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陆续知道宝玉挨打,一拨一拨赶到现场。 薛姨妈、宝钗、香菱、史湘云也都来了。这里没有林黛玉。众人在王熙凤的带领下,打扇的打扇,灌水的灌水,袭人见那么多人围着,自己插不进手去,心里很委屈。
袭人心细,她想趁机了解一下宝玉为什么挨打。就走到二门,找到茗烟来问。茗烟说是为了琪官和金钏儿姐姐的事。还没有人知道说的是宝玉强奸未遂呢。袭人信以为真。袭人说,老爷怎么知道?茗烟说,琪官的事多半是薛大爷在外面挑唆了人。金钏儿这事是三爷说的。其实焙茗也不知情,道听途说来的消息。
其实薛蟠真被冤枉了,这件事不是他传的。他也不可能吃什么醋。薛蟠和贾宝玉关系很不错,他知道琪官是名角,不可能看的上他。薛蟠被冤枉,除了人们口口相传,还有宝钗理性的解释,以及那种不追究态度。薛宝钗那种高高在上的宽容,把薛蟠逼到可怜的境地。一般的理解是,人们常常有对人不对事的思维习惯,喜欢用人的品性来推论其行为,“坏人”被冤枉也时有发生,却很少有人对自身的思维定势加以反思。
宝玉怕薛宝钗难堪,拦着袭人。薛宝钗大大方方为薛蟠辩解一番,这番辩解,比宝玉理性得多。但是宝钗辩解的根本,还是相信薛蟠会说这事,所以回家就向薛姨妈提及,导致薛姨妈无端指责薛蟠,让薛蟠受了冤枉。
袭人回来见这边众人替宝玉疗治。然后把宝玉送回怡红院,又忙乱一气。直到众人散去,袭人方近前服侍。袭人对宝玉像个大姐姐,她对宝玉的疼惜,可能比王夫人还深切。《红楼梦》告诉我们,儒家的伦理不过是一种关系,并不见得真疼、真爱,并不具有最贴身关心的力量。过去大户人家的孩子都是奶妈带的,孩子跟奶妈的关系都亲。
袭人是用人,大家都在关心宝玉,她却不能靠前。其实她心里非常难过。李纨哭是怀念死去的丈夫,王夫人哭死去的儿子,贾母哭是心疼孙子,在众人面前,一个丫头是没有资格也没有理由哭的。然而他们这种哭才是真情,就像宝玉爱博而心劳。对众多丫头都是没有任何伦理关系,但是却疼爱他们。
袭人自知没有资格站在那里,但是其实那些灌水的、打扇的未必都是真情。他们可能是因为贾母、王夫人疼宝玉,大家才忙前忙后忙得不亦乐乎,结果真心痛宝玉的袭人虽然特别想近前看看伤情,特别想近前照顾,却只能满怀委屈地走开。看来真情常常是孤独的。
袭人找焙茗来细问宝玉挨打的原因。抱怨焙茗不及时来透个信儿。袭人也非常护短。和贾母、王夫人一样。她们不在乎宝玉的所作所为和她们希望的行为规范相悖。她们都认为老爷因为金钏儿和琪官的事应该打宝玉。她们更在乎是谁告诉了贾政的。因为她们觉得做坏事可以,不要被老爷知道。在她们看来,是非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利弊权衡。袭人最关心贾政是如何知道的。
焙茗说了宝玉挨打的两个原因,金钏儿跳井和跟琪官来往。这两件事情袭人都知情,汗巾子是用她的那条去换的。焙茗说那琪官的事,是薛大爷吃醋,为了出这一口恶气,就挑拨外人来贾府要人。这是焙茗的猜测。茗烟并不知道内情,他知道宝玉结交蒋玉菡的时候薛蟠在场。他认为是薛蟠因为吃醋挑拨的。袭人也觉得有道理,此后转述给宝玉、宝钗。宝钗回去抱怨薛蟠,害宝玉挨打。薛蟠矢口否认,以小说人物个性推测,应该不是薛蟠说的。很可能是蒋玉菡自己说出去的。金钏儿的事是三爷说的。袭人信不信不重要,整个贾府无人不知。
等大家都散了,才轮到袭人上前服侍。可能袭人从宝玉被打时起,就已经在盘算如何利用这件事。事实上,她正是借这次机会,凭着自己精心设计的一番言论,通过表兄妹有可能做出不才之事的恶意暗示,凭借小人们爱嚼舌根的恶意提醒,建议把宝玉搬出大观园,成功地得到王夫人的赏识和提携。宝玉被打,对袭人来说,固然是坏事、但更是一次重要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