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恒大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根据9月14日恒大发布声明来看,恒大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巨大的资金缺口,还有面临倒闭的风险。
或许这只是冰山一角,嘉凯城、中天金融、富力地产、华夏幸福、格力地产、泰和地产、京投发展、蓝光发展、美好置业、亿达中国等要比恒大更为严重,看来房地产真的要变天了!
或许9月份是中国未来房地产分水岭,要知道在过去的一年,中国房地产市值差不多是美国的2倍,达到62.6万亿美元;中国GDP不到日本的2倍,然而房地产市值却是日本的5倍,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一现象很不合理。
在“三道红线”出台之后,可以说给房地产企业留下了足够的喘息时间,然而这些房地产巨头却陷入巨大的惯性当中,尾大不掉,如今只能眼睁睁看着逐渐都陷入巨大泥沼之中。
可是我们要回过头来反思一下,为何要自毁长城,掐断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房地产行业呢?
无论是远点的,日本80年代房地产泡沫,还是引发2008年金融海啸的美国房地美和房利美,都无一例外说明,这只巨大的灰犀牛,如果我们现在不解决它,未来可能把我们整个房屋给掀翻了。
危害在哪里?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我们国家人口生育率只有1.3,而且还在持续降低,不仅仅是说大家不想生了,而是未来我们族群慢慢会消亡。
当然我们不能把锅甩给房地产,尤其是不能把锅甩给恒大,但是房地产在其中起到非常坏的作用。不但推高了城市青年的住房成本,还把大量的社会资本空耗在房地产当中。
可是今天我们面对的外部危机依然是非常严峻的,川普虽然走了,但是“瞌睡虫”上台之后,依然没有改变既往战略,漂亮国依然用各种手段来对付中国,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疫情加重了外部环境的恶化。
我们不否认房地产在中国经济当中的积极作用,可是此时此刻,非彼时彼刻,在中美博弈大环境下,如何在对抗当中发挥积极关键性作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如果你能够在芯片领域取得巨大突破,解决中国芯片“卡脖子”问题,那么你就是关键点;如果你能够在粮食生产上,取得粮食增产,你也解决关键性问题。显然房地产不是,在吞噬大量资金以及技术人才的同时,没有看到在“卡脖子”问题上发挥任何积极性作用。
为什么会被“卡脖子”我们为什么会被“卡脖子”呢?
其实并不是技不如人,过去媒体有个误区,把制造光刻机的阿斯麦尔比喻为高不可攀的技术巅峰,其实人家只是长期合作的结果,是从产业生态初期就伴随生长的产物。
如果你在飞机上路过喜马拉雅山,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把它给错过了,因为它在群山当中很不显眼,甚至你看不出它比周围山高出一截。
巨大的生态圈就好比青藏高原,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阿斯麦尔就伴随着芯片产业一起发展起来,之所以今天成为行业的一个高峰,是整个生态,每个链条,每个环节都发展起来的结果。比如光刻机当中所用到的德国蔡司镜头,纯手工打造,没有十几二十年的积累,哪一个技术工人能拥有这么高超的技艺?
其实在整个生态当中,芯片生产并不是最挣钱的,最挣钱的是哪个模块?手机。
目前中国的手机生产已经是全球规模最大,我们跟进的速度并不弱,可是人家在生态当中的每个环节都发展起来了,所以走到今天,就领先了。而我们只看到那些低垂的果实,当这些果实被采完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搬梯子,一点一点向上攀爬了。
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逆向”设计产品,也就是别人先有了这款产品,我们再仿着做,这样做优势很明显,犯错概率低,成长速度快。可是弊端呢?我们只在某一环节做得比谁都好,这就好比你开车远远看见泰山,巍峨耸立,其实那只是周围平原陪衬出来的,其实整个海拔差青藏高原不是一个等量级。
我们拿智能制造行业,自动化机器人为例,从外形上看,国产机器人与国外机器人没有任何大的差异,可是核心部件依然存被“卡脖子”,核心部件谐波减速器我们依然要从国外进口。
问题在哪里?我们的基础不牢,材料方面,柔轮需要采用40Cr合金钢制造,而这类钢材我们生产不了;还有加工工艺方面,我们没有先进机床生产,这些都制约了我们成为“喜马拉雅”。
如何才能不被卡脖子?任何一个行业发展都需要时间的积累,我们一时半会是很难去超越它,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卡脖子”问题呢?提前布局。
过去我们总提倡“弯道超车”,希望“走捷径”,走出另外一条发展道路,其实那些别人一直没有走的道路,不是他人没走,而是走过去发现是一条死路,之后退出来走了现在这条道路。
前些年我们对新能源进行巨额补贴,希望“弯道超车”,发展出另外一条汽车路线。可是随后我们就弯道翻车了,巨额补贴之下是巨额骗补。
那么“弯道超车”的正确姿势应该是什么样呢?当整条赛道还未成形之时,我们把整个生态逐渐搭建起来,而不是当整个赛道红火之后,我们再去博一个点,即使这个点再高,也是一栋没有根基的高楼,很容易再次被别人“卡脖子”。
拿我们中国现在在氢能源上的布局为例,即使我们拥有了纯电汽车上的发展优势,可是我们依然布局氢能源,这就好比技能树,别人只能点一侧的技能点,可是我却把所有技能点都点满。至于未来成长为“法系英雄”,还是“肉盾战士”,无所谓。
过去日本把未来20年国运全部押宝在氢能源汽车上,2013年安倍提出了《日本再复兴战略》,把氢能源上升为国策,之后一共投入超过14亿美元,用于氢能源应用补贴。
日本在氢能源上的储备有多强呢?全球83%的氢能源专利属于日本,带头大哥丰田一家就占据48%的氢能源技术专利技术。然而特斯拉在全球掀起的纯电动车旋风,几乎给整个日本氢能源行业浇了一盆冷水。这条赛道似乎已经非常清晰,奔驰、通用等欧美巨头,纷纷放弃氢能源电动汽车的研发,进入纯电动汽车领域。
而中国利用其超大规模优势,两个赛道同时发力。2020年11月份国家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未来在15年内,我们不但要在纯电动汽车上发力,同时全国加氢站要超过5000座,要知道,到目前为止,日本加氢站也没有超过200座,日本计划到2030年也只能建设900座。
这就是大国的优势!
大国的规模优势上面我们提到中国的规模优势,可以把自己的技能树点满,多个赛道同时押注,未来任何一个赛道发展起来,我们都拥有巨大的生态优势,而不是在某一点上特别突出。
规模优势有多重要呢?2013年麻省理工学院做了一项长期研究,验证世界的发展,哪些规律被验证是正确的,随后他们发现只有两项规律被验证是有效的:一个是摩尔定律,也就是每过18个月半导体密度会增加一倍,计算能力增加,价格下降;另一个就是莱特定律,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价格也在不断下降。
摩尔定律我这里不详细说了,大家可以在网上搜到很多这类信息,比如我们现在的半导体芯片,每隔18个月性能提升一倍,价格也会下降。
莱特定律大家了解的可能不是很多,比如特斯拉汽车,随着产量扩大一倍,其价格也下降23%,之后随着产量增加,价格还会下降,这就是莱特定律。
莱特定律是Theodore Wright在1936年提出的,这一规律最先从汽车领域总结出来。福特T型车,从1909年到1023年,随着产量的不断攀升,价格也呈现直线下降。之后人们在数码产品,日用品等领域也发现了这类现象,也就是规模越大,价格越低。2013年欧洲对我国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调查,因为发现中国的多晶硅价格,不到几年的时间下跌到之前的5%,这就是莱特定律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要想发挥规模优势并没有那么简单,想要实现规模化必须能够量产,很多产品之所以走不出实验室,就是因为无法量产。比如我们熟悉的概念车与量产车,概念车可以天马行空,拥有丰富的曲线造型,然而等到量产那天我们发现,竟然是仙子脸坠地,惨不忍睹。
这里不仅有设计师脱离现实,工业能力无法满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成本,讲究现实的可行性,最重要的是普通人能够用得起,就像现在柔性屏手机,只能是曲高和寡。
过去我们对于工程师这个群体不是很重视,相较于科学家,工程师不是旁观者,他们不但像科学家一样懂得其中的规律,还要学会如何把这个知识拿来应用。而且工程师要关注所有的细节,有句话叫“魔鬼在细节中”,有多少工程师为如何安装一枚螺栓而绞尽脑汁?
另外如果想要实现量产,前期还需要大规模投入,比如早年雷军生产小米的时候,找了很多代工企业都不愿意替他代工,一方面产量没有办法保证,另一方面彼此第一次合作,产量上来之后,不再合作怎么办?前期投入是不是泡汤了。
目前美国要求制造业回流,现在看基本不太可能,除了生产成本方面的考虑,生产工艺的复杂性不是短时间能够掌握的。过去我们总是鄙视富士康,认为它是一家代代工厂,没有任何技术优势,如果你深入富士康就会发现,工程师们每天要解决的难题多如牛毛,没有足够的智慧,是很难把这些问题给解决掉的,比如如何用机器将两张贴膜分开?还有如何用塑料实现布料质感等。
中国的OEM企业拥有着超人的智慧,而且这些智慧经过工程师们不断地迭代,已经形成了核心优势。除了产业工人的优势,我们还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哪怕东南亚比我们具有更低的劳动成本,但是我们依靠巨大的规模优势,让东南亚成为我们生产、消费链条当中的一环。
中国熟人社会的优势过去西方人主导了整个世界的话语权,所以我总觉得他们的文明是先进的,是未来发展方向。可是在《西方怪人》这本书中告诉大家,西方文明是历史的偶然,而东方文明社会发展的常规操作,是经过长期合作,多次博弈之后的最优选择。
还拿雷军老师为例,他说他的顺为资本只投那些他认识的朋友,或者他认识朋友所推荐的。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投资我们看的是人品,只有通过长期观察,知根知底的人,你才能相信他。
商业社会也是如此,你让为一款新手机开一套模具,一套模具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如果你手机销量上去了,找了另外一家代工,我的成本是不是收不回来了?所以合作起始于信任。
西方文明始于海洋贸易,这种贸易多是一锤子买卖,我们把所有规则都写在合同里,你照着合同验收,完全没有问题。可是现在的企业合作,是一项长期深度合作,如果没有深厚的感情纽带,生意很难长期合作下去。
你在浙江、广东这种工业生产基地,可以看到很多这种以“老乡”、或者亲戚串联起来的工厂,他们或是同行,或是上下游,彼此之间形成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规模优势。比如你去浙江,你会发现每个螺栓生产厂家只生产一种或者少量几种螺栓,如果你需要采购多种类型螺栓,他可以帮你在村口走一遍,全部买齐,至于结账,可以过年的时候一块结清。
总结过去我们总被“卡脖子”,芯片卡脖子,机床卡脖子,之所以被“卡脖子”源于我们没有形成一个足够强大的生态优势。
为了应对“卡脖子”,我们需要提前布局,在多项赛道上点满技能点。拿新能源汽车为例,无论是纯电动还是氢能源,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等到产业迎来发展期,我们便可以形成足够强大的产业优势。
中国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足够的产业规模优势,这是其他国家很难复制的,世界上拥有上亿规模人口的国家,我们掰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像我们国家这样拥有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强大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我们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有且只有一家。
拥有足够大的产业规模,还拥有巨大消费市场,同时再嵌入在中国独有的文化体系,只要我们把握好未来每条赛道,机会属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