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发展过哪些火炮战斗艇,037型会是绝唱吗?

海事先風 2024-08-10 16:10:34

说起人民海军近年来的各种“下饺子”,不少粉丝朋友应该都对此津津乐道,什么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首艘国产电磁弹射型航母“福建舰”、075型两栖攻击舰、055型万吨大驱、052D系列“中华神盾”驱逐舰、054A和054B型远洋护卫舰等,无不是颇为经典且成功的型号。但在几十年前的解放军海军建军初期,国内可远未达到“进入造舰自由王国”的程度。别说是造驱护舰了,就连数百吨的艇级作战舰艇,对我们来说都是个极其难以实现的目标。如今的中国之所以能“随心所欲”地大建各类大中吨位军舰,乃是以“先做到能造小艇,然后做到把小艇造得更好,进而实现能造舰”德方式,一步步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很多看似不起眼的百吨级甚至是几十吨级的小艇,无不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守卫祖国领海主权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就不妨来谈谈它们。

海军建军初期只能使用各类杂牌小艇

与很多依靠“买买买”来建设自家军队的国家不同,新中国是一个对“国产化”有着极高要求的国家,尤其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国防工业,我们始终在努力提升各类装备的国产化率。时至今日,国防自主都是中国牢不可破的一条发展规则。正因如此,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于1949年4月23日建军后的短短1年,我们就开始对国产舰艇的追求和探索。1950年,华东海军司令部向江南造船所给到了装备需求,要求后者设计一款小型炮艇。与现代造船企业收到的来自军方或民企对船只性能极其完整且严密的一大本厚厚的规划书不同,当年江南造船所收到的只是一纸文件,可以简单理解成“华东海军司令部给造船企业发了几张纸,简单说了一下要何种用途的船,以及无比粗略简陋的性能要求”。

海军建军初期只能使用各类杂牌小艇

究其原因,不是华东海军司令部不想把话说得更详细,而是海军乃是刚刚成立的一个全新军种,在解放军海军诞生初期,绝大部分领导干部都是100%的陆军出身,鲜少有对军舰和海上作战有所了解的专业人士,故“刚转型不久”的华东海军司令部领导班子确实也很难给出什么过于详细且专业的要求。再加上当时的国内造船工业水平极度有限,在能否自行研制出炮艇这种战斗艇一事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故在“几乎万事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只能是先尝试性地造个一两艘试试水,探一探国内造船工业的能力,然后再做更多的打算。

国产50吨级渔政执法船

在军方和船企都心里没底的情况下,江南造船所在1950年12月开始了对国产42吨级炮艇的设计研发工作,首艇于次年3月8日下水,二号艇于同月24日下水。42吨,这是个什么概念呢?通常来说,内河和近岸民用渔船的排水量通常在20吨以内,稍大一些的也基本在30吨以内。一些近海渔船往往可达到40~50吨,而现代远洋渔船则多在百吨以上,最大的可达500吨左右。至于那些以大型母船携带数艘小型子船的方式赴更远的海域执行捕捞作业的超大型渔船,其母船的吨位则可达数千吨。也就是说,作为国内首款国产战斗艇的42吨级炮艇,其实也就是和近海渔船差不多大。

早期的中国海军极度缺乏可用舰艇

但就是只有近海渔船大小的军用战斗艇,也还是“翻了车”。42吨级炮艇只造了两艘,1951年3月24日下水的二号艇因艇内压舱物重量不足而出现倾覆并翻沉。仔细想来,这或许不光是压舱物不足所致,说不定还有艇体初稳心较高这一因素在作怪。正因如此,当江南造船所将这艘倒霉的小艇打捞上来并修复后,其就不再敢往42吨级炮艇的身上装太多武器了,因为这只会进一步抬高艇体重心。这款名字里有“炮”字的小艇,最终只安装了3挺12.7毫米口径重机枪,火力颇为孱弱。不仅如此,两艘42吨级炮艇的最大航速仅有12节,也就是大约22.2公里/小时,和体能较好的人蹬现代山地车的速度差不多,在军用舰艇中属于“很慢”的那一类了。

早期的中国海军极度缺乏可用舰艇

然而,在明知42吨级炮艇安全性差、火力不足且航速很慢的情况下,海军方面还是于1951年10月和11月分别对这两艘艇进行了验收并列装。好吧,这倒不是因为它们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造舰业研制成功的首款国产军用舰艇,有着所谓的“开创性意义”,纯粹是因当时的人民海军“实在是太缺少可用舰艇”了,只能本着“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有的用总比没有强”的原则先凑合着。笔者只能说,建军初期的人民海军真的是太难了……

早年间用登陆艇改装的炮艇

在42吨级炮艇测试期间,青岛造船厂试制了另一款比其略大一些的小炮艇,那就是于1951年开工的43吨级炮艇。相比起只搭载3艇重机枪的42吨级炮艇,43吨级炮艇的火力实可谓是“强到逆天”了。当然了,也只是略强哈。在43吨级炮艇的身上,青岛造船厂为其安装了1挺12.7毫米口径重机枪、1门20毫米口径单管机关炮和1门25毫米口径单管机关炮。其航速比42吨级炮艇略微慢了0.3节,二者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这款炮艇共生产了8艘,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早期的中国海军极度缺乏可用舰艇

不难发现,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不论是江南造船所的42吨级炮艇还是青岛造船厂的43吨级炮艇,基本都有着浓浓的“边试边造”的色彩。受国内造船工业技术水平过低且严重缺乏诸如舰艇主机、传动系统、舰用武器和船电系统的影响,这两款炮艇均十分简陋且作战效能低下,不仅建造数量不多,就连个正式的名称都没有。不过,它们好歹为未来各类国产舰艇的诞生开了个头,意义和地位不容抹杀。

找不到52甲的图……

经历了42吨级和43吨级炮艇的小试牛刀后,第一款在一定意义上取得较大成功的国产制式炮艇就来了。相信很多粉丝朋友都能叫出它的名字,没错,那就是国产52甲型炮艇。从名字中就能看出,这是一款获得了官方正式命名的炮艇,显然比刚才提到的那两款小艇“正式”多了。1952年,解放军海军造船部组织江南造船所和青岛造船厂设计50吨级炮艇,前者给出的是代号0101的设计方案,后者则提交了代号0102的设计方案。经过军方评估,0102方案被认为航速过慢故未能通过审核,0101方案获得通过,然后在1952年4月获得了“52甲型”这一官方正式名称。

双37机炮

在这款50吨级炮艇上,江南造船所为其安装了2挺重机枪和2门25毫米口径机炮。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出于部队对更强火力的追求,部分52甲型艇的前主炮升级为37毫米口径机炮。放眼世界,在50吨级小炮艇的身上堆砌出37毫米口径机关炮,已经是极其凶狠的火力水平了。另外,一些52甲型艇还加装了扫雷具,但部队在实际使用中发现,50吨级小艇的动力输出水平不够强,有时难以有效拖动一些重型水雷,故以52甲型艇充当扫雷艇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转而以为300~500吨级登陆艇加装苏制扫雷具的方式寻求效果更理想的扫雷手段。

双25机炮

考虑到在新中国建国前期,不少岛屿并未被解放,不仅是部分国民党反动派部队仍盘踞在岛上,诸如海盗等地方非法组织和武装也颇为猖獗,一些沿海省份的渔民和过往商船时常受到骚扰和抢劫。故52甲型艇才刚刚试制成功,海军高层就立即提出对其展开批量建造,以充实海军力量,并尝试将这款炮艇纳入解放台湾作战的环节中。另外,在52甲型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53甲型和54甲型也应运而生并投入量产。基本上在上世纪50年代前期,52甲、53甲和54甲是国内造船工业为海军提供的主力战斗艇,它们没少在实战中经受考验,并为新中国的近海防御作战和对部分岛屿的解放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最有名的当属“四岛战役”。

晚年的胡宗南

四岛战役爆发于1953年5月,这四座小岛分别名为大小鹿山、鸡冠山、羊屿和积谷山,于1951年被败退到海峡对岸的“常凯申委员长”的麾下大将胡宗南率部占据。盘踞在四岛上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时常抢劫过路船只,甚至会趁夜间渡海并登上祖国大陆沿海地区作恶。为此,国内高层决定夺回四岛并消灭岛上蒋军,而与胡宗南指挥的舰队交战的主力,就是8艘国产50吨级小炮艇。这几艘小炮艇的总吨位还不如蒋军派来的1艘军舰来得大,但却以大无畏且敢打敢拼的精神有力地打退了前来增援的蒋军舰艇,还为解放军陆军登陆部队提供了准确的火力支援,确保部队顺利登陆并拿下四岛。战役胜利后,眼看着解放军陆军炮兵部队已经在这几座岛上构筑起了炮兵阵地,后续接近四岛并伺机发动袭击的蒋军舰艇不得不掉头返回。

到55甲型这里终于有图了

当然了,虽然50吨级炮艇战果斐然,但这种体量和综合作战效能都极其有限的装备,很快就显得过时了。故在54甲型之后,一款重要的国产新型炮艇诞生了,那就是中国第一代“高速护卫艇”55甲型。与52甲、53甲和54甲相比,55甲型的体量放大到了75吨级的水平,这就为其搭载出力更大的动力系统和更多的武器弹药提供了可能。

55甲好歹能飙到22节的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55甲型炮艇大量借鉴了6602型鱼雷艇的设计,而6602型艇仿制自苏联提供的K183型鱼雷艇。不过与以木制材质为主的6602型鱼雷艇不同,55甲型炮艇属钢制艇体。在武备方面,55甲型艇可搭载2门双管37毫米口径机炮、4挺14.5毫米口径重机枪,另有2条可布设水雷的导轨。由于55甲型炮艇的重量比原本身为鱼雷艇的6602型艇重了近10吨,且将4台1200马力主机中的2台换成了300马力主机,故这款炮艇的最大航速基本只有6602型鱼雷艇的一半,约为22节。但即便如此,相比起最大航速普遍仅有10~12节的52甲、53甲和54甲型炮艇,55甲已经算是当时国产炮艇中“风驰电掣”的选手了,故被称为“高速护卫艇”。

国民党反动派海军的“永”字型炮舰

需要注意一点,22节的最大航速基本已经能与海峡对岸同时期的诸如“江”字型炮舰和“永”字型炮舰相媲美了。在以往迎战52甲、53甲和54甲炮艇时,一旦自身居于下风,蒋军战舰往往可凭借更快的航速自由脱离战斗并“逃回老家保住狗命”。但随着55甲型炮艇的诞生,蒋军战舰“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俨然就不那么容易了。也是在55甲型炮艇到位并大量列装部队后,解放军海军护卫艇部队逐步实现了与高航速的鱼雷艇部队更好的协同作战效果,以及确立了“以小博大,以多打少”的战术战法。

“沱江舰”最终因失去修复价值而沉没报废

在著名的炮击金门战役开始后,面对解放军炮兵部队的严密封锁,蒋当局命令国民党海军尽全力向金门岛提供海上物资运输。1958年9月1日,面对由4艘舰艇组成的国民党海军补给舰队,解放军海军出动多艘鱼雷艇和炮艇予以拦截。交战期间,面对吨位和火力都明显更胜一筹的国民党海军护航舰艇“沱江舰”,2艘55甲型高速炮艇以绵密的火力将其打成重伤。若不是因鱼雷艇部队操作失误出现2艘鱼雷艇碰撞和沉没,护卫艇部队接到搜救战友的命令,“沱江舰”大概率就要“交待在海底”了。不过,虽然2艘55甲型艇主动撤出战斗,但被打得一身窟窿的“沱江舰”依然没能摆脱彻底报废的命运,被艰难拖回马公岛后,这艘军舰就因失去修复价值而被除役了。

62型护卫艇

如果说55甲型艇算是技术水平基本为第二代的国产炮艇,那第三代国产炮艇的代表作无疑就是被不少粉丝朋友所熟知的62型护卫艇了。而在62型正式诞生前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解放军海军各舰队曾以自身各不相同的需求出发,向国内多家造船研究所、造船厂、科研单位和高校等发布新装备研发任务书,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批各有不同的百吨级护卫艇,如0105型、0108型、0109型、0110型等。它们的吨位比55甲型艇又有放大,基本来到了100吨~120吨的级别,部分型号实现了两位数的建造数量,但也有一些则因并非完全成功而仅建造了寥寥几艘就终止了项目。

62型护卫艇

讲实话,这种各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进取精神固然不错,但从装备制式角度来说,海军各舰队根据自身需求提出的性能标准不一,故各单位的方案设计、护卫艇零部件规格、各主要设备和系统的型号、日常使用和维护保养方法和教学大纲等均无法统一。笔者相信,各位粉丝朋友应该明白这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如果真有人不明白,那看看印度军队“万国牌”的装备体系给自己带来了多大的麻烦,应该也就懂了吧?

62型护卫艇持续建造了30多年

为了实现主战装备的制式统一,1959年,在解放军总参谋部、海军各舰队主要领导、各科研单位和专业院校代表经过开会商议后,最终确定综合现有各型号国产炮艇的优点,设计一款可满足各舰队实际作战需求的制式炮艇,最终成果就是0111型艇,其在1962年定型,于次年被命名为62型。如果说52甲、53甲和54甲是国产第一代制式炮艇,55甲高速护卫艇是第二代,那62式基本可视作是第三代产物,且还是排水量达到115吨级、最大航速终于来到30节水平的“真正意义上的高速护卫艇”。

62型护卫艇有多种改型

早期型62型护卫艇的主要装备为2门37毫米口径双管机炮和2门25毫米口径双管机炮,随着产能的铺开和部队实际需求的变化,62型护卫艇出现了各类改进型,武器装备开始逐步多元化。从1963年投入量产到20世纪末期停产,在长达30余年的建造工作过程中,总产量超过500艘的62型护卫艇绝对让人大呼“琳琅满目”,对该艇的改动和发展出来的亚型有些是出自船厂之手,也有一些是部队自行动手DIY而来,如加装重机枪、轻型多管火箭炮、反潜火箭弹发射器和扫雷具等。部分后期型和晚期型62型护卫艇,甚至还装上了便携式防空导弹支架,可供海上发射近程防空导弹。

人民海军俘虏的蒋军

在爆发于1965年的那两场带有决定性意义的海战,即“八·六海战”和“崇武以东海战”中,62型护卫艇显示出了强悍的战斗力。由数艘该型艇组成的编队,完全能在中近距离火力密度方面压制排水量是自身10倍左右的由蒋军使用的美制护航驱逐舰。在被日后誉为“黄水战列舰”的国产037系列猎潜艇诞生前,62型护卫艇就已经在火炮类武器的单位时间投射量方面,居于全球各类100吨级炮艇的前列了。

037型艇的主业是反潜

至于说037型艇,笔者觉得吧,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将海上反舰作战为首要目标而生的装备,在近海水域猎杀可能渗透进入中国领海的西方潜艇才是其主要任务。只不过因当时的解放军海军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正处于海上交战高峰期,部队对“高速重火力舰艇”的需求极其旺盛,故037型艇才在设计演变过程中逐步加装了更多的火炮类武器,乃至把“丧心病狂”的57毫米口径速射炮搬上了艇这一级别的作战船只上。但归根结底,反潜作战依然是037型艇的主业,再加上后期型037型艇还加装了反舰导弹,其就更难属于完全的火炮类战斗艇了。

安装反舰导弹发射箱的037型艇

在037型艇后,国内基本停止了对艇这一级别的轻型舰艇的发展,就连性能更好的022型隐身导弹艇都有可能成为国产导弹艇的绝唱,就更别提以火炮类武器为主的护卫艇了,基本只有登陆艇还算是仍在发展的一线作战艇,只不过登陆艇是用途专业性极强的特种类艇,而非用于海战。笔者觉得,在不久的将来,海战类一线作战艇恐早晚会从人民海军装备序列中彻底的消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