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民航客机C919完成取证试飞,这本是我国航空领域的重大里程碑,然而其从首飞到取证用了五年多时间,相比之下,同级别的空客A320和波音737MAX只用一年多,此前我国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更是耗时六年多,创造从首飞到取证时间最长记录。
一部分人质疑我国航空工业外强中干,认为军用飞机自家评定尚可,民用客机让第三方评价就难以通过,甚至连带怀疑军机实力也有水分。另一部分人则觉得适航标准是由国外制定,人家掌控着是否通过的大权,所谓的适航认证并无实际意义。但实际上,看待此事需秉持客观辩证的态度,不能片面下结论。
要理解这一现象,首先需明确适航的概念。通常所说的C919取得适航证,其实是一种通俗表述。严格来讲,适航证是针对单个飞机颁发的,而C919是该机型通过中国民航总局的适航认证,取得了“型号合格证”。获得此证,需中国民航总局对飞机从原材料采购、零部件加工、生产制造到试飞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监管,确保各项指标达到要求。
那为何自家人审核自家飞机还如此耗时呢?关键在于我国民航客机起步晚,研制经验严重匮乏。像新舟60、ARJ21等是大家较为熟知的少数几款,并且民航飞机与军用飞机在研制思路、试飞试验标准以及运营维护体系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军用飞机侧重于任务存活率与完成度,例如苏联的苏-27即便有不少坠毁情况,依旧是一代名机;而民航客机着重于省钱与安全,波音737MAX就因安全问题惨遭全球停飞。
中国民用客机发展历程回顾中国民航客机的发展,历经三个机型、三个阶段。
新舟60于1988年立项,1995年取证,1998年合格,看似取证速度较快。但它并非全新研制,1970年首飞,是仿制苏联的安-24。为使其满足适航要求并适合民用航线,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如换装加拿大普惠发动机以省油,安装美国柯林斯自动驾驶仪,改进除冰系统、增加稳定性、扩大应急出口等。通过这些改进,西飞人员初步接触到适航概念。不过,新舟60体积小且为螺旋桨飞机,其前辈安-24已有适航审定经验,所以难度相对较小。
第二阶段的主角ARJ21则截然不同,它是喷气式客机,从气动方案到结构系统均为自主设计。但由于经验欠缺,问题频出。从首飞到能开始取证试飞,ARJ21需先获取类似“准考证”的许可,为此耗费了三年时间,因初期飞机存在诸多问题,如机体结构实验首次就失败。即便正式开始取证后,因其多数实验对我国而言都是首次尝试,无论是实验人员还是局方监督人员都缺乏经验,导致过程艰难。
随着时代发展,在研发ARJ21时,人们发现支线客机市场面临变化。原本适合ARJ21这类支线客机运营的短距离、少载客量航线,因城市发展,逐渐被A320或波音737级别的下沉干线客机抢占。
于是,为顺应市场需求,我国开启了C919的研制。C919规模比ARJ21更大,ARJ21是90座级,C919最多可达190座。而且从研制之初,C919就瞄准国际市场,参照国际民航标准(如FAA标准)进行设计,与之前机型相比,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标准研制。
三、C919商业化运营谈及C919,有人以其部分系统由国外供应商提供为由,质疑其并非国产民航客机。但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以波音和空客为例,西飞长期为波音737生产尾翼部件,天津也为空客制造部件,却不能因此否定波音、空客的所属国籍。
要知道,军机关乎国家安全,从原材料到零部件都尽量追求纯国产,美国F35因一个磁铁原材料来自中国就被严查便是例证。而民航飞机作为商品,类似手机制造,原材料多由供应商提供。波音公司也不生产飞机发动机,其诸多系统依赖供应商,通过市场竞标选择优质供应商,遵循市场规律。我国民航客机起步阶段,选择有经验的供应商,不仅因其能打造物美价廉的飞机,还因其在通过适航认证方面经验丰富。我国适航认证借鉴了美国FAA标准,这有助于我们快速建立科学的认证体系。
我国虽早在70年代就开始设计运十,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自主研发大型喷气式客机的国家,但运十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借鉴军用飞机设计经验的产物。在技术应用、管理及适航认证等方面,未形成成熟的民用客机研发体系,即便项目延续,结果也可能不佳。
C919已获中国民航适航证,虽可能难以获得美国FAA认证,但我国适航标准更为严格,且国内民用飞机市场广阔,足以维持商飞的生存与研发。中国商飞副总经理张玉金曾透露,C919规划未来五年年产能达150架,不过新研发飞机交付节奏通常是从少到多,第一年交付量不会多,后续逐年提升。另一个好消息是目前国航、东航、南航三家公司均已将C919投入商业运营,标志其规模化运营迈入新阶段。我国借鉴FAA标准并接受其影子审查,目的在于学习,若能确保适航审定合理安全,我们对国内乘客负责即可,无需依赖FAA认可。我国民航客机技术虽起步晚,但差距主要体现在民航制造试飞的运营管理体系,而非具体航空技术。相信未来,C919定能凭借自身优势,在国内外市场大放异彩。
文字来源@苟胜老师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