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的人,悟性都很高

乐人看情感 2025-01-09 15:17:10

新加坡管理大学,曾联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心理学家,做了一项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现代社会的快乐根源仍是“草原理论”。

换言之,就是像人类祖先一样,现代人也需要群居才能真正快乐,与朋友交往越多生活满意度越高。

不过,这个因素受到智商的影响。

智商越高的人,越喜欢相对独立的生活状态,过多的社交活动反而会对其造成困扰。

他们倾向于在远离人群的地方独自思考。

对他们而言,不合群并非性格上的孤僻,而是因为他们早已对世事领悟透彻。

1

悟透了从众的危害,所以选择特立独行。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写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当其他猪还在规规矩矩地吃东西长肉等着被杀的时候,这只猪早就洞察了一切。

它知道,如果继续跟其他猪待一起,活着也是为了被杀,长肉也是为了给别人吃。

于是它离开了猪群,跑到林子里生活,变成了一只长了獠牙的野猪。

其实人也是一样,就像罗永浩说的:“有思想的人在哪儿都不合群。”

因为他们早已看透了世事的复杂多变、世人的盲目从众。

所以宁愿孤独,也不会到人群中浪费自己的生命。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就是这类人中的一种。

叶嘉莹晚年在南开大学教书时,一直独居。

她身处温哥华的女儿不放心她一个人居住,曾力劝她雇个保姆,这样也能有个人解解闷。

但叶嘉莹却更愿意自己独立生活,并未答应。

在她看来,只要与诗词为伴,她就不觉得寂寞。

2018年的时候,叶嘉莹将版税收入,及毕生积蓄3500多万元全部捐给南开大学的事情,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有的人想认识叶嘉莹,借机蹭热度,有的人想请她出席一些活动。

但叶嘉莹通通拒绝了,她说:“我觉得这些人很无聊,他们眼里只有钱,不懂学问。”

她早已看透世人的争名逐利,故而不愿置身人群,去做这些虚耗生命的事情。

她想做的,就是研究古典诗词,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

而在叶嘉莹的多年努力下,古典诗词也重回了现代人的生活,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被其深深影响。

《乌合之众》里有这样一句话:

“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粒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无论什么地方。”

没有思想的人,是无法在这世上扎根的,他们一生都只能追逐别人的足迹。

而越是境界高深的人,则越是喜欢特立独行。

他们对世事,有着比旁人多一重的思考;

他们内心强大,从不需要去人群中寻找归属感。

最后往往也是这类人,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拥有世人艳羡却难以企及的人生。

2

悟透了独处的魅力,因此能于孤独中丰富自己。

一百多年前,梭罗远离尘嚣,在瓦尔登湖边建了一间小木屋,独自隐居了两年。

后来有人就问他:“你一个人住在那里一定很孤独,很想见人吧,特别是在风雪天里。”

梭罗回答:

“我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呢?至今我尚未找到能有独处那样亲切的伙伴,在独处时,我做回了自己。”

对于聪明人来说,低质量的社交,远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因为在独处中,他们可以静静地思考,可以从容地生活。

可以把所有时间用来修养自己,练就自足的内心,饱满的灵魂。

作家当年明月,也是个极爱独处的人。

他在大学时,经常在教室自习到晚上十一点钟。

等回宿舍的时候,路上没有人了,他心底里就感到一种无比的喜悦,因为他察觉自己在不断向前进步。

无独有偶,复旦教授陈果独自一人在加拿大留学时,也从未因为孤独感到寂寞,反而觉得很充实。

每到节假日,她还会特意避开人群,远离喧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她说:“热闹最容易搅乱我们内心的宁静与闲情,使我们变得心烦意乱、心浮气躁。

我们应当给自己更多独处的时间,因为当我们学会好好与自己相处,自我的力量就开始觉醒,内心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正是那些沉浸在独处中的时间,让她成了一个丰富且有趣的人。

叔本华曾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悟性越高的人,越能领悟到独处的魅力。

他们不会像俗人一样,觉得独处就会寂寞,不合群就会慌乱。

他们只会觉得,独处,是生命的静美,是自我的回归。

即使无人问津,他们也能从内心的充盈中得到一种满足,

3

悟透了世事的真谛,知道独处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清欢。

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现实生活里,很多人不明白独处的妙处,一个人的时候,他们会感到寂寞难耐,茫然失措。

于是他们马不停蹄地去赶赴一场又一场热闹与繁华,辗转于推杯换盏之间,却也丢失了心底的那一方宁静。

真正聪明的人,却懂得生活的意义,是安放好自己的心灵,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即便在忙碌庸俗的生活里,他们也会找一处空隙,享受岁月的静好。

比如,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或者出去郊游,来一场和大自然的私会。

这正是:独处亦有清欢事,未必旁人尽相知。

在台湾有一座清净的庭院叫“春余”园子,主人已经八十多岁,名叫唐白余。

唐白余之前也有开过一家餐馆,生意非常好。

但令人不解的是,他却放弃了餐馆的生意,跑到山郊里,建了个园子。

园子很是清净,草丛里隐着小路,房间多是宽敞的,摆设也不多,但是窗开得很大,一抬头就是远处的青山白云。

闲暇时,唐白余就坐在院子里看书,看远山白云。

他说,活了大半辈子,会发现有些东西是可以舍弃的,比如那些忙碌喧嚣的日子,比如那些滚滚而来的财富。

真正值得留下的,其实是这些独处、闲适的日子。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优秀的人一定是喜欢孤独的,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秀来源于孤独那绝美的心境。”

而悟性低的人,沉迷于虚无的热闹,以此来排遣孤独,殊不知这样做,只会让他们越来越空虚。

从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中走出来吧,回归内心的平静,在心中修篱种菊,感受生活的清欢。

你会发现,不合群的时光,原来也可以自在、美好。

一茶、一书、一方空间,便可以构成你的整个世界。

杨绛先生老年时独居时,曾写下这样一句感悟: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悟性高的人,从不会与孤独背道而驰,硬挤在人群中。

他们比谁都清楚,不合群只是表面的孤独,合群了才是内心的孤独。

只有学会与孤独和解,全身心投入喜欢的事情中,我们才能在独处中开悟,活得清醒而睿智。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