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开办数十年,投入近十亿美元,被关停后国人为何纷纷叫好

素戈 2024-10-15 11:03:40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一则公告,让孔子学院的命运被彻底改变,校方宣布终止与孔子学院的合作,现场一片哗然。

这所欧洲首家孔子学院,在运作了近十年后,突然关上了大门。

一时之间,各方质疑不断:这些学院难道真的在传播汉语文化之外的东西?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政治博弈?

孔子学院作为曾经的文化外交名片,几乎承载了中国软实力的期望。

可随着不少国家的孔子学院关停,国人竟然纷纷叫好,这是为什么呢?

一、孔子学院的首次关停

2014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校门前,几位工作人员正在清理挂着“孔子学院”的标志。

这一天斯德哥尔摩大学发布了一则重要公告: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协议于2104年年底到期,不再续约。

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它是欧洲首家孔子学院的所在地,更因为它是首个公开关停的西方知名学府。

斯德哥尔摩大学副校长维丁对媒体说:“十年前,和中国合作对我们意义重大,但现在情况变了,我们和中国的学术交流已经到了全新阶段,这样的合作显得多余。”

一句多余点燃了舆论的火药桶。

媒体迅速跟进报道,不少学者、学生开始讨论:孔子学院的关闭,是因为文化不再重要了吗?还是另有隐情?

但真相显然没有这么简单,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多个国家相继传来关闭孔子学院的消息,外界对孔子学院的质疑声逐渐放大。

表面看这只是文化合作项目的中断,深层次牵涉到的却是学术自由、政治干预等敏感话题。

对于一些国家来说,孔子学院的关闭,或许更多是“学术自由”被外界干预的反弹。

但在瑞典的这场关停中,曾经对孔子学院寄予厚望的人们突然意识到,曾经被视为文化桥梁的东西,如今成了学术界无法承受之重。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举动,似乎为后来一系列的孔子学院关停事件开了个头。

二、孔子学院软实力输出的高光时刻

要了解孔子学院为何从高歌猛进到节节败退,还得从头说起。

2004年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设立,紧接着便像滚雪球一样迅速扩展。

十年间,全球近百个国家开办了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中国政府为这些机构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孔子学院的目标很明确: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

你说这初衷好不好?当然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之一,学起来确实有点意思。

更别提茶道、书法、太极拳,几乎都是老外眼中的“东方神秘力量”。

孔子学院刚推出的时候,的确打了不少文化外交的漂亮仗。

在美国、欧洲乃至非洲的很多国家,孔子学院成了人们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

还有不少国家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许多外国大学校长为此专门来中国访问。

看起来这是双赢的局面:中国借孔子学院输出文化软实力,外国民众学到了新的语言和文化,双方交流更加深入。

十年时间里,中国通过孔子学院在全球累计培训了20万名汉语教师,举办了上万场文化活动,足以让世界领略到东方古国的独特魅力。

光鲜的表面下,逐渐积累的质疑声也开始浮现。

三、“文化桥梁”到“学术争议”

孔子学院被关停的原因,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不再续约”那么轻描淡写。

早在几年前,部分西方学者就对孔子学院的模式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在欧美国家,学术自由和政府干预之间的界限非常敏感。

批评人士认为,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政府资助的文化机构,可能在教学材料、课程内容上有政治倾向。

这一点在美国和加拿大尤为突出。

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曾明确表示,孔子学院是“违背学术自由的机构”,并呼吁各大高校重新评估或终止与孔子学院的合作。

在美国和瑞典,甚至有人认为孔子学院不仅仅是文化交流机构,还是中国政府影响国外高校的一种工具。

这种指责虽有些夸张,但在某些高校的学术自由氛围中确实引起了广泛共鸣。

2014年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们联合起来,向校方施压,要求终止与孔子学院的合作。

芝加哥大学随后宣布关闭孔子学院,并成为北美首批与孔子学院分道扬镳的高校之一。

批评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是孔子学院由中国政府资助、管理和选派教师,学术界担心这会导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和不独立性;

二是孔子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涉及中国的政治议题,影响到学生对中国问题的客观认知。

比如在一些课程中,关于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的讨论往往十分“简化”,甚至避而不谈,这在重视言论自由的西方高校里,就变得格外与众不同了。

四、关闭潮来临

斯德哥尔摩大学关闭孔子学院仅仅是一个开端,随后几年,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关停了孔子学院。

美国媒体甚至评论说:“孔子学院的关闭,标志着中国软实力的一次重大失败。”

实际情况比想象中更加复杂,在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任何与中国政府相关的机构都可能成为政治博弈的工具。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政府时期,孔子学院被认为是“中国对外宣传的前哨”,并采取了多项针对孔子学院的政策,鼓励各大高校结束合作。

到2019年,美国几乎所有主要高校的孔子学院都被关闭,成为全球孔子学院退出浪潮中的一部分。

随着欧美多国接连采取类似举措,孔子学院的扩展戛然而止,一些原本规划中的孔子课堂也被迫搁浅。

五、国人为何拍手叫好?

问题来了,孔子学院的关闭,为何在国内引发了如此多的叫好声?

孔子学院本质上是一个“文化外交”工具,而非单纯的学术机构。

对于一些持有民族主义情绪的国人来说,看到孔子学院在国外被质疑甚至关闭,不免感到委屈和愤慨。

一部分国内舆论认为,孔子学院的关闭浪费了太多钱,十亿美金的投入,换来的是欧美国家的质疑和封杀,未免让人感到失望。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孔子学院并没有真正实现文化输出的目标。

相较于日韩的文化产品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全球,孔子学院的模式过于正式和严肃,反而让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距离感。

在这种情况下,难怪很多网友会为此纷纷叫好。

六、失败的文化输出?

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学院的经历为全球化中的文化输出提供了一种思考。

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初期迅速占领了海外的文化市场,但也面临着国际环境、政治博弈以及文化差异等复杂问题。

当今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变得愈发重要,但如何平衡文化输出与政治敏感度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孔子学院必须直面的问题。

显然单纯依靠政府资助、教学人员和教材的统一管理,这种“上而下”的文化输出方式在某些国家行不通。

但这并不是说孔子学院的关闭是一次失败,这只是全球文化输出的一次试验。

加之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受到的赞美越来越多。

即使没有孔子学院,我国的文化同样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

结语

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开,文化传播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条直线,而是曲折而复杂的过程。

孔子学院的命运,只是中国文化输出挑战的冰山一角。

虽然孔子学院的关闭在某些国家引发了广泛关注,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孔子学院仍然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平台。

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找到一条可行的文化传播之路,是中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议题。

3 阅读:56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