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查一下,看看太后和花家到底是何种勾连?”
明明是母子,可是却隔阂极深,没有任何母慈子孝的亲密感。
皇帝知道太后和花家的老太太是少时就结下的闺蜜情,可是却把密友之间的感情联络成为勾连。
可见,皇帝这个人也是可怜至极。
从太后那里得不到肯定,得不到一个母亲对儿子的表扬,内心便扭曲到怀疑任何感情。
皇帝为何恨极了花家呢?
只因为花家老太爷花屹正太爱说实话了,皇帝容不得别人对他的否定,连母亲都不行,更何况大臣呢。
自古以来,就是君臣有别,明君听得进忠言,昏君则毁于自己的傲慢自大上。
皇帝一生的悲剧,是从铲除花家开始的。
一、花家的横祸花屹正是当年的状元郎,深得先帝重用,娶了侯府的嫡女,谱写了一首穷书生和大小姐的爱情。
自此,花家逐渐壮大,造就了一门四进士的传说。
但是皇帝一直对花家成见颇深,总是想寻得机会彻底搞垮花家。
一天深夜,他紧急召集文武大臣以及花家人,借着立储和私铸案,把花屹正拉入了漩涡的中心。
花屹正一开始就预测了军心,朝堂之上一直一言不发,可是皇帝偏偏要其发表看法。
“说来也奇怪啊,花卿一向敢言,屡屡忠言面刺朕之过失。怎么这次私铸案竟一字未上呢?难不成是全天下都想错了,还真有花卿不敢言语之事啊。”
“屡屡忠言面刺朕之过失”简单的十个字把皇帝的狭隘暴露无疑。
这样的皇帝根本算不上明君。
面对众人,皇帝的激将法大家都懂,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花屹正即使明白皇帝这是要拿自己开刀,还是发声了。
“不管两事相不相干,陛下只信七宿司之言,无论立宪王还是立惠王,陛下也只当是自己家的私事。臣,谏与不谏都一样。”
这一段说辞,彻底激怒了皇帝,也成了皇帝剥夺花屹正全家官职的触发点。
花家的横祸来得如此之快。
花屹正在天下士子之间的威信影响了皇帝的威严,感到权威受到挑衅的皇帝开始动手了。
“卿之三族,具革职,籍其家,流徙北地,永不叙用。”
他以为只要除去了花屹正,自己的皇位就能坐得稳,殊不知这才是最错的一步棋。
皇帝命令顾宴惜抄了花家,多亏了太后的一道旨意,保住了花家女性和儿童的责罚。
而皇帝正是因为太后对花家的偏爱,而对太后有了防备。
二、皇帝的心病“我拿太后当母亲,可我这个做儿子的又被太后放在哪儿了呢?”
太后对花家的善意,在皇帝眼里则是母亲对自己的冷漠和忽视。
他认为天下所有的母亲都应该偏向儿子,就算自己做错了,母亲应该也无条件地站在自己这边。
可惜,太后不是一个昏庸的母亲。
皇帝知道自己的无能,也知道自己的短板,可是他从来没有想办法去提高自己,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去打压那些对自己进谏忠言的人。
他明明有宪王和惠王两个亲生儿子,为何偏偏在众人面前表现得最亲近顾宴惜呢?
只因为先皇和大娘娘对顾宴惜的偏爱。
顾宴惜是先皇和大娘娘最宠爱的孙子,也是能力最强的孙子。
这在皇帝眼里,顾宴惜的存在就是最大的威胁,为此,他把年幼的顾宴惜接到身边照顾。
旁人都以为是皇帝偏爱这个侄子,殊不知他只是为了放在身边,避免顾宴惜羽翼丰满。
后来由于凌王和周王妃的强强联合,皇帝担心皇位坐不稳,给顾宴惜的外祖家安上了谋反的罪名,一网打尽,彻底搞垮了凌王的靠山。
可见,皇帝是真的狠。
顾宴惜十年前就被皇帝派去驻守北地,为的就是减少他跟群臣的联系。
但是十年后,他又担心顾宴惜在北地壮大,再次对自己构成威胁,又把他召回来了。
并且上演了一场除去七宿司头目的苦情戏,变相逼着顾宴惜走到幕后,成为七宿司的头头,成为自己不见光的爪牙。
他的每一步都算得狠厉又无情。而顾宴惜也看得懂皇帝的每一步,但是为了自保,只能假装入局,然后自己做局把皇帝也套入其中。
花家男丁流放,皇帝原本以为女眷们会凄惨无比,但是没想到花家却又在京城站稳了脚跟。
因此,当他发现太后跟花家老太太的密信时候,疑心再次层层出现。
恰逢端午节家宴,皇帝特意做好准备并且提前邀请了太后,想要修复一下母子情,可是太后以身体不适拒绝了。
一面都不肯露的冷漠彻底激怒了皇帝,他担心太后联手外人做出影响自己龙座的举动,便命令顾宴惜搞明白花家老太太和太后都在密谋什么,想把一切都扼杀在摇篮里。
“我革了花家人的职,发配北地,谁敢说个不字,不成想太后的耳目竟然这般灵通,出手这般快,花家才有了喘息之机。”
在皇帝眼里,花家女眷的立足对他也是威胁。
他只要从密信里发现一丁点的异常信息,便会把花家女眷彻底推进死无葬身之地。
但是他失算了,太后和花家老太太的书信不过是朋友之间的交心词而已。
而且顾宴惜因为花芷的原因,也一直在替花家打掩护。
花家老太太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封封密友信,竟然会给自家带来如此大的威胁。
说到底,还是皇帝太无能了,也太善妒了。
无能的人,才时时刻刻想要迫害有能力的人。
皇帝这扭曲的怀疑之心,只会把自己逼入前后无援军的地步。
这样的皇帝,被逼下位是迟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