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蒋介石总是自诩为指挥天才,却总是输给没有上过军校的毛主席。
1887年,蒋介石出生于浙江奉化的一个盐商家庭。
作为商人之子,蒋介石在少年时代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其出国留学,加入同盟会,最终得到孙中山赏识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其父亲过早的去世,使得他的童年记忆里满是孤儿寡母的凄凉与恐惧,以致于蒋介石养成了如曹操般多疑的性格,也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那么蒋介石能一步步爬到国民党高位,为何却赢不了毛主席呢?
虽然蒋介石在中年以后的所作所为用“恶贯满盈”来评价也毫不为过,但在青年时代,他也做过一阵子的“热血青年”。
彼时的清王朝已经走到了封建王朝的末路,虽经历了几番改革,但仍不过是在旧体制的框架上修修补补,其核心支撑依旧是封建制度,在生产力大发展的近现代已经是腐朽落后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许多仁人志士便筹划着推翻清王朝,对中国实行一次彻彻底底的革命。
这一番筹划最终的结果便是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的枪声中,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走到了尽头。
但事情的发展却是孙中山等人不曾预料到的。
在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所创建的同盟会已经发动了数次起义,但在清廷的镇压下都失败了,而且使得同盟会损失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同盟会的领导人基本都身在国外,对于国内的形势并不能很好的把握。
与此同时,其也很难在清廷的监视下组建自己的队伍,使得同盟会在后期的权力角逐中逐渐落入下风。
这一切不利因素使得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基本上只是一个吉祥物,手里并没有太多的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中国的领导权便落入了实力最大的袁世凯之手,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便逐步脱离了孙中山原来设想的轨道。
从袁世凯称帝到军阀混战,辛亥革命后的中国非但没有脱离封建制度的桎梏,反而逐步走向了分裂的深渊。
为此孙中山是痛心疾首,也曾多次发动诸如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的行动来重新将中国扶上正轨。
但这些行动都毫无意外的失败了,孙中山也逐渐意识到,如果没有一支有自己统领的部队,仅仅依靠各地军阀的力量,是难以实现革命愿望的。
因而在广州逐渐站稳脚跟之后,孙中山开始准备创建军队,其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便是创建了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
这所军校有多么重要呢,从其培养出来的将领中便可见一斑:有杜聿明、胡宗南这样的国军名将,也有陈赓、徐向前、林彪这样的我军将领。
毫不夸张地说,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做出贡献的将领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出身于黄埔军校。
而这样一个将星云集的学校中,其校长的选择尤为重要,需要一个颇有军事指挥才能的人来担任,否则很难达到服众的效果。
再三权衡之下,孙中山最终选择了蒋介石。
一方面,这是对蒋介石军事才能的肯定。另一方面,这也算是孙中山以另一种方式还蒋介石一个人情。
在广东陈炯明发动叛乱期间,蒋介石一直护卫在孙中山左右,帮助其利用海军反攻广州,最后也是其亲自护送孙中山抵达上海。
凭借着这一层关系,孙中山对于蒋介石也是青睐有加,毕竟此时的他处于积累实力的阶段,离露出真正的面目还为时尚早。
在登上校长的大位之后,蒋介石在处理黄埔军校事务的同时,也在极力培植自己的亲信实力,重用诸如何应钦等亲朋好友,以图扩大自己在新军队中的势力。
虽然蒋介石在黄埔校长任上做的不少事都怀有自己的私心,但毫无疑问的是,其与他人合作建立起来的国民革命军,确实是一支那个年代少有的虎狼之师。
这一点在蒋介石的高光时刻,北伐战争中便显现了出来。
2蒋介石打败过数个句法,这让他自诩为指挥天才,但在后面始终赢不了毛主席。
1926年,在东征西讨,广州国民政府终于将两广收入了囊中,也逐步开始了北伐军阀、统一全国的打算,在这其中,最为积极的便是蒋介石。
热衷于掌控权力的蒋介石,为什么要积极去北伐呢?
一方面,新组建的国民革命军在统一两广的战争中发挥了,作为这只军队的创建者之一,蒋介石自然从中获得了不少好处。
另一方面,这只新建立起来的队伍也给了蒋介石足够的信心去北伐,意图夺取更大的胜利果实。
广州国民政府面对的对手们之所以被称为北洋军阀,便是因为其领导者大多出自袁世凯所在小站练兵时建立的北洋新军。
因而这些军阀自己的武装,不论是从原来北洋新军中转化而来的,还是其自己所组建的军队,训练方式都与原来北洋新军大同小异。
虽然北洋新军是一只有别于清政府原有旧式军队的新武装,但毕竟诞生在一个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朝,因而其仍是难以脱离旧式军队的桎梏。
在这其中,拉帮结派,建立嫡系亲兵的现象尤为严重。
这一点在近现代的中国军队中屡见不鲜,只有共产党军队是真正的新式军队,即使是国民党统治后期的国军仍是不能摆脱这一问题。
在这种体系下,便使得军队的领导者逐渐将军队视为了自己的私产,不愿意在战场上真刀真枪的对决,反而是能躲就躲,毕竟这是他们在政治场上的本钱,不能一下子就拼光了。
而反观广州国民政府组建的国民革命军,在苏联的援助下,不仅拥有更为先进的武器,而且组织架构更为优越。
虽然在后期,国民革命军,也就是国军,也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山头,各部分在战场上都曾有过保存实力的行为。
但此时的国民革命军还是一只充满了新生力量的军队,此时的国民党也没有经历过蒋介石的“清党”运动,其中仍是有不少胸怀理想、一腔热血的仁人志士。
所以,在面对还是旧式军队的北洋军阀之时,蒋介石自然有信心能打出不俗的战绩。
事实也确实如蒋介石所料,在北伐开始之后,国民革命军的进展异常顺利,很快便击败了曾经叱咤风云的吴佩孚,夺取了湖南湖北两省。
在击败吴佩孚后,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国民革命军又很快转向进攻“五省督军”孙传芳。
其进展同样十分顺利,江西福建浙江等省一鼓而下,广州国民政府的统治区域一下子翻了几番。
这一时期,蒋介石可谓风光无限,通过这一场场战绩,使得他逐渐积累起了不容小觑的政治资本。
可以说,北伐战争便是蒋介石两场“高光时刻”之一,而这另一场,便是大名鼎鼎的中原大战。
在北伐战争,张学良的东北军“易帜”之后,已被蒋介石所掌握的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然而蒋介石的统治其实是不稳固的,因为本质上他的统一并不是对于各地的实际掌控,而是类似于新军阀对于旧军阀遗产的瓜分。
因而,蒋介石自然不能将所有战利品吞下,不得已将胜利果实瓜分给了其他参与战争的阵营。
在这其中,尤以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系与李宗仁的新桂系获利最大。
而这三家,对于蒋介石的快速扩张也最为恐惧,于是便组成了联盟联合进攻蒋介石。
蒋介石的主要地盘在江浙一带,新桂系位于广西,西北军占据陕西,阎锡山则拥有陕西。
如此一来,蒋介石便陷入了三面包围之中,其手下的军队也在战争初期被打得节节败退。
或许是困兽犹斗,抑或灵光乍现,蒋介石在战场之外敏锐的捕捉到了三家之间因战利品瓜分不均而产生的矛盾。
因而,蒋介石决定先挑拨三家关系,再逐个击破。
此时李宗仁对于新桂系的掌控并不强,不少将领都怀有私心,不听从调遣。
于是其便成为了蒋介石的第一个目标。
在一番收买拉拢之后,新桂系的大批将领反水,其不得不退出了战争。
很快,对剩余两家使用了同样的方法之后,蒋介石轻松的化解了其余军阀的进攻,赢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通过这两场战争,不免发现蒋介石其实在军事指挥上还是有一定的水平,颇有一些小聪明。
但蒋介石的这些小聪明面对各式军阀时还尚有作用,但当时间进入解放战争时,这些“聪明”便再也发挥不出效用来了。
3解放战争中,自诩为指挥天才的蒋介石,却昏招频出,不敌毛主席。
在解放战争一开始,通过美国援助与收缴日军留下的武器,国民党的军队迅速膨胀到了四百多万,并且其中不少都装备精良。
反观解放军,此时军队员额不过一百三十万,不仅在人数上落后于国军,使用的武器更是差了不少。
那么,有着这样优势的蒋介石,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他败在哪里?
在这种条件下,蒋介石自以为优势明显,便在整条战线上都发起了进攻,意图一举消灭解放军。
然而面对蒋介石的进攻,本来兵力就不足的解放军没有选择强打硬拼,而是保存实力,主动转移。
一开始,国军确实占领了不少解放区,其中就包括当时解放区最大的城市张家口与革命圣地延安。
这一系列“成果”让蒋介石自鸣得意,仿佛战争的胜利果实唾手可得,毕竟对手已经不敢和自己正面较量了。
但时间一长,蒋介石便发现事情并不如自己想的那般简单。
虽然国军当时总人数能达到四百万之众,但随着占领地区的增多,其与解放区的接触线也越来越大,不得不分出兵力去把手新占领的地区,并且还要应付解放军的进攻。
于是国军的兵力便在其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分散,使得不少战线上都出现了兵力短缺的情况。
在这样的局面下,解放军开始主动出击,不断在局部地区集结优势兵力,吃掉国军的部分部队,是国军一直处于流血的状态。
就在这样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国军的总兵力与人员素质不断下降,以致于到后来已经无法维持其全面进攻的情况。
于是蒋介石便改变了策略,开始集中力量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的解放区。
但如此一来,在这两地之间国军的兵力便显得十分空虚,毫无疑问是蒋介石的一块软肋。
毛主席很快便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便有了著名的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在蒋介石的腹地狠狠地插了一刀,严重地威胁着国民党首都南京与经济重镇武汉的安全。
就这样,蒋介石“重点进攻”的想法便也落了空,不得不放弃夺取的解放区,开始了收缩兵力进行防御。
在这一过程中,蒋介石又不愿意像毛主席那样“存人失地”,依旧在孤立的平津与东北地区布置了大量军队。
如此一来,不仅国军不能聚集起足够的军队进行防御,还要将大量资源输送到平津与东北,使得国军防御的愿望几乎化为了泡影。
而且,事实上即使是蒋介石的指挥不出现这么多失误,其也注定赢不了这场解放战争。
此时的国军已经不是蒋介石北伐的那个国民革命军,已经退化为了与北洋军阀别无二致的旧式军队,其中同样是山头林立,保存实力的想法已经遍布整个国军。
与此同时,解放军还有一个真正的大杀器——土改。
试想一下,假如一名国军士兵在战场上,听到对面传来了自己家乡进行了土改,自己家人获得了土地之时,他还会为身后这个只会搜刮民脂民膏的集团卖命吗?
就凭借着这一武器,蒋介石就难以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更何况他还犯了如此之多的指挥错误,与毛主席一比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