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悬疑澄清:黄桥决战是皖南事变导火索?该背锅的应是哪战?

智胜聊历史 2023-09-15 12:33:01

近些年来,关于皖南事变的导火索问题,不少人将之归结于黄桥战役。并且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认为,从时间空间上讲,黄桥决战发生于1940年10月初,与皖南事变间隔也就两个月,国民党为报黄桥决战之仇,决心对皖南新四军下狠手;从顾祝同和韩德勤之间的关系来讲,韩是顾的嫡系,顾为韩出黄桥决战失利这口气理所当然;从作战的属性来讲,黄桥决战新四军把友军灭掉,给国民党落下了“见敌则避,遇友则攻”的口实。这些观点乍听起来好像不无道理。但实际上皖南事变的诱因远没有这么简单,可以说非常复杂。下面,帅克将从黄桥决战是皖南事变的导火索吗?该为皖南事变背锅的是哪场战役?为何这场战役鲜有人提及?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分析。

第一个问题,黄桥决战是皖南事变的导火索吗?

自打国共合作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蒋介石便一直没有停止过打压共产党的战略图谋。眼见八路军、新四军利用敌后抗战之机,迅速发展壮大,蒋介石决定放下脸面,开始赤裸裸地打压和限制共产党的军队。为此,蒋介石步步施压,采取了至少五个比较狠的动作:

一是于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二是从3月开始,将反共的重心由华北转到华中,矛头直指新四军;三是7月份蒋介石炮制出台《中央提示案》,规定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人必须缩编为10万人;四是10月抛出“皓电”,强令要求新四军开到黄河以北地区,企图沿黄河封锁并同日伪军夹击我军;五是11月制定出台《剿灭黄河以南匪军作战计划》,明确规定1941年底前“肃清”长江以南新四军,尔后转用兵力再“肃清”苏北新四军。

透过这五个狠辣的动作,不难看出,无论是皖南新四军也好,还是苏北新四军也好,都是他打压甚至是消灭的对象。我们说,黄桥决战也好,皖南事变也好,都是国民党推出的一系列反共大政策的必然结果。这是完全不以共产党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比如,黄桥决战,是你国民党韩德勤不让陈毅粟裕在江北立足,扬言要把陈粟赶到长江“喂鱼”去。即便是陈粟做出退让要地姜堰等相当大的让步,韩德勤仍不罢手。所以说,黄桥决战,于陈粟而言,是一场不想打而又不得不打之战,可以说没有任何选择和回旋余地。

同样,在对付皖南新四军方面,国民党如法炮制,早就动作频频。先是把上官云相的32集团军陆续调至皖南,并不断强化对皖南新四军的战略包围态势。这种包围态势,从上半年即见明显的端倪。之后,不断强化紧缩,使得皖南新四军的战略压力与日俱增。

另外,同黄桥决战一样,皖南新四军更是完全被动应敌。本来是按照国民党规定要求的实施战略转移,结果他们却在转移途中突然下黑手,致使皖南新四军遭受灭顶之灾。

我们把国民党对付新四军的策略和招数捊清后,不难得出,黄桥决战也好,皖南事变也好,都是国民党既定的预谋和行动,都是欲灭掉新四军而后快。因此,尽管两战间隔只有两个月,时间和空间错位差不大,但显然不是黄桥决战才导致皖南事变的直接因果关系,而是你黄桥决战打不打,皖南事变都是要迟早爆发。

第二个问题,该为皖南事变背锅的应是哪场战役?

尽管我们否定了黄桥决战是皖南事变直接导火索的说法,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是各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之中,在黄桥决战之后一个多月,皖南事变之前不到一个月爆发的曹甸战役,不得不使我们聚焦于它。帅克分析认为,如果说皖南事变真有因果的话,那么曹甸战役应该背锅的成份要远远大于黄桥决战。为什么这么说呢?

黄桥决战后,韩德勤率残部逃到兴化、平桥、曹甸一带。应该说此战彻底灭了他不可一世根本不把陈毅粟裕放在眼里的念头,反倒使他对新四军产生极大的畏惧。这时,无论是中央也好,还是皖南新四军军部也好,还是刘少奇、陈毅,以及黄克诚、粟裕之间,在是否发起曹甸战役继续痛打韩德勤,争取全面夺控苏北的抗日主导权,还是着眼抗日大局把韩德勤留着不动,以作为缓解皖南新四军的战略筹码,一直来回磋商。最终,在刘少奇、陈毅的强烈坚持下,中央同意打曹甸战役。

按说,乘黄桥决战大胜的势头,陈粟的新四军与黄克诚的八路军又是联手,兵力将近是敌人的一倍,还是我主动进攻,从哪个角度来讲,这都是一场先胜而后求战的有把握之仗。否则刘少奇、陈毅也不会那样执着地要打这场战役。结果,由于八路军与新四军部队初次联手配合有失默契,由于曹甸据点十分坚固,由于韩德勤部没有退路死抗硬顶,最终我在歼敌8千余人,自身伤亡2千余人的情况下,不得不结束曹甸战役。

战役目的没有达成,并且还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关键是我用韩德勤制约顾祝同攻击皖南新四军的筹码失去了,顾忌不在了。通过此战,蒋介石、顾祝同开始消除黄桥决战时的颓势与低落,重拾打压新四军的狂妄与决心。终于,蒋介石开始对皖南新四军动手了。

如果说,曹甸战役也像黄桥决战那样决战决胜,估计蒋介石会忌惮我军的实力,不敢轻易报复或动手。但我却没有打赢。再加上是我主动进攻,是我先动手,这等于给蒋介石对皖南新四军动手以口实。从这点上说,曹甸战役是皖南事变的一个重要诱因,皖南事变爆发的“锅”很大的程度应该由曹甸战役来背,至少“背锅”的成份远比黄桥决战要大得多。这个结论应该是立得住的。

第三个问题,为何该“背锅”的曹甸战役却鲜有人提及?

分析皖南事变的诱因,按说比黄桥决战规模还大、离皖南事变更近、且是我主动进攻的曹甸战役,人们更应该第一时间想到的呀?怎么却把该背的“锅”都甩到之前的黄桥决战的头上去了呢?更有甚者,为何很多人都不了解这场刘少奇、陈毅亲自指挥的战役呢?

事出反常必有因。曹甸战役,被历史淹没,鲜有人提及,致使把锅都甩到了黄桥决战的头上,帅克分析不外乎这样几个因素:

一是毕竟是我主动进攻之仗。在我们关于抗日战争的认知里,制造事端闹摩擦基本上都是国民党蒋介石主动先干的。但曹甸战役,不管有什么理由,毕竟是我主动进攻,毕竟是我先动手。这种仗无论是打胜还是打败,都不宜大张旗鼓地去宣传去造势。

二是毕竟是战役目的没有达成之仗。兵力是敌近一倍,且是主动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又是联手,结果伤亡较大,战役目的也没有达成。任谁也不愿提及这样仗的。我们看,包括《刘少奇传》《陈毅传》《粟裕传》《黄克诚传》等官方正传,对这一战役都没怎么提及或涉及。

三是毕竟是没有历史定论之仗。除上面我们说的好多官方正传都没有提及外,《新四军战史》虽有所描述,但对这场仗到底该不该打,产生了哪些后果等,并没有定性的结论,甚至一直到现在对曹甸战役都没有个明确的结论和说法。

四是毕竟是黄克诚受到重重挨批之仗。曹甸战役结束后,华中总指挥部认为黄克诚此战消极。黄克诚曾据理力争。但最后还是给予他撤销纵队司令员的处分。尽管过了几年,陈毅曾表示黄克诚的主张是正确的。但由于后来1959年庐山会议黄克诚挨批的时候,又有人把这些账翻出来。黄克诚后来平反后,曾有人建议他把这段历史说一说,但黄克诚觉得当年的有关领导都已不在世,再翻腾这件事显得格局小了。黄克诚的这一做法,彰显了他宽阔的胸襟和气度。不过,也正因为黄克诚不提,曹甸战役于是也就更少有人提及了。

主要参考文献:《新四军战史》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