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目标舰又迈进一步,IJN驱逐舰发展的重要一环,「朝潮型」

钢铁咆哮俱往昔 2024-05-11 15:07:20

1922年的《华盛顿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签订,而同一时间,日本海军驱逐舰发展里程碑式的明星舰「吹雪型」也应运而生,随着条约内容中比例、吨位和火力等细目越来越严格,以及《伦敦海军条约》的续签,日本海军的驱逐舰发展从刚刚触及到曙光便迎来了至暗时刻。

到1934年的“丸二计划案”时,日本海军相继在「初春型」、「有明型」、「白露型」等条约驱逐舰上尝到了限制后的苦果,不仅没能达到军方的期望,还在相继的事故中不断的损耗着日本海军有限的资源,几型失败作品的后果就是海军不能满意,还突破了条约1500级的限制引来其他列强的敌视。

「白露型」5号舰【春雨】

有鉴于此,日本海军认识到在满足海军条约限制的同时,要建造出达到自己心中完美的驱逐舰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再之,两次条约会议上日方对一直耿耿于怀的舰船吨位分配比例提出异议均被驳回,使得海军研究多年的“对美七成理论”一直达不到实施阶段的条件。因此,结合国家战略和实际困难,日本暗中已决定不再续签备受束缚的海军条约,而本文的主角——「朝潮型」驱逐舰正是在这一环境下诞生的产物。

「朝潮型」驱逐舰首舰【朝潮】号

刚刚提到的“丸二计划案”中原本的14艘舰队驱逐舰计划被前「白露型」驱逐舰占用了4艘名额,结合「白露型」下水后在续航及航速方面的不足,「朝潮型」的后10艘,则是在1934年计划设计阶段就完全摒弃了条约1500级的限制,告别藤本时代的舰政本部第四部完全放飞自我,按着心目中的大型、远洋舰队驱逐舰完全重新的来设计,内部被视为新“特驱”的复活之作。虽然设计和建造阶段仍在条约有效期内,但日本海军已经完全放开了顾虑,放大后的舰体,结合「白露型」成功的设计,以及新时代的技术,日本海军在条约时代绕了一大圈的险路终于又回归到正确的大道上来。

「朝潮型」,共计10艘:

【朝潮】、【大潮】、【满朝】

【荒潮】、【朝云】、【夏云】

【山云】、【峰云】、【霞】

【霰】

「朝潮型」在设计阶段、公试和第四舰队事件后的舰体指标

「朝潮型」的设计

「朝潮型」的设计建造阶段正处于“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之间,因此,「朝潮级」并没有完全摒弃早期堆积武备的观念,只是或多或少的在设计阶段进行了重新的权衡。

首先是对复原性影响较大的舰桥设计,其基本继承「白露改型」的设计理念,在上层建筑做了一些微调,在采用了前型角张力整体呈圆形的小型舰桥后,侧向风压面积有效的减小。通过增加吃水增加稳定性、提高舰艏干舷修复耐波性等方面的工作,使其最大复原角达到95.7°。

「朝潮型」的侧面线图

雷装方面采用2×四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从舰舯到舰尾则与「白露型」完全相同,仅在2号鱼雷发射管的再装填装置位置上稍稍向左舷做了一点偏移。重塑“特驱”的过程中也抛弃了原来的3×三联装雷击攻击力,而沿袭了「白露型」的配置,虽然在一波齐射时会相对于“特驱”少一发的攻击,但有再装填装置的支持,反而强化了持续的雷击能力。另外,也正是从「朝潮型」开始,由于九三式氧气鱼雷的研制成功,全面开始搭载这种射程超长、攻击力恐怖的“长矛鱼雷”。

「朝潮型」的俯视线图

主炮方面则放弃了前型的2号单装B型主炮,三座主炮全部采用双联装127毫米C型主炮。并且放弃了2、3号主炮背靠背式的设计改为背负式,使两座主炮可以同时向后方射界开火攻击。

反潜能力上从「初春型」到「白露型」都去掉的手动深弹投放台又回来了,放置在两舷各一座,而深弹投射机和装填台又各减回到1座,至于为什么取消掉深水炸弹投放轨道至今仍存疑,但就反潜能力来说与前型稍有逊色。

「朝潮型」的舰宽和吃水在图示中都是最大的

舰体的内在方面也做了相当多的改进,新型吕式舰本锅炉采用高温高压罐体,与原罗式舰本锅炉相比,提高了11%的燃油使用效率,这对常年追求大航程的日本海军是个利好消息,由于舰体的增大计划中的续航仍是4000海里/18节,但在实际的公试中海军意外的获得了1000海里的隐藏续航能力。

「朝潮型」动力和电力设备图示

另外随着舰上电器设备的增多,原本的直流电使用场景已不堪重负,更多的设备上舰意味着整舰电力需要交流高压化,这样不仅可以支持更多的舰上用电设备,同时可以接入基地陆上电力网。高压交流化实验在辅助舰【明石】上进行了多次,在取得不错的效果后也被「朝潮型」所采用的。

“第四舰队事件”

以重塑“特驱”荣光为目标的「朝潮型」开工仅仅3周后,重重阴云便沉沉压来,1935年9月26日,“第四舰队事件”发生。

由于这次事件发生而暴露在“特驱”前后建造的诸多类型舰艇都存在轻度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强调轻量化这一指标的舰艇问题更为严重。如果朝潮型继续按原有工艺建造下去,那么很快就会发生第二个“第四舰队事件”。重新审视「朝潮型」可能存在的缺陷不得不提前进行。

「朝潮型」原本1900吨级的设计保留有一定的冗余吨位,经过事件影响,随之而来进行的改造、加固等方面工作后,吨位直逼2400吨。这不仅降低了航速(损失0.15节),也影响了续航,这样沉重的气氛弥漫了整个第四设计部。

舰尾舵面设计缺陷

当然「朝潮型」也是有其特有问题的存在。比如安装在「朝潮型」舰尾采用的是大纵横比双尾舵设计,这两个尾舵可以理解成过于细长。而在舰尾设计在考虑到改善复原性的情况下,船底会呈现圆弧状保持在水线以上,当这个小小的变化结合了两个问题更加严重的舵面时,就造成——「朝潮型」转弯半径过大。舰尾在高速大角度转向时水脱离水面切入空气,大大降低了舵面提供的转向力,转向力的减弱造成转弯半径过大,航速降低1.5节,已经发展成了无法忽视的严重问题。

舰尾问题位置

为此,「朝潮型」不得不进行舰尾和舵面的改造,把原先的舰尾改为和舰底成锐角形状的连接,使得船体形成按压海水的状态。舵面也去掉一张,并调小了纵横比使其更宽。

舰尾和舵面的示意图

同样优化的还有旋桨部分,相对于理想化的380rpm,实际测试仅为350rpm,为了达到高转速旋桨直径被从3.4M调整到了3.28M,这使转速将将达到370rpm。值得庆幸的是经此优化后的「朝潮型」再次公试时,不仅缩小了转弯半径,最高航速也同时增加了0.7节,换算成动力相当于增加了3600马力。

【朝潮】至【荒潮】依次按新的设计修改了舰尾部分,其他6艘则在建造阶段直接使用了新的设计图纸,而这一结构更是延续到了下一型——日本海军梦中情舰「阳炎型」上。但实际这个舰尾设计是在讨论「阳炎型」的方案中定型的,但迫于事态发展的严重性,优先用在了「朝潮型」身上。

改造后的另一结果就是续航里程的增加,5190海里/18节(燃料580吨消耗95%时,航程4975海里),通过新的公试达到了计划阶段都没能达到海军方面的要求。新创35.29节的最高航速,可以说动力系统发挥出了超长的性能。美中不足的是原本计划580吨燃料4000海里的续航在新动力系统支持下,450吨燃料就能达到要求,那多出来的130吨燃料相当于近一成舰体排水量,所以这多出来的重量对各方面都有影响。日本海军直到「阳炎型」也没能解决燃料、航程间的计算误差较大(动力的改善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临机调事件

【朝潮】竣工还不到4个月,蒸汽涡轮叶片就被发现存在破损的情况,并且波及到了该型所有舰只。涡轮叶盘共振翼是最早一批被罗列出来的可能诱因之一,考虑到其他舰艇上或许也存在相同的隐患,事件逐渐演变成了针对海军所有船只的大规模调查,史称“临机调事件”。

如果罪魁祸首真的是叶盘共振,军方不仅需要对旗下所有舰艇的蒸汽涡轮进行改进(费用约4000万日元),现有舰只逐个入渠接受大修还将影响所有新船的建造。为此日本海军不得不采取更为保守的策略,先对【妙高】、【狭雾】、【吹雪】、【初春】、【千鸟】、【鸿】等舰实施了长时间的耐力测试,并得出了一切正常的结果。而后确认问题所在是是中压涡轮,而中压涡轮是搭载在高温高压罐上的涡轮,也就是说,叶片破损最终被确认为「朝潮型」自身的固有缺陷,该问题也在该级升级完轮机组后得到了解决。不过对于故障实际原因的调查却一直持续到了太平洋战争如火如荼的1943年,最终报告书所提出的涡轮叶盘双节点共振也成为了公认的事件真凶。

从临机调事件可以看出,日本当时的工业水准并没后来吹嘘的那么高,至少在动力系统制造方面存在很大的工艺问题。

终章

两大问题的影响对「朝潮型」来说是无法估量的,但其设计也可以看出缺乏适当的平衡,也就是说,由于过于慎重的建造,使船体的构造具有了过剩的复原性和强度。

「朝潮型」大部竣工时,「阳炎型」的图纸已经确认开工,作为「阳炎型」的前辈其能力还是可圈可点,在随后的太平洋战场上,「朝潮型」各舰不时的和「阳炎型」编队执行任务,可见其虽为过渡舰但能力并不弱。

尤其四艘「朝潮型」编组的第八驱逐队在1942年2月爆发的巴厘岛海战中击退了盟军3艘轻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组成编队,而自身未受损失。事后第八驱逐队被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授予了“武勋显著”的感谢状,成为开战后首支获此殊荣的驱逐队。

但随着【霞】在伴随大和的菊水特攻中被美机狂轰乱炸而沉没,10艘「朝潮型」就此全部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陪葬品,消失在浩瀚的大洋中。

「朝潮型」3号舰【满潮】

「朝潮型」4号舰【荒潮】

「朝潮型」5号舰【朝云】

「朝潮型」6号舰【山云】

「朝潮型」7号舰【夏云】

2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