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说|何仑:安全和质量,刺破电车泡沫的关键一针?

观山车局说 2024-06-06 08:02:37

刺破泡沫有大概有3种方式。

文 | 智库君

最近,一篇题为《高盛最新报告:不止中国,全世界电动车都卖不动了》在业界引发争议。电车的前景到底怎样?

本期智库说,对话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何仑。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 何仑

智库君:您怎么看这篇报道?

何仑:高盛报告说的是纯电动车不好卖,但HEV(混动)和PHEV(插混)在“加速增长”。而在中国,HEV(混动)不属于新能源汽车,除纯电动车和PHEV(插混)外,销量较大增程电动车也是新能源汽车。所以,高盛的说法与中国对新能源汽车或电车的定义并不完全吻合,用来分析中国市场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还有,就是高盛认为有三个主要因素阻碍电动车普及:二手电动车的价格下降,政策变化的不确定性,快速充电站的短缺。但它忽略了一些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可能导致更糟的结果。

智库君:哪些特殊性?

何仑:首先是电车(包括纯电、增程和插混)的安全和质量问题。这几年,电车爆炸式增长,3年间销量从130万辆暴增到去年的将近1000万辆,市场占有率从13%激增到去年的31%,中国已经站稳全球电车产业和市场之巅。

这事看上去太美了,但另一面也很丑陋:一些没经过或缺乏市场检验的新品牌、新车、“遥遥领先”的新技术在忽悠和迷信中蹿红,沙发冰箱大彩电,还有不靠谱的所谓“高阶智驾”、智舱,成了新车标准,消费者成了倒贴的小白鼠;流量为王成了汽车营销的第一信条,各种嘴炮竞赛越来越耸人听闻,越来越没有底线;萝卜快了不洗泥、慢工出细活、一分钱一分货、路遥知马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等,这些造车、买车、用车的基本常识被淹没了;“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成了企业的座右铭,无论原来是干什么的、懂不懂汽车、有多大本事、有多少资源,争先恐后地往电车的风口上挤,往一个靠各种补贴、优惠过日子但还是普遍亏损的产业里钻,而且不计成本、不惜代价、不讲武德,狂卷“致敬”、“借鉴”、“对标”,狂卷新车、新技术、新概念的出土速度,狂打价格战;至于站在风口上的猪能不能飞起来,或者飞起来后风没了会不会掉下来摔死,那是以后的事,万一成功了呢?

在这种爆炸式增长中,在各种颠覆常识和逻辑的狂卷中,在过于宽松的监管和舆论环境中,那些被忽略或刻意掩盖的问题开始不断显现,各种的电车自燃、设计或质量问题导致的事故、让人难以忍受的毛病等频频曝光。最让人担心的是,这些安全和质量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有可能达到一个大面积爆发的临界点,导致一场对电车的信任危机,电车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抛弃,遭到严惩的不仅有那些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车企,还有它们背后资本和地方政府,而那些本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电车的企业也会被拉下水,跟着倒霉。

智库君:除安全和质量问题外,还有哪些特殊性?

何仑:就是政策的可预见性问题比较严重。谁都知道过去和现在的电车市场是政策市,但未来会怎样?各种补贴、优惠政策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退出,这个问题反复了几次,结果怎样?想退出,没那么容易。

我的看法是,汽车已经超越房地产,成中国经济第一支柱,占GDP的10%,但其中30%的电车是靠补贴和各种的优惠过日子,这本身已经很可怕了,根本不可持续。今年1-4月,电车占比又进一步膨胀到了37%,还有权威部门预计2035年电车渗透率超50%的目标或提前十年实现,这哪里是什么可庆可贺的事,简直是荒诞不经了。

试想,靠着各种补贴和优惠电车产业膨胀到如此庞大的规模,如果没了补贴和优惠撑得下去吗?会不会一地鸡毛?这些补贴、优惠还能坚持多久,还退得下去吗?怎么退,要退多长时间,会造成多大代价?都说退出是必须的,但的确是太难了,因为地方和电车已经被相互绑定。过去6年已经死了400多家电车企业,剩下100多家都是地方千难万难保下来的心头肉,即便上面下令去产能,地方也会以死相拼,死给你看,要死也是别的地方先死,要么大家一起死,这是地方与中央博弈的惯招。

我再次想起了卡夫卡的名言:无论规则多么离奇荒谬不合逻辑,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的遵守。因为遵守它,事后才会付出代价;不遵守它,立刻就会付出代价。总之,早晚都会付出代价。

不同的是,事后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智库君:地方有那么大能耐吗?

何仑:千万不要低估地方的本事,这几年的地方债和房地产危机,哪一个不是地方亲手酿成的?刚才提到过,电车渗透率超50%的目标将提前10年实现,问题是为什么会提前10年?无非是地方和资本看到了电车风口,干劲冲天、用力过猛、不惜代价,导致结果远超有关部门的预期,说白了,就是计划失算了、失控了,这在以往其他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并不鲜见。

这绝不是什么好事。汽车业涉及的范围太广,我常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的一句名言:“对于一个经济学家来说,一辆汽车可用来解释经济学的几乎全部内容。”

电车包括智能化电车作为汇集了多种新技术的产品,造成各种新问题是必然的,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爆发,大到国家、中到汽车行业、小到企业做好了应对这些新问题的准备了吗?与其相应的体系能力跟得上吗?那么多新车都通过了市场的考验吗?“肮脏的煤电”问题何时解决?电价能否维持现有水平?充电设施跟得上吗?电车销售价格补贴、免购置税、免养路费等种种优惠还要持续多长时间、花多少钱?巨量的废旧电池该如何处理,会消耗多少资源,会不会造成生态灾难?面对新产品、新技术带来的新风险和新问题,电车消费者的利益如何保障?与所有这些问题相关的政策法规能不能跟上?

本来这些问题可以在一个长期计划之中,随着各种新问题的出现,循序渐进地得到解决,可电车却猛然间一骑绝尘、遥遥领先了,把相应的体系摔在了身后,结果会怎样?就像一场汽车拉力赛,比赛规则缺苗断垄、组织管理残缺不全、安全保障毫无头绪、后勤服务严重拉跨,赛车却像一群野兽出笼,一路狂奔中相互间各种嘴炮、别车、撕咬、碾压不断,各种寡廉鲜耻地抄近道,各种的刹车失灵,沿途撞毁多少财产都不是事儿,也没人管,遥遥领先才是王道。我说过,我们曾为电车“营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温室环境” 。而现在,这个温室已经迅速异化成了险恶的丛林。

智库君:您认为,该怎样改变电车发展这种乱象丛生的局面?

何仑:关键是要解决电车泡沫的问题,把过快的发展速度降下来、稳住。刺破泡沫有大概有3种方式:一个是各种补贴、优惠措施退坡,让车市回归到一个正常的竞争环境;二是没戏的车企知趣退出,别赖在那里瞎搅合;三是安全、质量问题大面积爆发,导致很多消费者抛弃电车。

智库君:可按照您前面的说法,第一种和第二种方式难度很大。

何仑:没错。国家级补贴和税费减免措施退坡相对好办些,关键是掌握节奏、顺序和力度,尽可能减少风险和代价。

但地方就难了,已经半大不小甚至已经做大的企业死了,留下一片烂尾、一堆垃圾和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谁来担责?按官场的潜规则,只剩向车企继续输血一条路,除非碰巧大换班,正好甩锅,还可以来一个拨乱反正。

车企嘛,你就甭指望他们能像苹果那样明智地选择放弃,即便想放弃,官场不答应也不行,所以只剩下进一步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把价格战打到弹尽粮绝这一步,这与正常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价格战和优胜劣汰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结果虽然是泡沫最终破裂,但场面会十分惨烈,代价特别巨大。

这种狂卷致死的价格战是中国车市的第三个特殊性,也是第二个特殊性合乎逻辑的结果,就像以往被记录在案的很多事例一样。

智库君:看来,安全、质量问题大面积爆发,刺破泡沫的可能性最大?

何仑:这也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最倒霉的是消费者,他们不知不觉地为各种“遥遥领先”的智能电车做了倒贴的小白鼠,花钱买罪受不说,搞不好还要搭上性命。

现在,电车自燃、智驾失灵、智舱死机和各种质量问题已经够多了,有关部门也看不下去了。据报道,5月27日,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以替代旧有的GB38031—2020标准,新标准做了一系列修改,其中核心逻辑就是提高对动力电池的安全要求,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电池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让车内乘员有足够逃生时间。

报道中的一段话耐人寻味——

其中的关键词是“行业调研问卷调研”和“技术储备”,还有几个时间点。细品一下,动力电池安全的现状到底啥样,你就自己掂量吧。

如今我国电车的保有量已经超过2000万辆,随着大批车型的不断老化,各种未经市场检验的问题和风险会不断增加,一旦失控,对电车将会造成毁灭性打击,来一次矫枉过正,那时,笑到后来的会不会是油车、混动?

10年前,丰田曾创造过17年700万辆混动车型电池零事故的奇迹,到去年,已经是2000多万辆车电池零事故。我们就不能从中向真正的世界第一学点什么吗?

往期链接:

智库说 | 吴松泉:我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不可忽视的五大问题

智库说 | 致魏建军,初心、聚焦、放权!

智库说 | 长城,到底怎么了?

智库说 | 何仑:驾驶辅助,别一天到晚瞎忽悠

智库说乐道 | 刘小稚:不要陷入多品牌的泥潭,通用是前车之鉴

智库说 | 朱西产+钟师:上汽奥迪,新阶段与新挑战

智库说乐道 | 张君毅:多品牌是手段,正道是做强品牌!

梅松林论车|零跑“新合资模式”出海,有利有弊、先易后难!

智库说 | 乘用车乱象不应在商用车重演

智库说 | 付于武:车圈“饭圈化”,应引导公众关注“含金量”更高课题

智库说 | 对比:中美汽车在对方的存在感相差几何?

智库说 | 何仑:北京车展,同质化内卷到底有多可怕?

智库说 | 安庆衡:反思北京车展,下个十年谁能走下去?

智库说 | 董扬:液态和固态电池将长期并存

智库说 | 日系车企联手中国大厂背后说明什么?

梅松林论车 | 理想,洗掉狂妄的浮躁气

智库说 | 吴松泉:新能源快速替代燃油车背后的三大风险

智库说 | 董扬:从小米造车到北京汽车工业的思考

智库说 | 梅松林:中德汽车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加大战略合作

智库说 | 金伟华:内卷无意义、雷军的使命更厚重!

小米造车启示录 | 梅松林:小米是一个相对均衡的六面战士

小米造车启示录 | 刘小稚:固定打法击穿盈亏平衡点!

智库说 | 吴松泉:便利汽车消费,还有哪些“堵点卡点”?

智库说 | 张君毅:用户和生态也是“双刃剑”

智库说 | 众擎资本管理合伙人余宁:小米汽车最大的优势是雷军

智库说 | 刘小稚:小米汽车最大的劣势在制造端

智库说 | 梅松林:小米汽车不太可能一击就中

智库说 | 何仑:“电动车孤岛”关键是怎么个“孤”法

智库说 | 崔东树:新能源价格战对消费者购车促进分析

智库说 | 吴松泉:中国汽车出海需要直面五大差距

智库说 | 梅松林:卓越的创业者在争议中自我突破

智库说 | 安庆衡:MEGA遭遇网暴不代表理想不行了

智库说 | 钟师:中国市场变成“电动车孤岛”的逻辑是成立的

智库说 | 左延安:避免恶性竞争不断升级,以至在国际竞争中后劲乏力

化的品牌

智库说 | 从华晨宝马成立二十年,看中国汽车合资的过去与未来

智库说|赵福全:汽车供应链管理理论需要重构!

智库说 | 沈进军读新政:十四年打通所有堵点,中国二手车市场会迎来大爆发

智库说 | 对话安聪慧:极氪如何突围?

智库说 | 安庆衡:碳达峰目标为结束汽车业粗放式发展设定了时间表

智库说|六大维度看透小米造车

智库说 | “十四五”汽车税收改革至关重要

智库说丨三论自主品牌二次冲高:中国汽车在疫情洗礼下悄然质变

智库说 |自主品牌二次冲高:特斯拉无人可以复制

智库说 | 自主品牌二次冲高:风口虽至,警惕盲目跟风

智库说|罗兰贝格郑赟:现阶段自动驾驶谈盈利是伪命题

智库说|新能源汽车“铁三角”,坐标中国合肥!

智库说救市 | 付于武:给限购松绑,需要城市交通管理升级

智库说救市|安庆衡:放开限购可以分为六个层次

智库说|罗兰贝格郑赟:蔚来“补短板”的难度比特斯拉更小

智库说|王秉刚:给补贴退坡后的中国电动车十个建议

智库说丨安庆衡:对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应充满信心

智库说 | 沈进军:汽车存量市场时代,需提高置换率拉动新车销售

附: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专家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付于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王秉刚 国家电动乘用车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

安庆衡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北汽集团董事长

左延安 前江淮汽车董事长

赵福全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

董 扬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电动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席理事长、德载厚资本董事长

沈进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

赵 英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陈玉东 博世集团董事会中国事务顾问、资深汽车专家

林 雷 大钲资本合伙人、董事总经理

梅松林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

何 仑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

钟 师 资深汽车媒体人

张君毅 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亚太区汽车与工业品业务负责人

刘小稚 亚仕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徐向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蔡 蔚 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哈尔滨理工大学头雁教授、精进电动创始人

吴松泉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

施雪松 腾讯车联副总裁、南京隼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EO

顾剑民 法雷奥集团中国区CTO

崔东树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

郑 赟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

杨殿阁 清华大学学科办主任、车辆与运载学院首任院长

徐大全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朱西产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

原诚寅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

金伟华 华登国际风险投资合伙人

余 宁 众擎资本管理合伙人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