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滴水湖西岛上,一座新地标——上海中银金融中心正在崛起。
两幢塔楼比肩而立,底部以裙房相连,顶部以旋转错位的四角锥体连接在一起,形成拱门的形态,又像是两个相向而立的“1”造型,寓意一个面向海外的“时代之门”。
上海中银金融中心效果图(图源:贝氏建筑事务所)
上海中银金融中心的设计方案,是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30多年前的一个落选方案。
1992年,贝聿铭为西班牙毕尔巴鄂市设计了这座大楼,但遗憾的是,西班牙并没有采用这个设计。
贝聿铭和他30多年前的方案(图源:公众号“绿变变”)
如今,这个设计经过贝氏建筑事务所团队的修改,高度被调整至200米以下,成为上海中银金融中心大厦。
大厦外立面施工的进度已经过半,预计将于2024年底竣工。
上海中银金融中心施工现场(图源:百度百科)
01
上海中银金融中心大厦:贝聿铭建筑恒久的现代性
我们看到的上海中银金融中心大厦,由两座高200米的双子楼组成,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左右,包含商务办公、五星级酒店、公园和商业空间等。
大厦延续了贝聿铭标志性的“X”形斜撑结构,和香港中银大厦一脉相承,并在此基础上做了重要的创新,采用了更加轻巧的斜撑构件,建筑线条硬朗、形态明晰,突出了恒久的现代性。
上海中银金融中心效果图(图源:贝氏建筑事务所)
香港中银大厦(图源:Archdaily,摄影:Simon)
塔楼的外立面采用简洁的全玻璃幕墙,使用技术最先进、能效最高的玻璃产品,有优异的隔热和防晒性能。
大厦的设计也融入了绿色、低碳、节能的理念,以LEED金级和绿色建筑三星为目标,综合利用风能、太阳能,并全面贯彻海绵城市的设计要求,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
上海中银金融中心效果图(图源:贝氏建筑事务所)
建筑周边为多样的景观所环绕,包括花园、广场、观景台、野餐区、水景小品等,吸引公众来这里休闲游憩。
上海中银金融中心景观效果图(图源:贝氏建筑事务所)
主入口大堂的设计呼应了塔楼外观的垂直耸立之感,天花上布置灯膜照明,营造出开阔天空的感觉。
上海中银金融中心塔楼大堂效果图(图源:贝氏建筑事务所)
中庭顶部由一个六边形大天窗和一系列菱形小天窗共同构成自然采光通道。
上海中银金融中心天空中庭效果图(图源:贝氏建筑事务所)
02
贝氏家族与中银大厦的百年往事
自1912年2月5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国银行已跨越110多年的悠久历程,贝氏家族陪伴中国银行已走过近百余载。三代人的传承与坚守,凝结成一幢幢经典建筑,这些建筑已经成为中国银行在各个城市最具标志性的记忆载体。
贝聿铭的祖父是清末有名的金融家,父亲贝祖诒1914年进入中国银行总行工作,自此在中行深耕了32年。
1934年,中国银行董事会决定在上海外滩兴建一座足以“象征中国银行之近代化”的新式大楼,大楼的建造工作正是由时任上海分行经理、贝聿铭先生的父亲贝祖诒主持。
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以西方的装饰艺术派与中国传统风格相结合,屋顶采用暗绿色琉璃瓦铺面,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平缓的四方形攒尖顶,檐下饰以巨型石质斗拱,建筑外窗为传统钱币造型。
中国银行大楼(图源:heritage architectures.com)
1985年4月,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破土动工,大厦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1989年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
建筑场地三面受高架公路限制,周围高楼林立,占地面积狭小,面对重重限制的状况,贝聿铭做出了一个当时完全违反香港建筑常规的大胆方案——采用创新的合成桁架,每隔13层就用预制构件对大楼进行横向和斜向的加固,将横向的桁架隐藏起来之后,外显的结构就形成了连续的菱形图案。
当年这样的外形,在当时的香港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大厦外墙角锋利,从远处看像一把巨刀,X形也很像过去罪犯木枷上的封条。
香港中银大厦(图源:Archdaily)
贝聿铭的解释则让大家心服口服,他说:“那些X形图案,是交叉的钻石;而塔楼的造型,象征的是雨后春笋,有雨水了,那当然就有财气。”
贝聿铭还说:“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香港中银大厦(图源:Archdaily)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是北京长安街上最引人注目的银行建筑。建筑地上15层、地下4层,1996年10月破土动工,2001年5月最后落成。该建筑由贝聿铭担任设计顾问,由贝聿铭的儿子贝建中、贝礼中共同设计完成。
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图源:贝氏建筑事务所)
由于故宫近在咫尺,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楼无法像香港中银大厦那样肆意向天空“生长”,建成的建筑外轮廓近似矩形,建筑顶部和四周配以通透的玻璃,内部的中庭空间若隐若现,整座建筑轻盈灵动。
顶部覆盖玻璃天窗,内部空间开敞明亮。中庭内布置了水池、山石、竹林、花坛等极具中国韵味的景观元素,形成一个四面围合的花园空间,让人不禁想起北京传统的四合院空间。
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内部中庭空间(图源:贝氏建筑事务所)
苏州中银大厦自2010年开始设计,2015年建成,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设计充分利用基地东、北两侧河流两岸美丽的景观及宽广的视野,建筑承袭了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理念,采用简洁的形式和立面来呈现中国银行雄厚的实力。
苏州中银大厦(图源:贝氏建筑事务所)
正在建设中的中银海口江东国际金融大厦,由贝氏建筑事务所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完成,建筑主体结构已于近期封顶,建成后将成为海口的一座崭新地标。
建筑被设想为一系列错落的漂浮的盒子,不同的建筑模块之间通过裙楼屋顶相连,建筑中大多采用开放式空间,尽量扩大表面,让身处建筑中的人们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室外景观。设计通过表皮材料、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庭院设置等多种方式实现绿色设计。
中银海口江东国际金融大厦效果图(图源:贝氏建筑事务所+中建院+SWA)
03
未建成的建筑,是未被现实污染的纯粹理念
贝聿铭未实现的建筑构想,还有他在1958年提出的“螺旋公寓”,该设计由灵活组合的楔形模块组构而成,可满足各种家庭的需求,预计施工成本低于传统设计方式近20%。它被媒体称为“迄今为止美国公寓设计中最具想象力和革命性的方案”“毫无疑问标志着城市住宅设计的重大飞跃”。
螺旋公寓大楼构想图(图源:贝氏建筑事务所)
所有公寓均为楔形,以半层为单位,沿着中心“树干”螺旋上升,从中心向外分别是核心筒、走廊、管道间、厨卫、起居室、阳台。
以今天的眼光回看螺旋公寓,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绝对的创新性与前瞻性。
螺旋公寓大楼构想图(图源:贝氏建筑事务所)
2001年,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在东京个人展上首次提出“未建筑”这一概念,“未建筑”即未建成的建筑。
矶崎新认为,好的未建成的建筑作品价值绝不低于建成建筑,有些还是时代里闪耀的先锋,代表了未来建筑更多的可能,未建成的建筑也是一种幻想,是未被现实污染的纯粹理念。
矶崎新的“空中城市”构想模型(图源:矶崎新工作室)
18世纪有一座久负盛名的未建成建筑——建筑师艾蒂安-路易·布雷设计的牛顿纪念堂。这是用于存放牛顿棺材的建筑,在布雷的设想中,牛顿纪念堂是白昼与黑夜的结合:弧形天顶上有许多小洞,当石棺被穿过这些小洞的阳光照亮的时候,人们仿佛看见了夜空中的星星,白天随着太阳的移动,光线也呈现出各种变化。
这个纯粹的球体设计相对于当时的古典主义建筑,是一个叛逆的典型,是打破传统束缚,追求科学、人文、理性的代表。
牛顿纪念堂方案(图源:Archdaily)
还有些设计在技术上过于超前,导致方案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比如巴克敏斯特·富勒的“曼哈顿穹顶”,他提出在曼哈顿上空建造一个3.2千米宽的测地穹顶来调节天气,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这个项目虽然未能实现,却启发了很多当代的建筑事务所。
曼哈顿穹顶方案(图源:Archdaily)
现代主义先驱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在1969年去世前几周完成了伦敦市长官邸大楼的设计,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视该设计为“一位建筑大师的巅峰之作”。可是查尔斯王子很不喜欢这个琥珀玻璃办公大楼的设计,称其为“巨型玻璃树桩”,在英国王室的长期反对下,这个方案流产了。
市长官邸大楼方案(图源:Dezeen)
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在40岁之前未建成一栋建筑,还曾经一度被称为“纸上建筑设计师”。在众多被否掉的方案中,有些是因为输掉竞赛,有些是因为经济原因或政治原因被牺牲掉,有些甚至仅仅因为她是女性建筑师。
扎哈·哈迪德33岁时中标的香港山顶俱乐部设计,最终未建成(图源:Archdaily)
迪拜歌剧院曾被描述为“最具扎哈特色的项目”,该项目位于迪拜的一个岛上,包括一个2500座位的歌剧院、一个800座位的剧院、一家酒店、一间艺术画廊和一所表演艺术学校。然而,在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期间,开发商取消了这个项目。
迪拜歌剧院效果图(图源:Dezeen)
世界高层建筑设计界的翘楚SOM事务所,2010年在重庆设计了一座针对当地气候的高层住宅,设计师力求为这座300米高的摩天大楼提供自然通风,使之成为一座有透气性、能够呼吸的塔楼,塔楼的设计采用可复制的模块单元,旋转起来会像魔方一样变化出其他样式,可惜这个设计也没能实现。
SOM为重庆设计的高层住宅(图源:SOM)
结语
贝聿铭30多年前的方案能在今天实现,让人无比期待。
未建成作品的价值,绝不低于已建成的,一旦时机到来,它们也会散发光芒。
在建造技术、虚拟世界发达的当下,未建成的作品也有了更多的途径来实现。
(图源:Dezeen,制作:David Romero)
建筑师赖特在1956年展示的1609米高的“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伊利诺伊大厦(The Illinois),被建筑师David Romero制作成了渲染图
参考资料
《上海临港之门:中银金融中心》(《The Façade》杂志2023年第27期)https://pei-architects.com/bank-of-china-in-shanghai-featured-in-the-facade-magazine/
《与业主跨越世纪的合作——贝氏与百年中行的不解之缘》(贝氏建筑事务所)
《未建成的建筑:当代还有建筑理论吗?》(公众号“一只建筑精”,作者:低音炮 啊葱)
好书推荐
《贝聿铭建筑探索》
贝聿铭是世界级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大气庄重、谦虚沉稳,又不乏灵动巧思,在西方现代主义风格中融入了东方式的意境与诗韵。本书凝结了多位专家对贝聿铭职业生涯和作品风格的研究成果,全面收录了海内外有关贝聿铭的相关出版物资料,并加以梳理分析和评论,是一本学习、研究贝聿铭的大成之作。
《扎哈·哈迪德全集》
记录建筑女爵经典作品
一手资料无保留呈现
多语种全球同步面世
《重识赖特 超越建筑的大师》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纪念赖特诞辰展览的同期图书,来自赖特基金会档案馆的体量庞大而内容罕见的一手资料。从全新视角出发,多方位深入研究解析赖特作品,揭秘一个鲜为人知的赖特。
《建筑设计过程》
本书是一本简明易懂、案例丰富的从业指南,对建筑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读懂建筑、读懂设计、寻找灵感、挖掘概念、打磨自己的设计风格、探索独属于自己的设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