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侠小说中,那些武林大侠常常为了得到一口宝剑,去拼打、厮杀,甚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的确,在古代那些驰骋沙场的战将,如果能得到一口称心如意的宝剑,确实能够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那么那些历史上人人都想得到的“干将”、“龙渊”、“泰阿”等绝世名剑,又都去了哪里了呢?下面小岩就带你去寻找它们的踪迹。
谈到绝世名剑,人们一定会想到著名铸剑大师欧冶子。欧冶子他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越国人,也是中国古代的铸剑鼻祖。据《越绝书》记载,他曾为越王允常制了五把宝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为楚昭王制了三把宝剑:龙渊、泰阿、工布。欧冶子的女儿名为“莫邪”,而“干将”为其女婿。而干将、莫邪这二把剑就是其女儿、女婿制成的,并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
相传,欧冶子和女婿干将,为了打造这三把宝剑,开凿茨山,排干溪水,采掘出铁英,铸成三把宝剑,分别命名为龙渊、泰阿、工布。宝剑铸成之后,相剑师风胡子将它们送给楚昭王。晋郑王听说后就来求取宝剑,因为没有得到,于是兴兵围攻楚国都城,包围了三年还不撤兵。当时城内粮仓里的粮食吃完了,兵库中的武器装备也耗费殆尽,而楚昭王身边的亲信、大臣和贤士们也没有办法解围。
于是,楚昭王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只见他就手持泰阿剑,登上城楼,亲自指挥作战。结果,晋国的士兵居然都心神迷乱,楚军趁机进攻,顿时血流千里,晋军大败而退!只见猛兽奔走惊视,江水汹涌激荡,晋郑王为此急得头发一下子全白了,这就是泰阿剑的神威。可惜,在后来的历史中,这三把绝世宝剑就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不知去向。
话说时间来到了公元265年,晋王司马炎为了皇位,逼迫魏元帝禅让,即位为帝,定有天下,改年号为泰始,号曰晋,史称为“西晋”。而此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残暴不仁,加上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孙吴民心不附。晋武帝与羊祜商议伐吴,群臣多以为不可,唯独杜预和中书令张华赞成其计。
张华对司马炎说:“陛下圣明神武,朝野清晏,国富兵强,号令如一。吴主荒淫骄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他一席话消除了司马炎的顾虑,终于做出了最后决定。
晋咸宁五年,也就是279年11月,晋武帝司马炎下令大举伐吴,次年三月,吴主孙皓正式投降,至此晋灭吴之战结束。
然而就在东吴未灭之前,天象突变,斗宿与牛宿之间常有紫气,信仰道教的人认为这是吴国强大的象征,不可征伐,只有张华不以为然。司马炎平定孙天之后,紫气更加明显。张华听说豫章人雷焕精通谶纬天象,就邀请雷焕与他一起夜观天象。
张华避开旁人对他说:“我们一起去寻察天象,可知将来的凶吉。”二人登楼仰观天象,雷焕最后得出结论:“这紫气,可不是什么吴国强大的象征,而是宝剑的精气,上彻于天。”
“宝剑的精气?”张华想了想,点头说道:“你说得对。我少年时,有个相面的说,我过了六十岁,将位登三司,并会得到宝剑佩戴。这话难道要应验了?!”欣喜若狂的张华又问:“宝剑在哪个郡?”
雷焕回道:“在豫章丰城。”
张华又问雷焕能否屈尊做自己的属下一起秘密寻找宝剑,雷焕答应了。张华大喜,于是就派雷焕补缺任丰城县令一职。雷焕到任以后,全力搜寻宝剑,经过一番搜查,终于有了线索,他命人在监狱牢房地基底下四丈多深处掘出一个石函。石函出土后光气非常好,打开之后,里面果然有两把宝剑,剑上都刻有名字,一名“龙渊”,一名“泰阿”。正是历史上的绝世名剑,而挖出宝剑的这天晚上,斗牛之间的紫色光气也随之消失了。
雷焕用南昌西山北岩下的土擦抹剑,可以看到光芒艳发。用大盆盛水,把剑放在上面,视之者精芒炫目。雷焕派遣使者送一把剑和土给张华,留一把自己佩戴。有人对雷焕说:“得到两把宝剑,却只送一把,张公岂能干休?”
雷焕说:“我夜观星象,发现本朝将乱,张公当受其祸。此剑应当系在徐君墓旁的树上了(指吴国季札送宝剑给徐君,徐君已死,挂剑在墓旁树上的故事)。灵异之物,终当化去,不会永远为人所用的。”
张华得到宝剑,自然是欣喜不已,他把宝剑放在坐侧,曾仔细看了剑上的文字,知道还有另外一把剑,还因写书信给雷焕,问:“另外那把剑怎么没送来?尽管暂时两剑分离,但它们天生神物,终究会会合的。”
前面说过,张华年少时给人看过相,相士说他六十岁以后位登三司,这一卦确实应验了,张华于元康六年(296年)在六十四岁的时候官至司空。而雷焕预言的“本朝将乱,张公当受其祸”也应验了,后来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废黜贾皇后的时候,连同张华也一起杀了。
张华被杀后,那口宝剑不知去向。直到雷焕死后,其子雷华为州从事,带着雷焕传下来的宝剑经过延平津,腰间的宝剑忽然从腰间跳出落入水中,雷华急忙令人入水寻剑,结果寻找了大半天却找不到,后来那些寻剑的人,还碰到了灵异事件,只见两天条数丈的龙,盘绕在水中,龙身还有花纹,寻剑人大惊失色,惊惧而回。片刻后光彩照耀水面,波浪大作,于是那口雷家的宝剑也自此消失了。
雷华叹息道:“先父说过,神物终当化去,而张公曾经论断两剑终将合在一起,此刻算是验证了!”
结语:这个神奇的故事,记载于正史当中,却没有流传开来,但今天的人说因缘凑巧,还是会用“延津剑合”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说的正是这段故事。
参考文献:
〔东汉〕吴平:《越绝书》
《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