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7万做局,骗走乾隆真迹转卖8700万的专家刘岩,后来怎样?

芸芸聊天下事件 2024-11-01 01:54:10

17万与8736万:一场有关价值、信任与贪婪的博弈

2010年,在北京保利拍卖行的秋拍会上,有一件拍品让整个艺术品收藏圈都轰动了。

这件拍品不是什么稀世珍宝,而是一幅看似普通的画作——乾隆御笔《嵩阳汉柏图》。

这幅画最终以8736万的高价成交,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然而,在这耀眼的光环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一个关于价值、信任与贪婪的博弈。

故事得从一年前的河南郑州说起,主角是一位姓朱的老人,年过半百。他家世代传着一幅叫《嵩阳汉柏图》的画。

老人对这幅画的来历并不十分清楚,只知道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隐约听闻可能是乾隆皇帝的真迹。

老人多年来一直很珍视这幅画,把它当成家传的宝贝。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老人平静的生活。

2009年,电视上各种各样的鉴宝节目层出不穷,专家们口若悬河,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的估价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老人看着这些节目,心中也泛起了一丝涟漪,他想起家中珍藏多年的《嵩阳汉柏图》,心中不免有些好奇:这幅画究竟是真是假?

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价值连城?

老人被好奇心驱使,带着那幅画去了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节目。

这个节目当年特别火,很多人都希望带上自己的宝贝去让专家鉴定,说不定就能一夜之间发财。

2009年9月,老人带着《嵩阳汉柏图》来到了《华豫之门》的录制现场。

舞台上灯光闪烁,专家们坐得笔直,观众们满怀期待地看着台上的每一个动静。

终于轮到老人上场了,他小心翼翼地将画卷展开,一幅气势恢宏的《嵩阳汉柏图》展现在众人面前。

画中,嵩山高高耸立,古汉柏坚强挺拔,乾隆的题字让画作更添几分威严。

台下顿时响起一阵惊呼,专家们也纷纷起身,仔细端详着这幅画作。

老人特别注意到了一位名叫刘岩的专家。

刘岩经常出现在《华豫之门》节目里,他在文物鉴定圈里也挺有名气,经常在电视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点评各种文物。

他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挺有学问的样子。

刘岩认真地看着画作的每个细节,还不时用手电筒照一照,甚至凑近闻了闻那股墨香。

他时而皱眉沉思,时而点头赞许,专业的表现让老人对他的鉴定结果充满了期待。

可是,刘岩的鉴定结果让老人很失望。

刘岩把老人拉到一边,小声说:“大爷,这画确实是老物件,但不是乾隆的真迹,是后人模仿的,值不了多少钱。”

”听到这话,老人顿时愣住了。

他本来还指望着这幅画能赚一大笔钱,结果却发现是假的。

看到老人失望的样子,刘岩赶紧补充道:“但这幅画画得挺逼真的,也算得上是件不错的古董。如果老先生想卖,我可以帮您联系买家。”

老人心想,既然不是真迹,留着也没什么用,不如卖掉算了。

于是,他便答应了刘岩的提议。

过了几天,刘岩给老人找到了一个买家,最后以17万的价格成交了。

老人拿着这笔钱,心中五味杂陈。

他心里挺高兴自己没上当,但一想到这幅祖传的画就这么卖掉了,又有点儿舍不得。

老人没想到,这只不过是糟糕事情的开头。

一年后,老人在家中看电视时,无意中看到了一个新闻报道:一幅乾隆御笔的《嵩阳汉柏图》在北京保利拍卖行以8736万的天价成交。

看到这幅画的画面,老人顿时愣住了,这不就是自己一年前卖掉的那幅吗?

他急忙上网搜索相关信息,结果发现,这幅画的卖家正是当初那个自称是刘岩朋友的买家。

而这幅画在拍卖行经过专家鉴定,被确认为乾隆皇帝的真迹!

那一刻,老人像被雷劈了一样,突然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原来刘岩根本就不是什么专家,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他利用自己在鉴宝节目上的名气和老人的信任,故意将真迹说成赝品,以低价骗走了老人的传家宝,然后转手高价卖出,赚取了巨额利润!

迷雾重重:艺术品市场乱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老人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古董收藏市场的升温,各种各样的骗局也层出不穷。

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人们喜欢古董和想一夜暴富的心理,编造各种谎言,设下各种陷阱,专门欺骗那些缺乏专业知识和鉴赏能力的消费者。

这些骗子挺狡猾,有的会假扮成专家或学者,有的会编故事,把普通的东西说成是稀世珍宝,还有的会通过假拍卖等手段制造假交易,让人心甘情愿地上当。

而那些被骗的人,往往是出于对“专家”的盲目信任,或者是对一夜暴富的渴望,最终落得人财两空的结局。

老人的故事,以及近年来频频发生的艺术品诈骗案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艺术品市场水很深,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这瓷器活。

对于那些缺乏专业知识和鉴赏能力的普通人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敬而远之,不要轻易踏入这个充满风险的领域。

那么,艺术品市场乱象丛生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深层原因呢?

艺术品鉴定标准不一,是导致市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艺术品鉴定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同专家对同一件作品的看法可能会有很大差别。

一些所谓的“专家”为了牟取私利,故意混淆鉴定标准,误导消费者。

信息不对等是收藏爱好者容易被骗的主要原因。

普通收藏者缺乏专业知识,无法辨别藏品的真实价值,只能依赖于专家的鉴定结果。

而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点,编造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

利益驱动是艺术品市场乱象的根源。

一些专家、拍卖行、经纪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铤而走险,参与造假、炒作等违法行为。

他们利用手中的资源和信息优势,操控市场价格,牟取暴利。

监管不到位也是艺术品市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艺术品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

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监管漏洞,肆意妄为,最终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不堪。

拨开迷雾:构建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生态

面对艺术品市场乱象丛生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构建一个健康、有序、透明的艺术品市场,让艺术品回归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乱象的土壤,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才能让艺术品市场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要完善鉴定评估体系。

艺术品鉴定是艺术品交易的基石,也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环节。

建立一套科学、规范且统一的标准和评估体系,尽量减少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鉴定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同时,要加强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监管,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杜绝“伪专家”浑水摸鱼,损害市场秩序。

要加强市场监管。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艺术品市场的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造假、售假、炒作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要建立健全艺术品交易的备案登记制度,加强对交易流程的监管,提高市场的透明度。

要提高收藏者鉴赏能力。

收藏者是艺术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鉴赏水平和风险意识直接关系到市场的健康发展。

要加强对收藏者的教育引导,普及艺术品鉴赏知识,提高其鉴赏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使其能够理性收藏,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成为“韭菜”被收割。

要促进信息公开透明。

艺术品市场的一些乱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不对等造成的。

要加强艺术品信息公开,建立健全艺术品数据库,为收藏者提供真实、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让收藏者了解真实的市场行情,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遭受损失。

要建立健全的交易机制。

要规范艺术品交易流程,完善交易规则,建立健全交易纠纷解决机制,保障交易安全和公平。

要鼓励发展正规的艺术品交易平台,为收藏者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交易服务,挤压“黑市”交易空间,促进市场规范化发展。

未来可期:打造一个公平、健康、透明的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市场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价值。

只有通过规范市场,提高行业自律,才能让这个市场更加健康发展,为收藏者和投资人带来更多价值。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艺术品市场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形势下的艺术品市场,借助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能更好地解决鉴定、评估和交易的问题。这些技术能增加市场透明度,提高效率,同时还能减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随着大家生活越来越好,对文化和艺术的需求也在增加,艺术品市场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艺术品收藏产生兴趣,成为艺术品市场上的一股新生力量。

他们更看重艺术品的文化和美感,态度也更理性。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未来的艺术品市场将更加规范、透明、健康,艺术品收藏将不再是少数人的游戏,而是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更多色彩和乐趣。

警钟长鸣:收藏需谨慎,投资需理性

艺术品市场既吸引人又充满风险。

对于想要进入这个领域的收藏者和投资者来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判断,谨慎投资。

要避免盲目跟风。

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专家”或市场传言,要多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鉴赏能力,理性判断收藏价值,避免被“忽悠”而高价买入赝品或价值不高的藏品。

要多学习相关知识。

要了解艺术品的基本知识、鉴定方法、市场行情、交易规则等,提高自身鉴别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避免因无知而遭受损失。

要选择正规渠道。

选正规的鉴定机构和交易平台很重要,别和不法分子打交道,以免被骗。

签合同的时候,要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说清楚,还要保存好相关证据,这样遇到问题时才能保护自己的权益。

结语

17万与8736万,这巨大的价格落差,不仅仅是一场交易的闹剧,更是一面折射出艺术品市场乱象的镜子。

老人的经历真是让人感叹,也提醒我们:艺术品收藏这行水太深了,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最好还是不要轻易涉足。

收藏需谨慎,投资需理性,这是每一个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人都应该牢记的箴言。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艺术品收藏的乐趣,而不是成为利益驱使下的牺牲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