗汗可能预示着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表现之一。尤其是在没有发热的情况下出现的夜间盗汗,更应该引起重视。

手脚麻木也不容忽视。48岁的花艺师吴芳,在准备一场婚礼布置时突然昏迷。她的学徒回忆,师傅近期总说手指发麻,拿东西时感觉不太灵活,都归咎于长期插花导致的职业病。

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团队研究发现,肢体麻木可能是血液循环障碍的征兆。如果持续出现这种症状,特别是伴随着胸闷、气短,就必须及时就医。

极度疲劳更是一个重要警报。32岁的外卖骑手马小军,在送完最后一单外卖后倒在了电动车上。同行说,马哥最近总说特别累,走几步路就想躺着,还说等忙完这阵子就去医院检查。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的研究显示,持续的疲劳感是机体发出的求救信号。特别是那种休息后仍无法缓解的疲劳,可能预示着心脏功能减退。

恶心呕吐看似是消化道症状,却可能与心脏问题有关。40岁的大巴司机林强,在例行车检时突然倒地。他的妻子说,林强最近总是没胃口,还经常觉得恶心,以为是胃病犯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专家提醒,原因不明的恶心呕吐,特别是伴随着出汗、胸闷的症状,可能是心肌梗死的表现。

焦虑烦躁也是一个潜在的危险信号。43岁的主持人刘雅婷,在一场活动彩排时突然晕厥。同事们说,她最近情绪很不稳定,容易烦躁,总觉得心慌意乱。

《中华精神科杂志》研究指出,持续的焦虑状态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脏负担。如果出现莫名的焦虑,伴随心慌、出汗等症状,应考虑心脏检查。

面对这些警示信号,预防措施至关重要。专家建议:定期体检很有必要,特别是心电图、血压等检查不能省略;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加班;适度运动,注意运动强度;保持心情舒畅,学会缓解压力;戒烟限酒,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命的警示灯已经亮起,我们必须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记住,及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健康永远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共同关注生命的信号,守护健康的阳光。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年度报告

2.《中国循环杂志》2024年第一季度研究报告

3.《中华医学杂志》2024年2月刊

4.《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4年研究专刊

5.《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23年度调查报告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文中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