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中的“糟粕”——一种批判性的反思

钰泽文化观 2024-08-08 05:48:35

回应网友 @阅海凭栏 @质文刚柔

网络骂战不可取 星空灿烂 各放其光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核心部分,其影响深远。虽然它在文化、道德和教育等方面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它也并非完美无瑕。以下我将列出一些被认为是儒家学说中的“糟粕”,并加以阐述和举例说明。

1.等级制度与封建礼教

儒家学说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每个人都有其固定的社会角色和地位。这种等级制度的观念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限制了社会流动性,特别是在封建时代,导致了长时间的社会僵化。例如,《论语》中有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实践中,这一原则往往被解读为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忽视了对下级的关怀与责任。这种观念在历史上导致了统治者的专制和百姓的屈从,例如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

2.重道德轻法律

儒家思想中非常强调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如《礼记》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这种重道德轻法律的观念常常忽略了法律的作用,导致社会管理上更多依赖道德约束而非法律制度。这种倾向在历史上曾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发生。例如,清朝时期的法律体系虽然完善,但实际上很多时候依靠道德来解决问题,导致法律实施的随意性和不公正。

3.女性地位的压制

儒家思想中对女性地位的定位非常低,《礼记》中有“妇女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强调女性的从属地位。这种观念在历史上长期压制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权利。例如,封建社会中的“三从四德”要求女性无论在家还是出嫁,都必须服从男性的管理,这严重限制了女性的社会参与和个人发展。裹足的习俗也是这种思想的极端表现,女性被束缚在家庭内,无法自由活动,甚至损害了身体健康。

4.排斥异端思想

儒家学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主流思想,特别是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几乎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这种排他性导致了其他思想流派的压制和消亡。例如,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在汉代之后逐渐失去了主流地位,而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导致了思想的单一性,限制了学术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5.家族主义和小农经济的束缚

儒家学说强调家庭和家族的重要性,如《论语》中提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种观念强化了家族主义,导致家族利益常常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之上。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这种家族主义与小农经济相结合,导致社会封闭和经济发展的滞后。例如,明清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家族式的宗族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也限制了大规模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进程。

6.道德绑架与人性的压制

儒家学说中强调“君子”与“小人”的对立,强调“君子不器”,主张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然而,这种高标准的道德要求往往演变成对人的道德绑架,压制了人性中自然的、个性化的一面。例如,《论语》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常常被用来批评那些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而忽视了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重要性。

7.政治上的极端忠诚主义

儒家学说中强调“忠”字的政治伦理,特别是在《论语》和《孟子》中反复提到“君臣之义”,这导致了对君主的极端忠诚主义。在实际历史中,这种观念曾导致许多忠臣殉国的悲剧,忽视了君主的暴政和人民的苦难。例如,明末的袁崇焕因为对皇帝的忠诚而最终被皇帝所杀,这种对君主的极端忠诚不仅不利于国家治理,反而常常导致恶果。

结论

儒家学说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积极的方面,如对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然而,它也有许多被认为是糟粕的部分,这些部分在历史和社会中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我们在批判和反思这些糟粕的同时,也应看到其思想体系中的精华部分,并加以扬弃和继承。现代社会应以科学、理性和多元化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附录:直接亮观点:儒家学说有30%的精华,其余70%应该都为糟粕。其法统和道统颠覆性的影响对中国人的桎梏是非常深刻的。重道德的轻法律也导致诸多不公与不解。道德用于律己,好过一切法律。道德用于律人,坏过一切法律。其根源就在于儒学天地观和自我价值实现路径。墨家指正,儒家篡改经典,说假话空话,目前从出土文物来看一步步得到了证实。从源头上进行了篡改,这是非常可怕的。孔子从天地那里引出了一套人应该遵循的秩序,这个本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作了选择服务哪一部分人。

儒家有糟粕,这是必然的,任何一个学说都有走向极端化畸形的成分。但反儒的人忽略了最根本的一点,那就是孔孟儒学同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一样构建了所在民族与区域的文化道德观,如果没有这些,人类真的还要处在茹毛饮血的状态了。 所以,反儒应该,扬弃嘛,而反孔孟儒家根基,就是不自量力了。 至于你说的儒家只服务于一部分人,这就是开玩笑了,中国普通人家也有礼的教育,而在西方礼是皇家富贵人家的专享,普通人有资格学礼懂礼?

任何一个思想体系内涵本质,首先要看它基于什么,出发点是什么,我们不能把其包含的普世的,或者各种思想的共识部分看成其“学说”。我估计,作者说的儒家思想“合理的30%部分”,应该是普世的那部分,也就是不管什么思想体系都遵从的东西,比如“仁政”“尊老爱幼”“爱国”等。因为,不管你基于什么的思想体系,大家有共识的东西,你不可能去违背,至少都要拿来当门面。而儒家思想是基于维护“皇道乐途”的思想体系,连“儿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嫔妃殉葬”都维护,你说它还有那点可归为“合理”的?

王阳明之前是依君行道,王阳明之后是觉民行道。儒家实现抱负和个人价值的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即使这样,中国人的思想觉醒和道德复兴依然没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中国人的思想启蒙远未完成。就学术上讨论而已,百花齐放永远不比一枝独大好。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极端做法,都极大的毁坏了思想进化的进程。千百年来,儒家一枝独大,畸形发展。稍有不同的声音就上来揪辫子,一棍子打死。不对就错,非此即彼。为什么没有黄金中道三分法来看待问题。

儒学分子的情感是很脆弱的,总想着选择依靠一个至高无上的力量去推行自己的道理,王阳明之前的儒学大师都是选择“依君”,这种依附关系就如藤蔓,缺乏力量,但与其立功、立德、立言的入世抱负和人生价值明显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支撑。受打击之后,又跑到龙场悟道,自此走上了觉民行道的路子,墙内开花墙外香,心学并没有让国民觉醒,思想启蒙和开化依然在路上。《书》与《礼》中祭祀的礼器指向错误基本是靠臆想和编撰而成。比如祭祀山神的礼器,说成是礼东方的,这本身就有偷盗之嫌并按照自己的天地观重新编撰了一套系统。后人以此为经典,将错就错,缺乏对先人的敬畏和尊重。误读史五千年。

道统杀人于无形,一个女人裹脚就缠了上千年,称之为美,谁敢反抗。法律条款,是非分明。两者共同构建对一个社会良性的一梳一导,如同大禹治水。儒学中对个人的部分是可取的,对社会这一部分是完全可以用法律来代替的,不必用道统去规范。比如你可以把自己的脚裹成一个袖珍的核桃形的没问题,但你要强迫另外一个人跟着你一起去裹这个脚就不对。

回复 · 38分钟前 删除 茶酒二事 作者 1 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从王阳明之前的依君行道,到他之后的觉民行道。秦始皇要干大事,所以他选择了坑儒;汉武大帝也要做大事,所以说他选择了尊儒,而且是独尊。焚书没有问题,但是坑儒就有问题了;尊儒也没有问题,但独尊就有问题了。动不动武力相见,高压强迫,学术系统缺乏了自身进化的过程,强砍强捧,导致儒学畸形发展,不然就没有汉赋的虚华伪辞,也没有明清的八股教条。我们站在方法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孰是孰非。 开篇就骂我观点错误的人,一下就撕下了他儒家彬彬有礼的外衣,就如皇帝的新装。星空灿烂,过闪其耀。[火炬][火炬][火炬]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儒家之外的许多学说被有意地压挤,在这样的情况下,儒家之外的学说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改头换面,至少要融入到儒家思想当中,方可得以留存 我不知你有无资格做儒学的评判人,

@质文刚柔 你所接触的社会现实,能举出儒学百分之七十的文化糟粕吗? 船山的评判:“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通于人,孔子亲亲为仁的忠恕之道,是糟粕吗?推己及人成就人生名利的仁礼忠恕,是糟粕吗?文质彬彬的中庸质文,指斥违反中庸理则两极向的文胜质则史,与质胜文则野,是糟粕吗?成于事的性与天道,实践心性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民可使由之”的天命之谓性,“不可使知之”,“气以理生化乎质”的气质之性。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合一的各正性命学,“气以理生化乎质”的理气相函,环境造人的理在气中,是糟粕吗?其他就不一一举例了。再明确告诉你,儒学尊德性学问道的“致广大而尽精微”,就是孔子的仁礼忠恕,“通于人而未合于天”,“合于天”。是船山的天下仁恕,“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儒学道问学学问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是精于物物的性与天道。“成于事而亏于道”,合于道,是船山形上神導的道体论:“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矣”。学学船山,按照儒学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道,会通古今义理,方有客观、明晰与准确的答案。不怕得罪你。你算什么货色!

1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