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在2017年3月5号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正式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概念也即将迎来诞生8周年的节点。
但实话实说,对于生活范围远离珠三角地区的普通老百姓而言,除了每年中秋的一台《湾区升明月》晚会之外,身边确实还没太能察觉到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元素和影响,甚至对于“湾区”这个概念也还不够清楚。
其实在全球经济版图中,湾区经济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许多湾区城市在交通、物流、贸易等方面迅速崛起。
2024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评出的全球30个最佳城市,大多都分布在湾区,面朝大海,八方来财。
但湾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由于这一区域毗邻海湾,具有连接海洋和内陆的特点,且区域内有一批发达城市群相傍而生,继而具有成为国际贸易和生产的战略支点的潜质。
说白了,有海湾的地方不一定叫湾区,被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群环抱的海湾才是。
放眼全球,符合上述标准的世界级湾区也就四个,目前都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作为概念确立和发展起步最晚的一个,粤港澳大湾区虽然没有先手优势,但也得益于有前人探路,可以少踩很多坑。
至于未来的天花板能有多高,我们不妨“以史为鉴”,通过另外三大湾区的发展路径来做分析。
海外三大湾区,我们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大概要数旧金山湾区。
这里涵盖了旧金山、圣何塞和奥克兰等国际知名城市,更是硅谷的所在地,所以也是无数中国码农的“dream city”,说是华人遍地也不为过。
早在100年前左右,旧金山湾区的高速公路网就已经修建完成。
短短10年间,他们先后建成了以金门大桥为代表的7座跨海大桥,再佐以旧金山国际机场、奥克兰港,海陆空配套齐全,真正实现了湾区交通一体化。
当然,在空间上联通区域内各大城市,还只是完成了旧金山湾区腾飞的准备工作。
自上世纪50年代起,大量海外人才涌向美国西海岸,旧金山湾区也随之经历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规模暴涨近20倍,成为了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坐实了“科研湾区”的title。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湾区经济并非只由旧金山这一个火车头带动,而是几个核心城市并驾齐驱。
旧金山发挥传统优势担任金融中心,但科技创业中心则位于圣何塞,交通中心则是奥克兰,其他城市也根据自身优势发展优势产业。
这一点,跟粤港澳大湾区当下的形态很相似,“多核多中心”的战略很适合香港、深圳和广州这几大城市各自大放异彩。
至于纽约湾区的发迹史,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参考价值相对没那么大,因为主要是靠钱堆出来的,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
纽约位于美国东海岸,过去数百年里迎接了无数“欧洲老钱”携带几代家产移民美洲大陆,所以遍地是银行。
再加上纽约拥有优良的天然深水港和发达的交通网络,这使得它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贸易和金融中心之一,自二战后至今地位都不可撼动。
纵观整个纽约湾区,主要以纽约市为单一核心,涵盖新泽西、长岛等地,拥有布鲁克林大桥、肯尼迪国际机场和纽约港等关键设施。
其实在二战结束后的前20年里,纽约湾区的经济曾经一度明显下滑。
因为这座金融之城一直在“去工业化”,降低传统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所以也经历了一波人口流失的转型阵痛期,直到迎来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才重新崛起。
20世纪以来,纽约湾区的经济规模增加了近15倍,成为了全球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纽约这座“全球第一都市”,也还算是扮演好了高速马达的带动角色。
距离我们地理位置最近的东京湾区,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也许最具参考价值,因为同样是在“天崩开局”下靠技术发家,走的是卷王路线。
除了东京这个巨无霸城市之外,东京湾区还包括了周边的7个县,其中横滨是东京湾区的重要港口城市,川崎和千叶则以其能源和重工业为基础,各类产业配置很齐全。
不管是传统的钢铁石化,还是现代物流和高新技术,东京湾区一应俱全,湾区内拥有跨海大桥、羽田机场和横滨港,十分通达便利。
最值得一提的是,东京湾区素来以高效的创新能力而著名,日本的绝大多数科技创新都是在此诞生的。
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结合,东京湾区形成了一条非常强大的产业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济规模增长了10倍以上,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群之一。
相比起上面三个已经发展成熟的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还差在哪儿?
其实对比湾区GDP总值,以2023年的数据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超越了美国的两大湾区,距离东京湾区也只差1千亿美元,比起五年前涨幅接近25%,增速还是很可观的。
当然,在人均GDP和地均GDP上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但对于还处在起跑阶段的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当下也确实还不是跟三位前辈比人均地均的时候。
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虽然刚起步的粤港澳大湾区没有先手优势,但后发也自有后发的好处。
得益于近几十年来的科技进步,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场群。
目前,珠江口两岸的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个城市都建有大型机场,而且机场之间最远的相距不过150公里,沟通交流极为便利。
另外,港珠澳大桥与深中通道这两大“现代奇观”的落成通车,也是得益于当下最前沿的建造技术加持才得以实现,极大的缩短了大湾区内跨市往来的时间成本。
以上这些,都是规划过早的其他3大湾区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
可以说,目前大湾区各个城市都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其中尤以深圳市宝安区最为突出。
宝安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之一,坐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深中通道、大铲湾码头,区域内还拥有密集的高速路网,以及即将建成的穗深城际铁路、深大城际、机场东枢纽等,真正实现了“海陆空铁”同频共振,更有全球最大会展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助阵,再加上前海政策支持,地理位置堪称得天独厚。
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台崭新的豪华超跑,那宝安区就恰好位于发动机之上,决定了跑车的前行速度和性能。
近年来,宝安区通过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了深圳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据统计,当前大湾区国高企业超过7.5万家,而宝安一个区就独占了约7300家,占比达到9%,总量连续七年居全国区县第一。
从2020年3847亿元到2023年的5202亿元,宝安GDP三年跨越两个千亿大关,把“发动机”这个角色扮演的相当完美,就差把“堪当大任”这四个大字写在脸上了。
值得一提的是,宝安区2023年GDP增长率达到8.5%,远超旧金山的4.33%、东京1.9%和纽约的1.69%,虽然体量和基数有一定差距,但也足见年轻的深圳宝安区发展动力十足。
可以说,深圳宝安区成为“万亿城区”、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只是时间问题。
全球各大湾区的成功经验都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的优化,是湾区经济腾飞的关键。
而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深圳宝安区,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弯道超车只待良机。
凭借产业+金融+科技的整合优势,再佐以科学规划,相信距离这阵东风吹遍珠江两岸的时机不会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