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清晨一早,就收到一个小姐妹的消息
她说“今日份的快乐,是从顶嘴开始的,隐忍已久的委屈,终于在今日爆发了,真爽呀”
满头雾水的我不明所以,还以为小姐妹是受什么刺激了,正准备安慰她时,她又曝出了一个惊天“大瓜”
原来,小姐妹是今天早上和她的婆婆“吵了一架”
可印象当中,她一直是我心中典型的贤妻良母性格,结婚十年以来,把她的两个女儿养得亭亭玉立,对待公婆也尊敬有加,基本上就没有从哪里听说过有关她的黑历史
好奇心下,我询问她“是什么事把你气得那么狠,出了名的好性格也有脾气爆发的时候”
没想到,小姐妹却告诉我说:
笑死了,我早上不是给我女儿她们拆擦脸保湿乳的包装盒嘛,外边那层包装膜拆完就放在洗手台上忘记扔了,结果孩子奶奶看到后就在那各种唠叨,表达意思是我太懒了,当时气不过就顶嘴说:“忘记了,又不是故意的”
结果,你猜怎么着,老太太不满意我的顶嘴,继续说难听话刺激我
于是,实在忍不住了,就顶嘴说:“一句话说一遍就行了,没必要一而再地唠叨”,如果她再继续唠叨,我都想好了,接下来的话就是:“既然你看我不顺眼,那你就自己再去找个顺眼的儿媳妇吧,我给你们腾位置”
其实,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像她老说:“哪怕衣服穿脏一点都行,家里脏了她睡觉都睡不着”,搞得我好大压力,为了怕她唠叨,每次手上工作没有忙完,就要赶在她没有下班前把厨房收拾干净,偶尔有一两次忘记了,也是我太忙了没办法,一边要忙于没有完成的工作、另一边还要照看孩子们完成作业的情况
还有啊,每次只要是她女儿回来了,那我就得带着孩子服从他们的时间安排,如果哪一次逛着玩没有跟着一起,她就不高兴,还说我不和睦人,做人太单调…
讲真的,小姐妹的暴躁与崩溃,我完全能懂
特别是全职带孩子、还是属于一带二那种无人帮衬的,每天过的日子就跟打鸡血一样忙不过来
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说“全职妈妈太懒了,家里太脏了”,相信很多妈妈们第一时间就会站出来反对、委屈的
所以,任何突然性的爆发,从来都不是因为某件事,而是隐忍已久的情绪爆发
再透过这件事去看待孩子的教育,小姐妹也突然恍然大悟了,她觉得成年人处理关系时都如此,我们和小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又怎会例外呢
特别是那些长大后就叛逆的孩子,往往在小时候就经历了以下3种情绪隐忍:01
情感忽略
是鞭打在身上的冷暴力
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会上,女儿数学老师讲了一个例子
她说:
某天饭后散步时遇到一个亲戚,正在一边刷手机、一边沿着墙边走路
我上前给他打招呼“嘿,干嘛呢”
他告诉我“陪孩子呢”
我看了看走在前面孤零零、还时不时回头催催说“爸爸,快点呀”的孩子,一时间有些无语了
这就是陪孩子吗?如果是真的,我敢保证,这样的陪伴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孩子嫌烦
之后,数学老师又用她女儿读高中寄宿阶段的一个例子说事
那段时间,孩子在学习上有点厌学、叛逆了,她也想过很多办法去开导女儿,最终还是经过很多个睡前聊天后才慢慢开导了孩子
也是敞开心扉聊天后才知道,原来孩子并不是真的叛逆厌学,而是她当老师以来的职业需求,让她在陪伴孩子这件事上做得太失败了
女儿也曾亲自问过她“为什么你教别人家孩子可以那么轻声细语,教我学习的时候不是吼出声、就是直接生气不教了”
还有个小男孩,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每年也只能是春节才能获得短暂的陪伴
在短短的时间里,男孩也秒变小鼻涕虫,爸爸妈妈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平时也是一言不合就开始撅着嘴巴飙眼泪
爸爸妈妈不理解,总是当外人的面数落自己的儿子太玻璃心了,一点男子汉气概都没有
终于有一天,小男孩长大了,他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每次一到放假基本上就是不归家的状态,爸爸妈妈批评他“性格太野”,男孩却反问道:“这难道不是你想要的结果吗?之前粘着你们的时候恨不得把我甩出几米远”
是呀,陪伴真的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过程,无效陪伴或者从未有过的陪伴,都是鞭打在孩子身上的冷暴力
于孩子而言,陪伴是他感受到爱的底气
于父母而言,陪伴则是了解孩子、和孩子培养感情不可多得的机会
如果我们只是陪在身边、却没有任何互动和了解,那这种无效陪伴只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敷衍与冷落
如果我们不能陪在身边,又理解不了团聚时孩子格外粘着你的不听话,那批评和数落的结果只会让孩子看清现实,然后慢慢远离你
就像心理学上的“推压杆效应”一样,孩子就是那个确保压杆是否安全的推压杆人,过去的每一种看起来叛逆、还有不听话的行为,也不过是他们为了确保父母爱不爱的反复试探罢了
如果这个时候你用坚定的眼神对孩子多说一些:“宝贝,我爱你”,、“宝贝,我相信你”,那孩子的情感反射就会立马不一样了
所以,爱孩子就是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
如果可以,孩子还是要尽量带在身边抚养,如果条件不允许,那也要经常通过打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你充实的爱
02
否定比较
最容易让孩子自暴自弃
每一个突然情绪爆发的孩子,看起来是进入了叛逆期,实际上叛逆的根本就是他们对过去一次次的失望积累
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
一个初中男孩,放学路上和同学边走边聊,以至于回家晚了
另一边,妈妈早就把饭做好了,更是直接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等着,打算回家后好好讲讲道理
可孩子刚到家,妈妈就忍不住唠叨说:
“都几点了,你看看隔壁人家家里的孩子,早都回家了,饭吃好了还主动把作业都写了好几道题,再看看你自己,一天天啥也不是,我就不明白了,同样的回家路程,为什么别人可以回来那么早,你非要磨蹭到现在才回来”
男孩说:“回家的路太远了”
妈妈继续批评:“别给我扯那些没用的,还有很多住的地方比你还远,你看看人家抱怨没有,如果你继续这样玩物丧志,那我就不管你了,你自己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我就当作从来没有生过你”
其实,这些话,也不过是妈妈觉得孩子难教育里的一种激将法,她以为孩子听过这些话会变得听话乖巧
殊不知,否定和攀比是最容易让孩子自暴自弃的
认识一个女孩,她妈妈以前是在大城市工作的,因为家里的奶奶只管做饭、其它一概不管的理论,让妈妈深感危机
她担心女孩在太放任不管的环境下会一点点长歪,为了女儿的未来与前程着想,她也不得已辞掉高薪工作,每天最大的任务与动力就是把女儿管好、教好
刚开始的时候一切还进行的不错,女儿听妈妈的话,妈妈也经常会承诺女儿“达到多少分成绩,就去xx地方玩儿”
可随着后来的学业压力增大,在学习基础本身就不是很扎实的情况下,女孩再一次出现了落队危机
妈妈呢,为了激励孩子,就经常拿班上某某的成绩做比较,她觉得别人能做得到的事情,她女儿也能做得到
可事实上,每个孩子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
而在一遍遍的比较和否定下,女孩整天都黑着脸,对学习不上心、对妈妈的话也充耳不闻
如果妈妈再继续否定做比较,那女孩就会直接顶嘴说“你那么喜欢xx家的孩子,那你去认人家做你的闺女吧,这闺女谁爱当谁当,反正我是不想当了”
回忆到这里,突然想到和开文小姐妹的婆媳矛盾分享碰撞在一起了
其实呀,成年人之间的相处如此,小朋友也不例外
不管是和亲人父母,还是和朋友、同学、或者其他人际关系,彼此之间图的就是一个情绪价值的事儿
哪怕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也不存在谁欠谁的,只有情绪换情绪、尊重换尊重,大家才能相处得和谐、融洽
03
唠叨控制
会加快孩子逃离的决心
教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一条简单的路,这条路上,孩子需要成长,家长更需要做到改变性成长
有一个拥有百万粉丝的育儿博主,他在一次演讲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说:
“每一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肯定是没问题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关于孩子后来长得怎么样,那还不是全靠成长环境、还有家长们的引导教育了”
不得不说,道理还确实是这样
我们总希望孩子就应该如计划的那般勇敢坚强、积极上进、成为同龄孩子里的领跑者,可想象和现实终究是不一样的
每一朵花终究会盛开,只是花期不同,每一个孩子也终究会长大,只是时间不一样
如果我们过度地拔苗助长,再经常以所谓的“为你好”去唠叨控制,这无疑是亲子关系里的灾难,也会加快孩子想要逃离的决心
有一个男孩,他妈妈是教初中的老师,爸爸也是一名唢呐演奏老师
一直以来,爸爸都希望他能继承衣钵,成为一名更出色的唢呐演奏家
可妈妈不同意,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她毫无疑问地希望自己的儿子读很多书,然后考上名校、实现更好的人生高度
可是,男孩对父母的安排和期待都不感兴趣,父母所规划的未来也是男孩不想要的
所以,在父母强势的唠叨与控制下,他初中还没有上完就辍学了
后来再提起父母时,他依然很抗拒地说:
“我并不是讨厌爸爸妈妈那个人,也能明白他们作为父母的期待与不易,可我就是莫名地抵触他们对我的态度,特别是一唠叨、什么事都得听他们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想要逃离他们的魔爪”
看吧,所有叛逆孩子的内心都是积压已久的情绪爆发,父母的控制欲有多强,孩子内心压抑的情绪宣泄就会有多浓
这就是属于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
一句话说一次就够了,如果一而再地强调只会让人心生厌烦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句话说一次没有效果,那也许问题就出在我们的沟通方式上
静下心来多换位思考,然后再多问问孩子“你希望我用怎样的方式和你沟通”,在孩子能听得进、愿意听的情况下,你所说的话才能被孩子悉数听进耳朵里
那么,关于孩子叛逆都是隐忍已久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