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楚霸王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自知无力回天,只能接受兵败的事实。因为当年跟着他的八千子弟,全军覆没,令他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之畔。
逼死了项羽,刘邦再无强敌,多年的压抑和努力,终于在这一天到了收获的时候。经此一战,韩信成名,刘邦夺得天下。
在这个时候,刘邦本应该收了杀心,建立西汉,谋求天下太平之道。但他却并未如此,反而杀戮更重,直接拿自己的一位恩人开刀,令人对刘邦望而生畏,噤若寒蝉,人人自危。
刘邦的这个行为看起来并不光彩,甚至还有负面色彩,但史学家司马光在修史书时,却对刘邦此举赞誉有加,称赞刘邦用这样的方式“换来汉朝400年国祚”。中国自古讲究的是知恩图报,刘邦反其道而行之却受司马光赞誉,有悖常理,这其中又有着什么样的隐秘呢?
卷土重来刘邦与项羽争霸天下,刘邦长期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好不容易在抢占咸阳时拔得头筹,还没享乐几日,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小命差点丢掉。从此以后,刘邦韬光养晦,忍气吞声,得韩信后重新进入争霸天下的序列之中。
刘邦这个人能屈能伸,经历过人生低谷,也经历过人生巅峰,甚至一度在楚汉争霸中占据过优势。
刘邦强势出川,入主关中,如此大规模的行动自然瞒不住项羽。当年刘邦打不过项羽,出川后还是打不过项羽,张良自然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早就替刘邦谋划好了出川后的应对项羽之策。
刘邦和项羽相比,刘邦属于那种为了生存无所不用其极的人,而项羽则恰好相反,他属于那种即便对生死大敌也要讲道理的人,这两个人遇到一起,项羽难免吃亏。
张良根据项羽的性格,定下的第一招就是入主关中后给项羽写信,表示刘邦出川入主关中,并非是对项羽不敬,更不是谋反,而是兑现当年的承诺。什么承诺呢?谁先攻下咸阳,谁就是咸阳的王!
当年刘邦率先攻下咸阳,为了自保被迫将咸阳拱手相让,这件事是项羽理亏。张良和项羽重提此事,仿佛是戳项羽这个讲道理的人的软肋,立刻就让项羽的怒火消了一半。同时,张良还让刘邦对项羽承诺,他取得关中以后,不会踏出关中半步,就此罢兵。
这样的承诺,令项羽的另一半怒火也消了,彻底相信了张良的话,认为刘邦出川只是取回当年应得之地,合情合理。但刘邦不是守信之人,张良更不是简单之辈,刘邦大军出川,志在天下,又岂会真的固步自封,将自己困于关中?
张良给项羽写信的同时,也给田荣写了一封信,约定共同起兵,对抗项羽。项羽当时虽然表面上平定了天下,但各诸侯国的旧势力仍在,复国之心仍在,只不过迫于项羽强大的武力,暂时偃旗息鼓罢了。
如今,刘邦挑头动手打乱项羽划分的天下格局,让各诸侯国的旧势力蠢蠢欲动,田荣就是其中之一。当田荣接到张良的信以后,认为时机成熟,果断起兵响应。田荣登高一呼,顿时举国响应,三齐之地很快就再次被田荣掌控,高举反项羽的大旗。
在项羽眼中,田荣根本不足为虑,遂举倾国之兵前往齐地平叛。只不过,项羽没想到刚刚立下承诺不会出兵的刘邦,就采取趁他病要他命的策略,在背后联合各路诸侯,集结56万大军,趁彭城空虚之际,占领彭城,断了项羽后路,令项羽陷入腹背受敌、进退两难的困境。
前有强敌,后有56万大军堵截,楚军断了补给,命悬一线。这种情况在任何人看来,项羽都已经没了胜算,刘邦也是如此想法,提前就在彭城和诸侯庆祝起来。
落荒而逃但他有两点没想到,一个是项羽不退反进,亲率3万精锐长途奔袭彭城;另一个是56万大军,声势虽然浩大,却各自为战,无法凝结在一起。
等项羽率领楚军如同神兵天降之际,诸侯联军顿时大乱,一场一边倒的屠戮就此展开,联军互相踩踏,死者数十万,令"睢水为之不流"。前一天还在彭城登高远望、饮酒作乐的刘邦,此刻却狼狈不堪,带上一双儿女登上夏侯婴的马车,趁乱向关中落荒而逃。
刘邦在彭城时有多嚣张,逃跑时就有多狼狈,即便是在56万大军的溃败之中,刘邦逃跑的身影,还是一个人盯上了,这个人便是项羽麾下的一员部将,名叫丁固,在史书中亦记载为“丁公”。
刘邦在前面逃,丁公在后面追,由于马车速度慢,两者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刘邦见势不妙,就想把车上的一双儿女踹下车去,来减轻马车的负担。但夏侯婴不忍心,不顾刘邦暴怒,还是阻止了刘邦。
虎毒不食子,这道理在刘邦身上一点用都没有,可见刘邦在生死关头是多么冷血。只不过刘邦此举没能争取到时间,反而耽误了速度,被丁公率部给围了起来。刘邦审时度势,立刻放低姿态,向丁公赔笑说道:“两贤岂相厄哉!”
刘邦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他和丁公都是这世界上的贤良之人,没必要彼此拼命。简短一句话,刘邦表达出了对丁公的讨好,向丁公求饶,对丁公赏识的意思。丁公听了刘邦这句话,有些犹豫了。
丁公之所以犹豫,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刘邦是项羽的死对头,刚刚冒犯了项羽,甚至断了项羽后路,端了项羽老巢,是项羽恨之入骨的仇人。如果丁公能将刘邦抓起来,便立下了头功,定然能够得到项羽重赏。
其二,刘邦此刻虽然落在丁公手中,但刘邦的根基仍在,今日他若是将刘邦绑回去交给项羽,未来局势有了变化,丁公难保不会有性命之虞。而且,刘邦回到关中以后,仍然具备争夺天下的资本,这次放他一马,相当于他的救命恩人,即便项羽兵败,丁公也能保住富贵。
在获得项羽重赏和做刘邦恩人之间,丁公最终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放刘邦一条生路,为自己日后留一条活路。
刘邦的理由事实证明,丁公当时的这个决定赌对了,当日狼狈不堪的刘邦回到关中以后,确实卷土重来,夺得了天下。
但丁公也赌错了,因为在项羽兵败身死后,丁公去找刘邦,希望刘邦能够感谢他这位救命恩人时,却没能得到想要的富贵,反而还将自己的性命给丢了,被刘邦毫不留情的给杀了。
刘邦给出的原因也很简单,丁公虽然对他有恩,却是项羽丢天下的罪魁祸首,为了防止日后再出现丁公这样的人,他必须杀了他以儆效尤。
“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刘邦此举,从道德情感层面来讲,可谓是不仁不义,对待自己的救命恩人痛下杀手,令人所不齿。但从帝王的角度来看,他的做法又是利大于弊,震慑了西汉大臣,也给后世“为人臣者”上了一课,告诉他们吃里扒外、阳奉阴违是不可取的,是要流血的。
司马光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一生饱读诗书,自己也经历了宦海沉浮,对一个帝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最是了解。所以,司马光判断一件事情时,更多的是站在一位帝王的高度来判断得失,自然会对刘邦此举赞誉有加,给出很高的评价了!
比如说 我生活在古代 我有十几个好朋友在保我 让我当皇帝 等我当上皇帝 要看跟我走过来的朋友 有没有威胁到我的地位的 如果没有那就好 如果有那就杀 就像岳飞死 大多数都怪自己 非要迎接回来前帝 就像你大哥二哥是皇帝 有天你大哥二哥被抓了 你当了皇帝 体验了我说了算 当你手底下有个人非要接回来二帝 你也会杀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