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爽感的短剧,何以刷爆国庆档?

影视独舌 2024-10-05 15:11:42

知乎上有一个创造了4.5亿浏览的问题:有没有什么巨爽无比的爽文?

在底下各种快穿、转生、复仇题材的回答中,一位作者不走寻常路,信手写下一行设定:我把超市开在了当年我大爷爷的必经之路上。

这个故事后来被微短剧头部制作公司——十月初五影视看中,改编为微短剧《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并于国庆期间在全网免费上线。一经上线便引爆社交媒体,成为国庆档的一匹黑马。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10月1日在抖音播出,截至发稿,该剧全网播放量已破亿,话题量破5亿。

只不过,一向以最会呈现爽感而著称的十月初五,这次却主动选择了“去爽感”。这种转变,源自于团队创作主旋律题材时确立的两大理念:

一是尊重历史,尊重先烈,下笔慎重,不能有半丝马虎。

二是相信主旋律题材本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通过两个时空社会环境的直观对比,可以让新时代年轻观众身临其境,激发出他们的爱国情怀。

从结果来看,《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成功了,不仅破了主旋律短剧的热度纪录,放在整个短剧领域,这样的话题量播放量数据也是遥遥领先,甚至比一些头部长剧的表现还要优异。

更难得的是,用户口碑也相当不错。有人在评论区激动地写下:“告诉俺娘,我不是只会看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孬种”“这就是国庆假期应该看的剧”。

这部作品的出现证明了,不靠爽感,微短剧也能有大作为;不靠时长,主旋律也能很有市场。微短剧既能承载正能量和主旋律叙事,也能兼顾情怀与市场。

而抓住革命先辈与当代年轻人双向奔赴的核心理念,便是《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征服观众的创作密码:苏梅梅尽力为条件艰苦的红军战士们提供物资,革命先辈们则为了下一代舍生忘死。

看完甚至有些恍惚,这跟我印象中的微短剧大相径庭,没有逆袭,没有豪门,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感动,虽然不爽,但太好哭。

用微短剧讲好主旋律故事,是过去行业一直在探索的方向,但想做和做好是两个概念。主旋律剧和电影都曾占领过品质高地,既叫好又叫座,而微短剧因其品类、形式特性,想做到这一点很难,整个行业都在等待一部品质与市场表现俱佳的代表作出现。

从这个角度而言,被誉为“爆款制造机”的十月初五影视一直是业内的关注焦点,而它也确实不负众望,用一部《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给精品化、市场化的主旋律微短剧,打造了一个创新性十足的理想范本。

创新内容,草根视角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篇幅不长,只有五集,一集一个故事。

剧集以微短剧一贯的快节奏,开门见山,简单交代“万界超市”设定后,苏梅梅就迎来了第一批“客人”——三个炊事兵。

苏梅梅给他们准备了各种物资,小炊事兵根娃捧着热腾腾的泡面,热泪盈眶。但面对苏梅梅的挽留,三人还是选择了继续赶路,只为延续革命的火种。

这种不畏牺牲的精神,贯穿在每一集的人物身上。

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而独自吸引火力的首长之子,为了守护发电机而负重前行的战士阿宝,为了保护孕妇和新生儿血战到底的班长,每一个都令人动容。

最后,苏梅梅将大爷爷带回到当下时空,拉着苏忠国徜徉在北京街头,逛街、撸串,尽情体验了一把新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

然而,在补上了跨越半个世纪的全家福后,苏忠国还是选择了回到战场,他说,“我们这代人把仗打完了,你们就不用打了。”

故事不长,也不复杂,但每集都是泪点,而且很有新意。它发挥了微短剧的传播优势,将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系统及穿越元素,恰如其分地融入其中,不仅没有影响爱国情怀的表达,还增加了戏剧张力和感染力。

比如,从三个炊事兵走进超市开始,它就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红军战士能留在物资丰盈的超市,如果他们有机会来到现代,会选择留下还是回去?

故事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回去。三个炊事兵万般不舍,还是决定要和部队在一起;大爷爷更是说了一句提纲挈领的话:“如果人人都不敢牺牲,哪有未来的美好生活。”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提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如果当今人们有机会支援红军,会作何选择?

在穿越系统的帮助下,苏梅梅通过超市将物资送给来到超市的红军战士;作为交换,红军战士拿出了自己的随身物品;而生活在现时空的普通人,则在“长征商城”购买红军战士的物品,以此保证超市的资金流转,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剧集完成了两个时空之中国、两个时代之人民的交流与互动。

以苏忠国为代表的红军战士,得以亲眼看见新中国的繁荣,更加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

红军的奋斗是为了未来的美好生活。幸而今天的我们,也没有辜负红军们的期待,守住了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双向奔赴。

而在这个革命先辈与“新一代”双向奔赴的故事中,展现的是普通人的牺牲精神与爱国情怀。

这种创作上注重“与我有关”的意识,无疑能让普通观众更容易代入。

经费有限,诚意无限

相比长剧集,微短剧的体量和成本都相对有限。

但这部剧的取景、特效堪称诚意满满,呈现出了长剧级别的制作质感。

虽然论大场面很难跟大制作的电影、长剧抗衡,但论细节的精细和用心,却丝毫不落下风。

比如红军战士们的妆造,细节考究,剧中战士们满是冻疮、黝黑的脸庞十分写实,伤痕特效妆也十分逼真。这种真实质感甚至覆盖到牙齿,不同于很多战争剧中主角的一口白牙,这部剧的战士的形象高度贴合时代背景。

造型总监温辛分享说,为了做出逼真的妆造效果,他们往往要反复打磨,比如剧中战士阿宝肩膀的勒痕,前后进行了七八次的改进,改到最后,伤痕逼真到造型师自己看一次,哭一次。

此外,剧中有不少翻山越岭、摸黑过河、近身肉搏、轰炸爆破的场面,这对于一部微短剧来说,拍摄难度可想而知,而《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坚定一个创作准则:聪明人下笨功夫。

导演王亚在拍摄中经常念叨一句话:“咱们拍摄的是长征,跟红军战士比起来,咱们遇到的这点难算什么?”

扮演战士阿宝的演员,被塌陷的木桥扎穿了手掌,但还是坚持带伤完成了拍摄;为了保证历史细节的准确性,剧组请来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馆长郭得河少将,全程指导剧本和拍摄。

讲一个小细节,大爷爷苏忠国在原来的剧本中,名为苏爱国,但经专家建议最终改为了苏忠国,因为建国之后才出现了大量“爱国”之类的名字,忠国更符合时代背景。

制作细节精细到这种程度,原本不是微短剧的特长,但为了尊重历史,尊重革命前辈,能下的功夫都下到了。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是一次微短剧精品化的操练。

红色题材,打破圈层

超强的拍摄难度、超长的创作周期以及超高的制作成本,如果纯从商业角度看,这样的红色题材微短剧“性价比”实在不高。

对此,这部微短剧的总出品人表示,推动行业发展,提升短剧格局,探索短剧新类型是十月初五影视重点发力的方向。它是一场制作方所求与微短剧行业所需的双向奔赴。

像十月初五影视这样的微短剧头部公司,既需要为观众做出高品质的作品,也有着引领行业的使命感;而微短剧行业也需要包括主旋律在内的多样化题材探索。

这种探索,对于微短剧来说,有它自身的特点。

微短剧毕竟要符合圈层受众的观剧需求,保持高密度、快节奏和足够的网感,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追求突破圈层的审美趣味和思想表达。

从IP选择上,这部剧选择了时下流行的系统穿越文,这样能拉近红色题材与微短剧受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距离。

而创作团队为了打破年龄层、圈层观剧壁垒,在改编时保留原文设定的同时,弱化了系统的存在感,以此降低理解门槛。

除此之外,为了打破观看人群限制,引起更多观众共鸣,在故事及人物的选择上,这部作品兼顾了少年、女性、老人等不同人群,既有根娃这样的小红军战士,也有待产孕妇。

而苏梅梅耄耋之年的爷爷,与青年苏忠国充满反差萌的兄弟情,更是令人动容。

这样的处理,让遥远的战争年代具象化为了一段段容易共情的兄弟、父子之情,使“主旋律”更加亲民。

同时,为了加快剧情节奏,剧集省略了很多铺垫,比如忽略了红军战士每次见到“万界超市”的惊讶之情,也省去了很多前因后果的交代。

好在这部剧集的情感足够充沛,这种限于篇幅类型的逻辑bug,不仅无伤大雅,反而更有利于传播。

当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争相购买“长征超市”里的破损棉衣、草鞋时,观众感动于这种跨越时空的支援,也不会对细节多加深究。

毕竟穿越也好,系统也罢,都只是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部剧真正主打的是温暖朴素的爱国情感。

因此,当我们谈论《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的创作密码时,最不能忽视的一点,其实是主创团队一以贯之的态度。

因为时刻保持尊重历史、尊重革命先辈的理念,才会主动“去爽文化”;

因为要真正做到让当代年轻人与革命先辈的同频共振,所以引入穿越、系统的概念;

因为作为“爆款制造机”要给全行业作表率,所以在各个环节精益求精。

十月初五影视用一次大胆的类型尝试,探索微短剧的内容边界。同时,它也在努力证明,微短剧只是一种呈现形式,长短不等同于优劣,只要用心制作,微短剧也可以承载不亚于长剧的内容使命。

【文/云看天】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