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建勇
去年接诊了上千个患者,很多都是“上热下寒”体质,用患者们的话说,那就是“上半身像火山,下半身像冰山”。出现上面这些问题,大多是“上热下寒,中焦不通”造成的!
▲上热下寒体质
很多人知道自己有这些毛病,但总是不够重视。小病拖拖沓沓,拖久了就是大毛病;有了大毛病后开始重视了,想着要去治疗,但就是找不到正确病因,有的人一味的清火,越清火越大,或一味地补虚,一补就上火,又只能吃下火药,陷入怎么治都治不好病的循环,徒增焦虑和病苦。
这种“寒热错杂”的矛盾情况,其实本质原理很简单。一个原因就是中焦肝脾的淤堵。在健康状态下,中焦枢机得利,可以带动心火下温肾水,肾水上润心火,二者相济相感,周身阴阳平衡。而中焦淤堵的人,火在上,水在下,谁也不理谁,水火不济,阴阳失调,更常见的是肾元亏虚,阳气不足,肾水不温,上热不是真的热,是虚阳浮越的假热。
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和现代人的不良生活习惯息息相关。首先罪魁祸首是不节制的饮食,现代人喜食肥甘厚味、寒凉冷饮,油腻酸辣的食物一下肚子,很多人胃肠就不舒服了,吃了辣的再来冷饮则大伤脾阳,脾胃不就渐渐难以运化了?
▲上焦下焦中焦的区别
现在到处都有空调,不论春夏秋冬都可以呆在寒气十足的室内,到处又是公交地铁交通很方便,大家都在室内走路,很少见到阳光,很多学生、上班族都是长期久坐,不喜运动,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平时也不注重身体,时间一长,体内的阳气就更不足了,这种自损久了便进一步伤及先天肾元,所以现在可以见到很多年纪轻轻就肾虚的患者。
在诊所里见到这类上热下寒的患者,很大一部分都已经到肾元亏虚,肾阳不足的情况了,这时候最主要的要补其肾元,多用熟地、山茱萸、巴戟天等引火归元,又补肾阳;对于脾胃不通的患者则随证治之,若脾阳不振,则温补脾阳,干姜、肉豆蔻是常用之品,如伴有水湿泛溢,则需化湿行水,茯苓、白术、猪苓必不可少,如见有痰浊阻滞,自然需要涤痰利浊,瓜蒌、半夏可以胜任。
▲上热下寒症状
对于此类患者,在服药的同时还要改变生活方式,多晒太阳,多运动,早睡早起,饮食有所节制,否则服药好转之后,时间久了还是会回到原来状态。
【作者简介】
施建勇,男,1959年5月生,中医博士,药学博士后。师承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国医大师周仲瑛,在海内外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40余年,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7项,国家医药专利15项,著述100余篇,对类风湿、痛风、糖尿病、结肠炎等拥有独特解决方案,喜欢中医的朋友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