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彭德怀总司令一马当先带领志愿军入朝作战。
除了彭德怀之外,我军的许多知名将领也先后以不同方式加入支援朝鲜的抗战中。
其中,最特殊的莫过于陈赓大将,他先后三次入朝,每一次都带着不同的使命。
他的出现给予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沉重打击,可战后美军却说:“他根本就不是来打仗的。”
陈赓在朝鲜战场上做了什么?骄傲自大的美军为何会说这话呢?
一、从南下到北上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美苏协商,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以北为苏联受降区,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南为美国受降区,成立大韩民国,由此开展了长久的对峙。
在一个半岛上,成立了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两个政权都想统一整个半岛,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慢慢地由摩擦转变为冲突,局势陡然升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朝鲜战争之初,朝鲜人民军取得节节胜利,很快将南韩军队压缩在釜山一带。
朝鲜的胜利刺痛了美国的神经,感觉霸主的尊严受到侵犯。
美国在苏联缺席联合国大会的情况下,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亲自下场在朝鲜战争上拉“拉偏架”。
美国的霸道不仅是对朝鲜,还有中国。
借着朝鲜战争,不断派遣飞机侵入我国领空,在中国领土上狂轰滥炸,把战火烧到了我们头上。
麦克阿瑟更是公然叫嚣:“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天然的分界线。”
尽管我们刚刚建国一清二白,武器装备全面落后,但是国家主权是底线问题,从来都不容谈判。
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各路将领纷纷主动请缨,要为家为国打这一仗。
而在请缨的将领里,却不见陈赓的身影。
原来,早在1950年7月,他就被任命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越南,帮助越南军队抗击法国殖民者。
陈赓的到来,受到胡志明的亲切接见,更给越南军队带去了胜利的曙光。
他全程参与越南抗法边界战役中,从战争动员、到军事部署、到战役指挥以及最后的经验总结,他把自己多年的战争思想倾囊相授。
短短四个月的时间,他就像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在仔细教育学生。
虽然身处另一战场,但陈赓并没有“置身事外”,而是时刻关注我军在朝鲜战场的情况,他知道敌强我弱、敌众我寡,这必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1950年11月1日,眼看越南战场情况逐渐稳定,陈赓便启程返回了国内。
在回国的路上,他就向毛主席请缨要去朝鲜战场。
1950年11月29日,来到北京的陈赓当面向毛主席汇报越南工作的情况,之后他再次提出了要去朝鲜的想法。
经过慎重考虑,毛主席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二、第一、二次入朝作战1951年1月23日,陈赓第一次抵达朝鲜,来到了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并见到了彭德怀。
这两位出生入死多年的战友,并没有过多地寒暄,因为他们都知道时间紧迫。
此时,志愿军刚刚进行了第一、二、三阶段的战役,不仅成功站稳了脚跟,粉碎了美军的“圣诞节攻势”,更进一步扭转了战局,将战线反推到三七线的南韩境内。
然而,不甘失败的敌人,依靠飞机、大炮等武器装备的优势,进行着各种反扑。
同时,志愿军虽然能在战场压制美军,但自身的消耗也比较大,后勤给养、武器装备均出现了不足。
在了解完这些情况后,陈赓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第九兵团,详细了解我军的军事部署情况和敌人的火力情况,这些都为他后来的战术制定打下基础。
掌握完第一手资料后,陈赓就返回了国内,这次离开不是对朝鲜战争的“漠不关心”,而是有更重要的使命。
原来,在第一次进入朝鲜之前,陈赓就受中央军委命令,将手下第三兵团带到东北,并全部换上了苏式装备。
陈赓离开朝鲜,就是回来带领这支装备精良、斗志昂扬的部队再次开赴朝鲜战场的。
1951年4月,一切准备就绪,就等部队开拔的命令,可就在这关键的时刻,陈赓却因腿上旧伤复发病倒了,别说上前线,就是路都没法走。
万般无奈的陈赓只能返回北京休养,第三兵团由副司令员王近山带领入朝作战。
经过四个多月的治疗,直到8月份,他才开始正常走路,虽然医生建议他继续接受治疗,可心系朝鲜战场的陈赓不想有丝毫耽误。
1951年8月17日,陈赓经沈阳和丹东,第二次进入朝鲜。
刚来到第三军驻地大水洞,他就接到一个坏消息,60军180师作战失利,在转移过程与总部失去联系3天之久,最后被美军骑兵第一师包围。
他随即召开会议,分析讨论此次失利的原因。
虽然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战场上各种局势瞬息万变,主客观因素错综复杂,但陈赓觉得,归根结底,还是180师师长优柔寡断,导致错失撤退的最佳时机。
180师的失利,也让身为志愿军总司令的彭德怀大为恼火,他在志愿军的司令部召开会议,各兵团司令、军长都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彭德怀询问60军军长韦杰180师被围的情况。
作为180师的上级领导,韦杰知道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说,他低着头,不敢看彭德怀的目光。
彭德怀则是一脸严肃地望着他,一声不吭,现场的氛围顿时凝重起来。
眼看会议陷入僵局,志愿军副司令洪学智出来说话:“陈司令,你先说说吧。”
陈赓一听洪学智喊自己发言,立马就明白他话里的意思,只见他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摸了摸肚子,开口道:“彭老总,肚子饿得咕咕叫,你就是想骂人,也得吃饱了才有力气啊。”
就这样,凭借着和彭德怀的过命交情以及自己的高超情商,陈赓成功化解会场的气氛。
当然,出了这么大的事,该总结的经验、该吸取的教训,该处理的人自然是一个也没少。
到了1952年2月,第二次进入朝鲜半年之后,陈赓再次返回国内。
他没想到,回国仅仅一个月后,他便第三次踏上了朝鲜,是出了什么紧急事情了吗?
三、第三次入朝作战1952年3月下旬,中央军委紧急命令陈赓前往朝鲜接替彭德怀的指挥任务。
长年累月的军事生涯,让彭德怀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到了无法坚持的地步,中央命令他回国休息。
4月7日,彭德怀在交接好后续的工作后,便启程回国。
4月8日,陈赓便主持召开了志愿军党委会,研究最新的战术战法。
原来,美军总是凭借异常强大的火力,在与志愿军遭遇时,不由分说,先来一波火力覆盖,这种不要钱的打法,也确实取到了一定的效果。
经过长期的观察,陈赓敏锐地发现,通过挖“猫耳洞”可以有效躲避炮火的侵袭,极大减少部队的伤亡。
经过在第三兵团的试点,猫耳洞成功发挥作用,陈赓便要求各兵团普及推广。
朝鲜的冻土环境不利于开展工事作业,陈赓还专门调拨打洞的炸药和工具,有了这些装备,工兵们挖猫耳洞更加得心应手。
每当敌人的炮火覆盖之前,我军士兵及时堕入猫耳洞,等敌人炮火结束冲上来的时候,我军再从猫耳洞钻出来与敌交火。
敌人以为炮火覆盖后,他们上来应该看到“尸横遍野”的场景,却没想到等来的是志愿军的迎头痛击。
面对志愿军的神出鬼没,美军被彻底打蒙了,开始说“志愿军会隐身”。
直到后来因为战争需要,我军主动放弃一段坑道,美军这才恍然大悟。
美军也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比如喷火、释放毒气、灌水等,可最终都没太大的作用。
从此之后,眼瞅猫耳洞强大功能的各兵团积极开挖,不仅如此,多个猫耳洞还被联通,这些坑道被用来运输物资、伤员,成功实现“一坑多途”。
工兵们不仅完成了挖洞任务,还连带挖了厕所、餐厅,休息室,甚至还有开会的会议室。
据统计,直至朝鲜战争结束,志愿军一共挖了1290公里的地道坑道、6240公里的战壕和交通壕。
面对这挖出来的“地下世界”,美军由衷地感慨:“陈赓来朝鲜,根本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来修地下长城的。”
就是因为不惧生死的士兵、奇计百出的指战员,美军不可一世的神话被彻底打碎。
1953年7月27日,朝中美三方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和《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宣告了朝鲜战争的结束。
这一战,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尊严,洗刷了中国百余年任人欺凌的耻辱,宣示了中国人民从此屹立世界东方的决心。
只是天不假年,多年的战争岁月消耗了陈赓的身心健康,1961年,积劳成疾的陈赓因病去世,时年58岁,是第一位离世的开国大将。
陈赓大将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奉献的一生,让我们永远缅怀他、向他致敬。
本文由“璟言历史”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