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处死两位重臣,阿斗:让你们见识下我的手腕

钧儒说古代 2024-04-23 21:33:32

阅读文章前,希望您可以点击【关注】,方便后续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文章推送。

在中国有句俗语叫做“扶不起的阿斗”,说的是刘备的儿子刘禅即使有虎将和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辅佐,依旧没能成长成一位出色的君主,这让刘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当做昏君的代表。

但历史上的刘禅并非像《三国演义》等小说中描述的那么不堪,其依靠益州之地与强大的曹魏势力周旋多年,也能够为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提供足够支持而民心不乱,这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了。

尤其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能坚持守国近三十年,这都能说明刘禅有着不俗的政治能力。

不过此时有人会说,这都是诸葛亮打下的基础比较好,刘禅充其量只是一个不节外生枝的庸主罢了。

但从刘禅在诸葛亮死后接连处死李邈,逼死杨仪的做法来看,刘禅绝对算得上政治大师。

我们先来聊一聊杨仪的故事,杨仪作为昔日荆州刺史傅群的幕僚,在赤壁之战后投奔关羽加入季汉阵营。

之后他经常对季汉政权的政治工作做出批评,刘备因此对他颇为赏识,将其召到成都任职。

在刘备去世之后,季汉大权尽数由诸葛亮掌控,为了方便行事诸葛亮在丞相府中开启了“小朝廷”。

杨仪则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逐渐成长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在北伐战争期间担任丞相参军长史,拥有了不小的权力。

当时诸葛亮在北伐中将大多数精力投入到了排兵布阵之中,后勤等工作则尽数由杨仪负责。

杨仪也出色的完成了这些任务,这让其得到了诸葛亮的信任,杨仪也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季汉阵营中,位于诸葛亮之下的“二号人物”了。

不过杨仪虽然工作能力出色,但是他的性格却十分“捐狭”,气度狭窄自视甚高的杨仪在成为参军长史后,便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

偏偏季汉朝堂上还有另外一位自视甚高的要员,那就是担任汉中太守,征西将军的大将魏延。

魏延在汉中依靠围守法抵御了魏军的多次进攻,更打败过曹魏名将郭淮,这让他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很多人都觉得魏延才是他真正的接班人。

和杨仪一样,魏延也是一个在性格上略显小气的人,因此他们在诸葛亮在世时,关系就十分紧张,待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之后,魏延和杨仪更是在是否撤兵一事上争执不下。

由于大军最终听从了杨仪的号令,这让不知武侯遗计的魏延十分不满,甚至领兵追上了杨仪想要与其火拼。

此时杨仪才公布了诸葛亮临终的交代,魏延的士兵听到后纷纷倒戈,最终魏延只得向汉中逃亡,但路途中被追上的马岱击杀,杨仪也除掉了心腹大患。

在返回成都的路上,杨仪一直觉得自己一定会接替诸葛亮出任丞相。

没想到回去后才发现,丞相府的另一名长史已经出任丞相,而他也被夺去了实权,这让杨仪感到十分愤怒。

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他天天躲在府中借酒消愁,一次费祎前来做客,杨仪竟然说自己后悔没有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领兵投奔魏国。

费祎听后将此事汇报给了刘禅,刘禅听后立即将杨仪贬为平民,并被流放到汉嘉郡。

到达流放地后杨仪依然没有悔改,反而上书朝廷诽谤朝中大臣,刘禅于是命人逮捕杨仪,杨仪听闻这个消息,知道自己已经没了东山再起的可能,随即在家中自杀。

有人说杨仪此时已经是庶人,刘禅本没有必要对他再做处理。

但笔者认为在杨仪杀害了魏延之后,其最终的结局就已经注定,因为魏延在军中服役多年,军功卓著,有着杨仪无法匹敌的威信。而这样一位戍边大将却因为私人恩怨被杀,如果不能对这件事的始作俑者进行惩罚的话,刘禅很有可能受到军中将领的非议。

因此刘禅必须要严惩杨仪,这样才能安抚将士的不满情绪,而且恃才傲物的杨仪极难管理,将其处死也可以避免未来出现更大的风险。

如果说杨仪之死是基于性格,那么李邈的死就完全是因为其哗众取宠的爱好了。

李邈作为川中士人,在刘备领益州牧的时候就曾经跳出来指责刘备是靠欺骗刘璋才得到蜀地的,这并不是光彩的事情,众人当时就要杀死李邈,最终是因为诸葛亮的求情他才保住了性命。

李邈之所以要做这种“扫兴”的事,目的就是在其他官员面前显示自己“忠诚”的品格,他知道在庆典上刘备是不会处罚自己的,这样就能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为自己赚取名声。

因此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李邈又一次跳了出来,这次他觉得此前十几年里刘禅一直受到诸葛亮的“压制”,虽然面上尊敬,但心中肯定有诸多不满。

如果在大家歌颂怀念诸葛亮的时候,自己能够站在刘禅一边,那么一定能够飞黄腾达成为刘禅的心腹。

于是李邈发表了惊世骇俗的“诸葛亮奸臣论”,指责诸葛亮给朝廷造成了巨大的隐患,并称如今诸葛亮的死对国家而言,应该是值得纪念的好事。

李邈本以为刘禅会奖励自己,没想到听闻此言后,刘禅勃然大怒,当即下达了处死李邈的命令。

如此果断的做法,在刘禅的执政生涯中是极其罕见的,李邈这次哗众取宠的行为不但没能为他赢得好处,还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至于刘禅处死李邈的原因,除了刘禅和诸葛亮之间深厚的君主之情外,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

当时季汉的政治制度几乎全部出自诸葛亮之手,如果刘禅不能坚决维护诸葛亮名誉的话,就会有更多像李邈一样的官员,为了讨好自己提出改动意见,这对于经济十分脆弱的季汉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因此刘禅必须表现出自己的决然态度,坚决拥护诸葛亮的政策路线和制定的政治制度,这才能平稳渡过诸葛亮去世的动荡期,并且这样还能让深受诸葛亮照顾的蒋琬等人,更加忠于自己,可谓一举两得。

从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处死李邈,逼死杨仪的行为来看,刘禅绝不是小说中塑造的草包形象,他不但有着精准的政治判断力,还有庸主不具备的决断力。

如果不是和曹魏实力相差太悬殊的话,刘禅和季汉也许能有更好的结局。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或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观点,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方便后续第一时间接收文章推送。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