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马玉兰,1953年生,个体户,目前居住西仓东巷。
一我娘家在化觉巷,我是1970年毕业的学生,1971年参加的工作。在同一年,经人介绍认识了孩子他爸。我与他爸认识前他家在大皮院,没过多久,我们结了婚。当时家里的老人身体都不好,都有高血压。结婚时间不长,他妈、他爸就不在了。当时我在东大街的大同园浴池上班,属于国营单位,效益也不好,我就与我老公商量承包单位的门面卖服装。
1987年,单位把我调到海洋商场了,我也是卖服装,干了三四年左右,又承包了旅馆,这样又经营了几年。时间很快,一晃就到2003年了,我整整50岁,国家一到50岁就让退休呢,然后我就从单位办理了退休手续,家也从大皮院搬到西仓来了。
西仓的当子多,人也不能闲着,来了之后,我就利用家门口的便利摆摊卖饭,开始是卖菜盒、面条、麻食,后来卖凉皮、炒凉粉。目前我家有六口人,我、孩子他爸、两个儿子、大儿媳妇、孙女。以前卖凉皮主要是孩子他爸给我帮忙,前不久他爸脑溢血开颅做了手术,只能在家休息。我两个儿子也都没有工作,现在主要是他们给我帮忙,逢当子的时候,实在忙不开我妹也来帮忙。
二我最初嫁到大皮院的时候,他家的情况比较复杂,实在没有办法住下去,后来就凑合着住在化觉巷我娘家。但一个嫁出去的女,老住在娘家也不是办法,再说我娘家兄弟姐妹也八口人呢,所以就暗暗计划着搬出去。
1993-1994年的时候,我当时还在海洋商场上班,单位的领导恰巧想卖他西仓的院子,就让我给他留意着,看谁有想买房的打算。我心想刚好,就花几万元连底子带房一块买了下来。买下来的时候就没有盖房的钱了。
我现在的这栋三层楼房是2001年盖的。等于说,买下这栋院子后,中间的七八年时间一直都是闲置着的,没有钱盖。他院子里留下来的两间房子破烂不堪,不推倒重盖根本就住不成人。2001年的时候,我们觉得手里有点钱了,就决定把这座院子盖起来。然后从化觉巷我娘家就搬了过来。
现在看到的这第四层是这几年才加盖的,当年盖底下这三层的时候一个平方才花二百四十多块钱,这几年盖就涨到一千多了。两个儿子都大了,房子老是觉得不够用。一楼做生意,二楼大儿子与媳妇、孙女他们三口住,我与孩子他爸住三楼,四楼以后等小儿子成家了,给他们小两口住。等于还是没有空闲的房子。
三家门口的生意,对咱来说,好处还是蛮多的。首先没有房钱,假如你现在在外面做生意,租下像我这么大一个门面,外面一年的房租少说也得十几万到二十万对不对?再一个小本生意咱自己干,孩子们也都没有工作,平时刚好给我帮忙,大多数时间就不用雇人,雇人这笔很大的费用咱就省了。刮风下雨咱都不害怕,大不了不摆摊嘛!反正又没有房钱,天气热了凉皮咱多卖一点,天气凉了或刮风下雨,咱就少卖一点,刚好用来休息,这也是很灵活的。
四我刚搬来住的时候,这儿的房子基本上不是很好,租住的家户也很少,没有人嘛,生意都不好做。差不多也就是那么一两年的时间,这条街上的房子陆陆续续才盖起来了。那会儿永丰公寓的坡坡底下,有一堵墙挡着呢,仅能行人通过,车根本就进不来。后来永丰公寓把楼一盖,把西仓东巷北段这条路一修,车慢慢才能进来。
以前除过一家卖肉饼的,这条街上就再也没有其他卖吃食的。肉饼生意也不是每天都卖,也只是卖一个月的八个当子。这些年,逛当子的人多了起来,门面房也慢慢能租出去了,以前根本就没有人租。
相对来说,现在西仓街面上的房子,自用的还是少,基本上都租出去了。但租金都要不上价,像我这一层的铺面,四十多个平方,也就能租个一千多块钱。租不上价的原因很简单,毕竟一个月只有八天的当子么,其他时间西仓的这块基本上就没有人。前几天我这邻居刚把房租出去了,我问他媳妇,说租了一千三。
他那个房子没有我的铺面大,看来要租的话,一千五向下还好租,一上一千五基本上就没有人问了。但房子也都没有闲着,只要这鸟市不取缔,就有人租。另外你像这楼上的住家户,五十多平方带灶房,带独立卫生间也能租个七八百,十五到二十平方的面积能租个两百多块钱,比一般县城的房子都便宜。一般人想着城里住着应该很贵,其实不是这样子。
五咱干这一行,也没有想着挣多少钱,够生活就行。这凉皮生意只能卖夏天,冬天就缓了,卖一夏缓一冬,冬天光卖个炒凉粉,稍微带一点凉皮。凉皮基本没有人吃。总的来说,每天我从半夜里两点就要爬起来蒸皮子,平时人少,一直要忙到下午五点,逢当子的话,忙到下午两点。以前我除了零售之外,主要靠批发呢。
当时一天能卖四袋到五袋面,但批发皮子不挣钱,发一袋面虽挣一百块钱,但累人得很,半夜两点起来先打面,打一大块面疙瘩在那儿,然后开始蒸,蒸的时候一个人做不来,我就叫他爸帮忙。用机器打面这事我儿子他们干不了,娃们瞌睡也多,我也不愿意打扰他们。
蒸凉皮辛苦得很,我四楼有三个炉子,我一大早几个小时要在里面蒸,夏天本来温度就高,炉子跟前温度更高,有时候热得人实在受不了,但你又不能离开。后来我给他爸说,咱不敢再蒸了,快下楼先把空调打开凉快一会儿,人要紧,哪怕这钱咱不挣了,你看这浑身上下都让汗湿透了。
说归说,咱还得卖么,因为生意确实很好,有多少卖多少,早上六点多门口就排起了长队。上面蒸下面卖,刚开始咱在一楼这儿蒸,现蒸现卖,后来人家检查不让在门口弄么,我就搬到楼上了,在四楼搭个棚,在里面蒸。
他爸有病以后,我现在不发了,每天也蒸不了四袋面,光我们自己卖,能卖个二百斤左右。外面一碗凉皮卖六块,咱就卖五块,我卖得便宜,我煮的稀饭才卖一块钱,你像大街上随便哪个地方现在人家都卖一块五到两块。逢当子的时候每天咱也能落个五百到七百元左右,平常也就八十到一百元左右,平均一个月下来几千块钱。
咱的身体还算可以,每天晚上只睡五六个小时,第二天五点钟起来还照样干。刚才有个男人从门口过,停下来对我说,嫂子你真能干,说这话的人在其他地方也卖凉皮呢,早上就蒸半袋面他觉得都受不了,中午还要休息好几次。就凉皮来说,这生意是看天吃饭呢,天气好了就卖得好一些,一下雨干脆就没人吃了。
六一碗凉皮要想做得好吃,首先是醋,醋最重要,其次是麻酱。再一个我的配料里面不放豆芽,因为现在的豆芽里面都加了色素,一个不健康,再另一个吃到嘴里味道不对,不香,我就用黄瓜,但黄瓜不能用擦刀,擦刀容易给掉成泥了,这样黄瓜的营养就跑了,你得用刀一刀一刀切成丝、切的好处是黄瓜的水分几乎不会流失。
我经常给我娃教,调凉皮的时候,麻酱出头一点,醋根据个人的喜好程度,来一勺或大半勺都因人而异,这调出来的味儿就不一样。然后辣子根据顾客的个人偏好吃多吃少再调,少了你就少加,多了咱就多加。当然,从刚开始,面就要打好,再蒸到位、这样做出来的皮子就很劲道。
在西仓,咱也卖了十多年了,咱也不说咱做得有多好,反正逢当子都是老顾客。只要常来吃每个人口轻口重,谁的辣子多谁的醋少,咱心里都知道,顾客来了也不需要多说话,打个招呼就尽管坐下来等皮子。昨天你也看见的那个老头,人穿得破破烂烂的,特别不讲究,每个当子都来吃,每个当子往咱这一站,钱一交,咱就知道人家要啥。
老头是个蝈蝈爱好者,每次来了其他地方也不去,就只看蝈蝈,咱这时间长了都知道。也有顾客一带就是六七碗,有时候往外地带十多碗的也有,往深圳,上海、北京这些地方带的都有。娃总说,人家都涨到六块钱了,咱还卖五块?五块就五块,咱跟人家不比。
你像庙后街盛家,卖凉皮一个月下来光房钱就得好几千,咱又没有房租压力、也不用给社区交这费那费的,这就行了我就觉得住在这里方便得很,不出门把钱就赚了,没事了衣服也能洗,饭也能做,还把家照看了,你说有多好!
七老大在四楼养的鸽子,前几年还去山东弄端回来卖,但赚不下啥钱。这几年我不让他卖了,再说媳妇也有意见么,说整天不务正业。我觉得两个儿子整天闲在家里也不是个办法,人家甘肃平凉的妇女都整天骑个电动三轮车跑生意呢,咱大小伙子还有啥弄不了的?我当时还跟我儿商量着也买个三轮来跑,我娃嫌径不愿意。
老二前一段时间给人家冒饭(做泡馍掌勺)呢,最近天热就没有去以前凉皮摊子南边有一片空地,租给一个卖服装的摊点,一个月给我交两百元钱,我前一段时间把地方要回来了,我本来想着让我儿在这块卖盒饭呢。十块钱一盒,加鸡翅、丸子的话另外再算钱或者让娃在那块卖炒米、炒面、炒饼或者炒孜然肉夹馍。我给我娃都说了我的计划,我说人家外头卖八块,咱卖六块,少卖点儿。
关键我娃懒,什么都不想干,都靠我呢。我咬咬牙,曾经把弟兄俩独立了出去,让他们自己挣钱去。他俩又啥都不弄。不弄我又给买了个酸梅汤机子,现在又把酸梅汤带上了,这简单一点,我给弄好、冰好,光在那边卖就行了,一杯两块钱。现在老二给我这帮忙,我一个月给个两干块钱,钱也不值钱了,有时候没到月底我还得给他。
26岁也已经不小了,得慢慢挣到钱给他成家呢,把家一成完,我这也就干不动了。走一步算一步么,以后这凉皮摊,谁愿意干就交给谁干,或者两个人都想干,那他们就搭伙干。这到时候还不知道有我没有呢!只要这个西仓不拆,这事情就能弄但我感觉今年的生意整体上都不好,不单单西仓这边不好,鼓楼那一片的生意也不行。
这一条街上,卖服装的、卖眼镜的、卖的、卖鸟笼的,看着很红火,但生意都不行,都不好做。咱也不知道是啥原因,是人都没钱了还是咋?咱也弄不清。前几年的时候确实是好,我凉皮一天能蒸五袋面粉,都供不上。
我一个同学他亲戚在北院门做生意,光房租一年就要七十多万,还不算员工的工资,现在包不住了,根本就干不动,给人家房东把房钱都挣不来立秋的时候,山东人就该来了。一般市场要持续两个月,一直到国庆以后人才陆陆续续散去。
这段时间,无论是不是周四、周日的当子,西仓东巷的一街两行每天都挤满了人,卖蛐蛐的、买蛐蛐的、斗蛐蛐的、看热闹的,啥人都有,简直是人山人海。这些人来了就住在许士庙街十六层楼的能源宾馆。
他们每年来了都在这吃皮子呢,时间长了有些人咱也认识,这两个月应该是我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得雇人,再加上娃们给我帮忙才能忙过来。一般当子假如卖一袋半面粉的话,这段时间我就能卖两袋到两袋多,酸梅汤也能卖,这段时间酸梅汤卖得快。
(@去西安 的说明:本文是在参观西仓市集文创公园时,在园区内的场内刊物上看到的,觉得此文很有生活化特色,讲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特分享给大家,本号仅做分享,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