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少林寺》时经历了什么?40年后导演张鑫焱说只为争一口气

迪迪谈八卦 2024-12-24 15:37:39

2024年年过八旬的张鑫焱回顾往事,淡然道:"只是想要争回一口气罢了。"

谁能想到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部改变中国电影格局的传奇。

1982年一部售价仅一毛钱的电影票,却创造了1.6亿元的惊人票房。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这部名为《少林寺》的功夫片,不仅在国内吸引了5亿观众,还风靡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这个辉煌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艰辛历程?

在张鑫焱的回忆中,《少林寺》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这部后来震惊中外的电影,起初却面临着夭折的危险。

上世纪70年代末,香港功夫片在全球掀起热潮。内地电影人也萌生了创作本土功夫片的想法,希望能在这股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最初《少林寺》的拍摄工作由导演陈文负责。他带领剧组来到了少林寺,却发现这座千年古刹已经破败不堪。更糟糕的是拍摄恰逢严冬,寒风刺骨演员们冻得直打哆嗦。

尽管投入了将近40万港元,但拍出来的镜头却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就在项目濒临流产之际,张鑫焱临危受命。他接手后二话不说就推倒重来。张鑫焱有个大胆的想法:要拍就拍真功夫!为此他坚持所有演员都必须是真正的武术高手。

在国家体育委员会的鼎力相助下,一批武术精英被召集到了郑州。其中有一个17岁的少年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后来成为功夫巨星的李连杰。

张鑫焱一眼就看中了他,认定李连杰就是主角"觉远"的不二人选。

除了李连杰还有"剑术大师"于承惠、"螳螂拳王"于海、"剑术冠军"王常凯等高手。这群武林高手组成了一支堪称豪华的阵容,被戏称为"十八罗汉"。

但是选角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反派角色"秃鹰"的选角就让张鑫焱犯了难。恰巧这时19岁的计春华因病脱发,光头造型意外吸引了张鑫焱的目光。

尽管年纪轻轻计春华却完美诠释了"秃鹰"这个角色,由此开启了他辉煌的"反派"生涯。

就这样在张鑫焱的调度下,一支由真功夫高手组成的"梦之队"逐渐成型。他们即将踏上一段艰辛但辉煌的电影征程,为中国功夫片谱写新的篇章。

1981年春天张鑫焱带领他的"功夫梦之队"正式开机了。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拍摄过程比想象中要艰难得多。

张鑫焱是个十足的完美主义者。他坚持所有打斗场面都必须真刀真枪来,绝不允许用替身。这个决定让整个拍摄过程变得异常艰辛。

每个动作、每个镜头,演员们都得反复练习,直到达到导演的要求为止。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李连杰和于承惠的一场水中搏斗戏。那会儿正值寒冬,水冷得像刀子一样。但为了拍出最好的效果,两人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往冰水里跳。

每次从水里爬上来,他们的身体都冻得像块冰。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咬牙坚持,直到拍出满意的画面。

别以为只有打斗戏难拍,就连骑马戏也是一个大难题。为了拍好马上功夫的场面,演员们足足练了三个月的骑术。

期间还有人因为摔马而弄断了胳膊,但大家都没有退缩,而是带伤继续拍摄。

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感染了每一个剧组成员。不管是台前还是幕后,所有人都在全力以赴。就连当地百姓也被他们的劲头打动了,纷纷主动提供帮助。

有的送来食物有的免费提供拍摄场地,还有的借出各种道具。整个剧组俨然成了一个大家庭,所有人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

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张鑫焱依然坚持精益求精。每个细节他都亲自把关,力求做到最好。比如说为了让电影的配乐更加贴切,他请来了著名作曲家王立平。

王立平仅用半个月就创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主题曲《少林少林》和《牧羊曲》。

然而精益求精的不只是导演。就在创作完成没几天,王立平主动找到张鑫焱,提出要修改《牧羊曲》的歌词。他认为既然电影讲的是千年前的故事,歌词也应该更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

经过一番推敲修改,《牧羊曲》最终成为了传唱至今的经典之作。

就这样在导演的严格要求和全体成员的通力合作下,《少林寺》的拍摄工作一步步推进。虽然过程艰辛但每个人心里都燃烧着一个信念:他们正在创作一部不平凡的作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少林寺》剧组的辛勤付出终于迎来了回报。1981年7月在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后,这部凝聚了众人心血的作品终于杀青了。

1982年春节《少林寺》首先在香港上映。没想到这部来自内地的功夫片一经推出就引起了轰动。它不仅打破了香港功夫片的票房纪录,还创下了2000万港元的海外版权收入,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

紧接着《少林寺》登陆内地银幕。谁也没想到这部电影会掀起如此巨大的观影热潮。ticket上印着的票价只有一毛钱,可它却创造了惊人的1.6亿元票房。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全国观影人数居然突破了5个亿!要知道当时我国的总人口也不过10亿出头。这意味着差不多每两个中国人就有一个看过《少林寺》。

电影里的功夫场面让观众大呼过瘾。于承惠的双手剑、于海的螳螂拳、计春华的鹰爪功,每一招每一式都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而李连杰饰演的主角"觉远"更是成了无数人心中的偶像。

《少林寺》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它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武热潮。各地的武馆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武术书籍也成了书店里的畅销品。

甚至有些热血青年,真的跑去少林寺想要学功夫,结果被警察叔叔给劝回来了。

电影的成功也让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焕发了新生。过去破败萧条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络绎不绝的游客。

少林功夫成了闪亮的文化名片,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

《少林寺》的影响力很快就超出了国界。它先后被翻译成日语、英语、泰语等多国语言,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

这部电影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功夫的魅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中国文化中"武"与"德"并重的深刻内涵。

对于电影的主创们来说,《少林寺》的成功无疑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最好褒奖。李连杰凭借这部电影一炮而红,开启了他辉煌的功夫巨星之路。

而对于张鑫焱导演来说,这部电影不仅实现了他"争一口气"的心愿,更证明了中国电影人完全有能力创作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少林寺》已经问世四十多年了。回首往事张鑫焱感慨万千。当年那句"只为争一口气"的豪言壮语,如今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

这些年来中国电影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胶片到数字从本土市场到全球舞台,技术和规模都有了质的飞跃。

但在很多人心中,《少林寺》依然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它不仅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

如今的张鑫焱已经年过八旬,但每当谈起《少林寺》,他的眼中仍会闪烁着光芒。这部电影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为中国电影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它向世界证明中国电影人完全有能力创作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少林寺》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的票房数字,更在于它所传递的精神。那种不畏艰难、精益求精的态度,那种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影人。

张鑫焱常说《少林寺》的成功是整个团队努力的结果。从演员到幕后工作人员,从当地群众到国家有关部门,每个人都为这部电影倾注了心血。

正是这种集体的力量,才造就了这部经典。

四十多年过去了,《少林寺》中的很多元素已经成为了文化符号。少林功夫不再仅仅是一种武术,而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所展现的不仅是招式的精妙,更是中国人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的处世哲学。

尽管如今的电影特效已经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但《少林寺》中那些真功夫的镜头依然让人热血沸腾。它提醒我们真实的力量和真挚的情感,才是打动人心的关键。

张鑫焱相信《少林寺》的精神将会一直传承下去。它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就没有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事。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