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聚散本无常,患难见人品。
聚散无常,但患难之中最能看清真相。
胖胖刷到这一波电动汽车企业的破产潮,就像雷军之前的预判,来的又急又猛。
如果说今年上半年还有企业只是被曝出财务危机,那么现在,就是实打实的溃败了。
整个过程,就像多米诺骨牌,倒下的时候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就拿这两天某品牌突然宣布解散的事来说,胖胖从听到这个名字到听说它解散,就好像隔了几分钟似的,完全没有缓冲时间。
然后胖胖刷到那些刚买车的车主纷纷涌到网上喊维权,你说,维权又能怎样?
企业都没了,还能指望它给你修车吗?
有些企业从一开始的目标初衷就是骗补圈钱的,而不是负责。
卷铺盖跑路,甩下一地鸡毛
大家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你像这家倒闭的新能源品牌背后,其实是某搜索引擎巨头和某车企的合资项目,看起来来头不小,资金实力也算雄厚。
但你说,怎么就短时间内就轰然倒塌?
原因听说是搜索引擎公司对未来预期不乐观,觉得这品牌没利润、没前景,于是果断撤资止损。
结果呢,车企瞬间爆雷,从出现危机到全面停业,几乎只用了短短几天。
全国各地的门店纷纷关门,员工被遣散,没有任何缓冲的余地。
胖胖刷视频时看到这家车企的女主播正直播卖车时,同事突然通知她公司破产了。
她当场崩溃,哭诉说:“别看了,倒闭了!”
不得不说,这些基层员工真的很不容易,胖胖经历过类似的倒闭,还是挺能共情的。
你像有些门店的销售,他们的薪资不高,全靠提成养家糊口。
有人得还房贷,有人养孩子,还有人房租压顶。
而且还到了年底,这种情况下失业,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而那些所谓的民族品牌,当初宣传时多么声势浩大,口口声声什么智能驾驶、超越谁谁谁,可一旦出现危机,剥削员工、搞内卷的手段却毫不手软,受伤最深的永远是底层人。
这两天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到网友的各种对比,你像有些无良企业的契约精神,和部分外资车企形成了鲜明对比。
你看某些外资车企选择退出市场时,哪怕是退场,也讲究一个“有序”。
生产线逐步关闭、门店分批撤出、员工分期安置,甚至对经销商、债务和回款也安排得井井有条。
这种操作,说白了,是体面地走,给人留一份余地。
而反观一些内资企业呢?
却更像卷铺盖跑路,甩下一地鸡毛。
锅盖一拎,转身就走,连员工的安置方案都懒得多谈。
胖胖看到有网友评论说:“外资的下限是劳动法,内资的上限是日内瓦公约。”
乍一听像个笑话,但我们仔细一想,何其讽刺。
你知道《日内瓦公约》对战俘的待遇是什么吗?
每天工作不超8小时,宿舍最多8人,每周休息一天,工作满一年还得有8天连续休假——注意,这是战俘的基本待遇。
而对比某些企业对员工的压榨,这份战俘的“优待”竟然成了一种奢望。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网上疯传某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应届生经历。
2023年入职的应届毕业生,用“绞肉机”形容自己的工作生活:
一个月加班120小时,加上正常工作174小时,总计300小时,但到手工资仅4800元,每小时不到6块钱!
不仅如此,还要“免费加班”,公司甚至发明了“加班排名”,要求部门间竞争加班时长,周六99%出勤率成了硬性指标,完不成“加班系数”就被通报批评。0
这样的环境下,新员工一年就跑了七成,剩下的也只打算熬够两年经验赶紧跳槽。
你说,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用员工的血汗撑起漂亮的财报,用血肉换数据,用消耗同胞的身心健康换行业的“内卷繁荣”。
这样的现象,不觉得畸形吗?
劳动者更像是一种机器,更像是一只待宰的牲口。这连最基本的底线都不愿守住,究竟是企业的问题,还是行业的病?
这波洗牌,才刚刚开始。
胖胖看到,你像从10号起,这家公司就有消息传出某搜索引擎巨头准备撤资,随后这家电动车公司老总也召开了内部会议,说公司遇到困难,大家要“共度难关”。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10号刚喊完“共度难关”,12号就通知全员打包走人。
你说,这是真心共度难关,还是早就打算抽身离场?
其实这背后透出的信息很明确:
大金主某传统车企和搜索巨头都不看好这行业的未来。
说白了,这个市场不需要那么多电动车品牌,更不需要这么多“烧钱续命”的厂商。
对内部员工来说,这一切简直是晴天霹雳——昨天还在正常打卡上班,今天却被通知卷铺盖走人。
这种事常见吗?太常见了。
作为普通打工人,你很难知道公司实际的经营状况,更别说预见它什么时候“爆雷”。
这也导致吐槽许多人不仅丢了饭碗,还可能连房贷都断供了。
再看看那些买了这家公司车的车主,也是骑虎难下。
刚买不久的车,厂家就爆雷,你说这算怎么回事?
有人戏称,这是电动车行业大洗牌的序曲,一家接一家的雷爆,绝不是偶然。
背后是整个行业的系统性危机在浮出水面。
像胖胖前面提到的,其实早在之前,雷军就曾预言过新能源造车的未来:
“别看现在行业里有几十甚至上百家大小企业,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可能就一两家。”
这句话极为现实。
这个行业正在经历的,其实跟当年手机品牌的命运如出一辙——从百花齐放到极致内卷,最后剩下的不过是寥寥无几的幸存者。
而那些站到最后的,往往不仅能“卷死”国内同行,还能“卷死”国外竞争者。
所以,这波洗牌,才刚刚开始。
未来,还有多少企业和员工要被“卷”下牌桌?
我们调个头想想,其实优胜劣汰未必是件坏事。
特别是一些车企,天天靠华而不实的宣传搞噱头,但产品安全性却屡出大问题。
从消费者角度看,这些害群之马倒闭得越早,市场反而越纯净,也能让大家避开更多坑。
咱们想一想,要是买的车不过是工业垃圾,企业又随时准备跑路,那出事了,消费者的钱找谁讨?
谁来负责?
所以说,这种市场优胜劣汰的过程,不仅是在帮消费者“去伪存真”,更是在逼大家擦亮眼睛,学会辨别哪些品牌真正可靠,哪些车的安全性更有保障。
2025年,可以说是新能源车企的“生死大考”。
到时候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最后可能只剩一两家独角兽能够存活下来。
其实,许多车企老板心里都门儿清,他们也知道,这条路早晚是个死,但为什么还在拼命挣扎?
不外乎就是拿点补贴想多活一天算一天罢了。
眼下行业内卷得厉害,利润空间被压榨得几乎没有,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那么我们作为消费者,你说,该如何在这场“乱斗”中自保呢?
先看清那些惯用“假大空”叙事的车企,它们往往只在外表上下功夫,或者干脆举着道德绑架大旗绑架消费者情怀;
再认清哪些车真正物有所值,有些车嘛,就留给烤鸭店的“烤鸭”们去消费好了。
咱们可是人,想法可不能和自以为烤鸭店股东的鸭一样,它们可是会认为被烤得外焦里嫩,还以为被烤得焦香扑鼻是一种福气,是一种光荣,对吧?
说到底,时间才是真正的照妖镜。
再久一点,什么妖魔鬼怪、牛鬼蛇神的车企都会现出原形,跑都跑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