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锐意改革的王安石,毛主席对他的评价,为何会是这12个字

贪吃的骆驼 2023-04-18 18:34:09

公元960年,行伍出生的赵匡胤,凭借一场兵变摘了后周的桃子,建立起了自家的大宋。

宋朝初建之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一个在外,一个在内。

在外的问题,就是历史上知名度堪比国都的“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不光是十数座城池,更是一片隔离南北的缓冲区。

这片缓冲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果是中原王朝占据了这片区域,那么中原王朝不光可以固守以险,还可以以这片区域为桥头堡,弦控北方的游牧部落。

但是如果这片区域落到了北方游牧部落的手里,那么失去了这个防守门户的中原,就成了案板上的鱼肉,弯刀铁骑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赵匡胤建国以后,因为还要抚平已经占据的地盘,并处理周边的一些软柿子,所以迟迟没能把这个要地给拿回来。

等到他稍微有所空闲时,一场意外又让他一命呜呼,继任赵匡胤龙椅的,就是很可能让赵匡胤西去的赵光义。

以大宋当时的纸面实力,赵光义在位期间,本来是有机会拿回“燕云十六州”的,但是因为一些内在原因,这件事最终还是没能成行。

这个内在原因,就是大宋建国时面解决前症留下来的后病。

赵匡胤是行伍出身,他十分了解唐朝依赖武将所造成的危害,因此到了他建国以后,就开始想办法削弱武将的权柄,然后同步让文官团体来压制武将集团。

这么做的好处,是解决了武将尾大不掉的危害,但是也遗留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在文官和皇帝的压制之下,大宋的实战武力值直线下降,再加上赵光义的瞎折腾,结果大宋建国初年积攒的实力被消耗了个七七八八。

“燕云十六州”迟迟收不回来,大宋就无法用少量兵力完成国家层面的防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囤积重兵保卫首都等重点城市,而为了在体系内制衡各级官员,大宋又只好增加体制内的人员来相互制约。

结果这一套折腾下来,大宋就开始得了“冗兵”和“冗员”,“冗兵”和“冗员”还导致了国家支出的增加,也就是大宋“三冗”中的“冗费”。

这“三冗”就像是慢性病一直折磨着大宋,因此大宋当年虽然富甲世界,还完成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个,但是依然没能没能得善果。

在大宋被灭之前,也曾有人想改变大宋的现状,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宋神宗赵顼,以及他在朝堂中的“职业经理人”王安石。

赵顼之所以会支持王安石搞改革,是因为早在宋仁宗在位期间,王安石就已经流露出了改革的想法,当时大宋皇室也有这个心,但是碍于多种原因,没敢当时就动手。

宋神宗继位时,年方二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因此他就想把想法变成现实,于是他就开始启用王安石来操盘这件事,当然除了宋神宗的个人因素之外,大宋内部的经济入不敷出,社会动荡,也是当时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

王安石在操盘改革的时候,改革的内容很多,其中最出名的一条就是大名鼎鼎的“青苗法”,这项改革也算是王安石改革的代表作,我们从中就能管窥王安石的改革。

所谓“青苗法”,就是国家为老百姓提供农种物资,等到老百姓收获了粮食之后,再按照约定归还国家相应的物资。

那么王安石为什么要推广“青苗法”法呢?

原来王安石通过调研发现,现在的老百姓已经很贫穷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入不敷出的时候,甚至连种子粮等再生产物资都会消耗掉,没了这些物资,他们来年就很难有收获,他们没了收获,不光容易造成社会安全问题,还会影响国家的税收。

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那么大宋必将国将不国,为了给这个恶性循环注入活力,王安石就想通过“国家低息贷款”,来激活底层的再生产。

按照王安石的计划,底层百姓拿到“国家低息贷款”以后,就可以投入到后续的再生产中,然后百姓就会慢慢增加收入,国家的赋税问题也会慢慢解决。

但是这只是王安石的美好想法,当这项制度实行以后,体制内负责处理这些事的基层工作人员,勾结当地的一些好强,一方面强行给基层摊牌“贷款”,一方面又加大“贷款利息”,甚至还想歪招破坏百姓的“还款能力”。

于是王安石的“青苗法”在没实行多久以后,就在一片骂声中出了问题,然后改革失败的王安石也被宋神宗给“丢卒保帅”。

在一般人的理解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可能会被归结为顶层设计的不够严谨,执行过程缺乏配套监管,以及基层执行者的素质等。

但是如果我们细想一下,基层老百姓为何会缺乏再生产的资源,他们一开始明明有足够的生产资源,否则宋朝就没法顺利建立,那么等到后来,他们的再生产为何会需要“贷款”呢?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回答,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其实就是大宋这样的封建国家本身。

一个封建国家建立以后,自然就会通过各种手段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顶层的人付出一份力,就要获得成百上千倍的回报,而基层的人,付出了十分力,最后的回报可能不过十之一二,而且这个比例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向两个极端继续发展,直至国家崩溃灭亡。

这种过程在社会体制不改变的情况下,会不断在王朝更替的过程中持续循环,而这个周期可能就是三百年,在不改变这个体制的情况下,这种循环基本不可能停下来。

王安石当年虽然锐意改革,但是他所改的内容,其实都是这种循环的皮毛,根本不会影响这种循环的进程,因此毛主席在评价王安石这个锐意改革的官员时,给出的评价是:“脱离社会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