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书鸿先生是不是种树治沙第一人?今天是先生一百二十岁诞辰

天新绿 2024-04-13 01:48:11

拙作《莫高窟,因何而转危为安?》在《绿色中国》杂志和多个社交平台推出后,一些朋友、同学、网友留言说,真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巧事,还说是通过拙作才知道保护的艰难。是艺术家和科学家的联袂,才解决莫高窟的风沙侵袭难题,以后去敦煌,要好好看看,多了一个重要的参观内容,对游客长知识很有帮助。

在下没有考证过,常书鸿先生是不是种树治沙第一人?有谁知道,请予赐教。

今天是常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与常先生因“沙”而相交的屈建军先生写了一篇回忆文章,分享在此,对常先生深表缅怀,对屈先生深表敬意!

深切缅怀常书鸿先生

原创/屈建军

今年4月6号是常书鸿先生诞辰120周年,为深切缅怀这位为保护莫高窟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写成此文以表对先生的崇敬之情。

记得,为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90周年,199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10月7日至14日在敦煌莫高窟举行。常书鸿先生亲临会场,会议期间的一天晚上,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和秦增果冒昧一起去先生的故居。在一个土房子里拜访了先生,请教先生对莫高窟风沙防治的历史、经验和体会!主要想听听先生的指导!常书鸿先生非常沉重的告诉我们,在过去的15个多世纪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石窟、壁画和彩塑都不同程度受到破坏。强烈的风沙流沿崖壁泄流而下,使许多洞窟前室或洞窟外露壁画,受到沙割、沙打、磨蚀和掏蚀;严重的积沙阻塞栈道、增加窟顶压力,洞窟安全受到威胁。

当年清理洞窟沙子。屈建军 摄

先生当所长后,才真正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莫高窟的风沙防治工作。除了对莫高窟壁画进行探索性研究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对石窟进行保护,其中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窟顶的风沙危害防治,当时主要清理洞窟积沙,修筑保护墙等。

当年,窟顶上的沙子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屈建军 摄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敦煌文物的保护工作,周恩来总理曾就敦煌文物的保护亲自作过批示。后来,文化部会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组成专家组对敦煌文物保护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现场考察。专家组明确指出崖体稳定性、强烈的崖面风蚀及风沙危害是敦煌文物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初步调查结果表明,仅南区石窟群中段下层洞窟较密的一段,至少有上百个洞窟已遭到流沙掩埋,概略估算,在当时要雇佣民工全部清除这部分积沙就要花费巨大,对当时的研究所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事。

1990年5月,屈建军在莫高窟洞口取积沙盒,观察每晚积沙量。凌裕泉 摄

在常先生带领下,在制定《1956—1966年敦煌艺术研究所全面工作规划草案》时,就把防沙、清沙工作列入石窟保护、修缮重点工程项目中,在窟顶设立多种防沙试验工程。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对风沙运动规律、风沙危害方式等研究不够,虽然工程在短期内起到了一定的防护效果,但随后因积沙量增大,相继很快失效,沙害未能得到有效防治。

1990年10月8日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首日封。

尤其是他们在窟顶将防沙墙、防沙沟、防沙栅栏、草方格、碎石压沙等传统治理方式试了个遍,开始效果不错,一两年之后,沙子还是哗哗地往下掉。他告诉我要想方设法把沙治住,减少风沙对洞窟的危害。谈到兴致时,常书鸿先生问我带笔墨没。我说没有,当时正值敦煌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为了鼓励我,先生找到当时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的首日封,在会议首日封亲笔签名,赠给我。受到常书鸿先生鼓励,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把莫高窟风沙防住,确保敦煌莫高窟免遭风沙危害。

莫高窟前的新疆杨。王兮之 摄

在莫高窟顶的戈壁风沙流观测中,我发现,沙子落到戈壁面上,弹起的高度比较大,风一吹,沙子簌簌地跑,像“龙抬头”一样。统计观测资料后惊奇地发现,戈壁上风沙流浓度最大的地方不在地表,而是在地表以上4~8cm 位置。也就是说,在戈壁地表输沙量随高度的分布,不再简单地服从指数或对数关系递减的规律,其极值出现的高度会随风速的增加而上移。我把这种情况形象地称为“象鼻子效应”,我想也正是这种象鼻子效应,莫高窟顶戈壁风沙流只能以非饱和风沙流的形式吹过,而难以在窟顶戈壁形成沙丘,这才是1600 年莫高窟没被沙山淹埋的缘由。(见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莫高窟小牌坊。王兮之 摄

根据莫高窟风沙危害规律,我提出“六带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空间上,综合体系由阻沙区、固沙区和输沙区组成,包含机械、生物和喷涂固沙剂三种措施(见《地理学报》1996年9月),后来被《敦煌莫高窟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规划》(2003 年)采用。2011 年经过敦煌研究院汪万福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张伟民研究员悉心设计实施的“六带一体”防护体系竣工,有效地阻止了流沙对洞窟的威胁。据敦煌研究院观测,吹向莫高窟的沙已减少90%,“基本上把莫高窟的沙子防住了”。后来,美国《科学》(《Science》2008)杂志前来采访我,经美国几位院士审核后,该杂志刊登了我们的敦煌治沙成果,很荣幸该项目先后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现在想起来,感谢常书鸿先生鼓励,增加了对莫高窟风沙防治的信心。

“六带一体”配置图式。

竣工后的六带一体防护体系。

常书鸿简历

画家、敦煌艺术研究家。

1904年4月6日出生于杭州市

1918年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预科,学习染织专业

1923年染织毕业,留校任教

1925年任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美术教员

1926年,学校转为浙江大学工业学院,任本科美术教员

1927年6月,带职自费赴法国留学,11月考入法国里昂美术专科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后提前升入专科,学习油画

1936年受教育部部长王世杰之邀,回国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1938年抗战爆发后,随国立艺专迁校云南,任代理校长之职

1940年离开艺专,任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兼秘书

1942年9月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委会成立,任副主任

1943年到达敦煌

1944年元旦,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任所长

1951年敦煌艺术研究所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文化事业局,转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任所长

1959—1962年筹建兰州艺术学院并任院长

1961年任甘肃省政协常务委员

1962年任甘肃省文联主席、省美协主席

1963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甘肃省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2年作油画《梅花喜欢漫天雪》《牡丹》后被浙江大学收藏

1978年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9年任第四届全国文艺代表大会理事,甘肃省文化局副局长,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1983年任东京艺大客座教授

1984年作油画静物《大丽花和葡萄》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获荣誉奖

1985年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1987年作油画《平湖秋月》《断桥之畔》《月季》等,任浙江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并举办了“常书鸿画展”

1988年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作油画《刘丹像》《桂鱼和酒瓶》《小青》

1989年作《双鱼》《紫玉兰》《敦煌乐舞和飞天》等

1990年作《邓家牡丹花》《沙漠天宫》《剑兰》等,赴日本国举办画展,被授予创价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91年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赴日本访问期间作《千年潮水万年石》《冲绳之树》等,获富士美术馆最高荣誉奖和名誉馆长,

1994年去世享年90岁

2023年9月7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论坛在甘肃省敦煌市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论坛上为常书鸿颁发杰出贡献奖。

2023年10月17日,常沙娜、常嘉皋携亲属前往敦煌三危山公墓给父亲扫墓。常立军摄 崔冬晖供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