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四届“四方水土”青岛国际陶艺展已于11月8日在青岛市雕塑馆开幕。展览期间,我们将逐一为大家介绍参展的七所院校和两个艺术中心的参展作品、策展理念和教学研究重点。本期介绍四川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巫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地域文化上的差异性,也影响到当代重庆地区的艺术家们,在其艺术中寻求一种地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川渝地区的陶瓷艺术的创作也不例外。此次展览只展出的四川美术学院陶艺教研室老师的作品。其原因:其作品既有地域代表性,在艺术追求上又有差异化比较明显。
陈俊平的《筑梦苍穹》和刘玉城的《猫福》,最能代表这一地域特色。这两件作品无论是在工艺上,还是在装饰手法上,明显可以看到一种神秘的地域文化性。
虽然刘祥的《蓬莱清浅海微茫》和刘群《小修辞》两的这两件作品,早在来重庆工作之前就已经完成,但是也有一种当代陶艺家追求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吴建毅的《山水涟漪系列》和杨英莲的《砖石瓦木之间系列》这两件作品,都是在当代陶艺语境中,通过个人感受,借助陶的语言探索“器”与“空间”的关系。而谭忠诚的《地纹系列》和王玉珏的《巴人·对歌》,这是在探索器物与装饰的关系。
本人的《彩虹总在风雨后》除作品本身表现的是四川农民牵牛的情景之外,其作品表面装饰手法,不同于在景德镇时期的创作,更有地域特色。
以上几位艺术家均来自南方,有的来自川渝,有的来自云南,也有来自湖南。也许正是这种地域的认同感,大家才走到了一起;也许正因为这份认同感,作品也才集中的体现出,这种明显的地域性。
我想地域性和差异化应该是本届展览“四方水土”的共同主题。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孟福伟
虎溪工作室
2024年10月12日
参展艺术家及作品(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陈俊平、刘群、刘祥、刘玉城、孟福伟、谭忠诚、王玉珏、吴建毅、杨英莲
《筑梦苍穹》 陶 70×70×42cm
作者:陈俊平(重庆市美协陶瓷艺术专委会副秘书长、川美陶瓷实验室负责人)
作品形态以表达数以千亿计的恒星、行星、星云和黑洞。探索宇宙是人类不懈的追求,旨在揭开宇宙古老而神秘的类星体、引力透镜效应下的奇异景象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在浩瀚的星海中感受生命的渺小与伟大。
《小修辞》 陶瓷、皮草 80×30×20cm
作者:刘群(造型美术学博士,任教于川美公共艺术学院)
我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是矛盾的,关乎状态、关乎心境。柔软是友善、温暖、呵护、颓废、兼容……,尖锐是决绝、勇气、坚实、进击、修行……
《蓬莱清浅》 陶、铁 35×8×15cm
作者:刘祥(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手工艺术系)
“蓬莱清浅海微茫”,作品以意象语言表现海中岛屿的景象。
《猫福》 陶瓷、漆 29×17×60cm
作者:刘玉城(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品以猫的形象为灵感来源,取材于西南瓦猫的造型,同时又在民间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设计改良,使得作品更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瓦猫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福寿和吉祥,因此《猫福》这个作品名称不仅体现了作品的原始材料和造型灵感,也传递了福禄吉祥的美好寓意。
《彩虹总在风雨后》 陶瓷 198×30×50cm
作者:孟福伟(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通过表现川北地区回民看牛回家的场景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农村乡亲们的朴实性格和勤劳品质的赞美之情。作品采用写实的手法,细腻的刻画了人物、牛的形象与关系,生动再现了雨后老农牵牛赶路的情景。
《地纹系列四》 瓷 136×26×17cm
作者:谭忠诚(工作于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会委员)
碗,是我们生活里最为常见盛装食物的器皿,在《地纹系列三》这组作品里,我用碗来盛装龟裂的大地,用以体现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万物土为生的思想。
《巴人·对歌》 荣昌陶、草木灰釉 40x130cm
作者:王玉珏(在四川美术学院从事陶瓷艺术实验教学工作)
本组作品从传统陶瓷器物形体的中正平和中走出,以微弱的倾斜感重新赋予器物灵动感,通过组合形式凸显了器物口部的节奏,仿如一场无声的对歌。
《山水涟漪系列之八》 陶 56×56×30cm
作者:吴建毅(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品以写意山水表现于器物的内空间。该作品改变了传统陶艺的成型方式,将切割泥片成型和拉坯成型创新结合的艺术表现。
《砖石瓦木之间-失落》 陶、瓷、砂 400×300×100cm
作者:杨英莲(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手工艺术系陶瓷工作室教师)
残留的地基,如同建筑的灵魂,虽然失去了曾经的实体结构,却依然在无声中诉说着过往的布局和故事。观者可以想象,那些失落的墙壁、柱子、房梁和砖瓦,曾如何共同构筑起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空间。
# 展览时间 #
2024年11月8日至2025年1月1日
9:30-16:00(周一闭馆)
# 展览地点 #
青岛市雕塑馆
(崂山区东海东路66号)
# 免费开放,敬请观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