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庞统不死,能否有机会改变蜀汉国运?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7-19 09:18:36

庞统是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

年轻时,他与诸葛亮打造了团体IP“卧龙凤雏”,而后跟随周瑜得到周瑜重用,周瑜死后,他被刘备招致麾下,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 

庞统才能杰出,自视甚高,称自己有辅佐君王的才能。正是靠着庞统提出的妙计,刘备得以确定了入川方略。 

但入蜀之战时,庞统率众攻雒城,被飞箭射中而死。这令刘备惋惜不已。

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有人惋惜庞统英年早逝,认为若庞统不死,则定当会有一番大的作为。

蜀将如关、张、庞统,吴将如周瑜、鲁肃,志长命短,天下重惜之。

庞统活着,就真的能施展平生之志,在蜀汉中后期发挥重大作用,进而改变国运吗?其实也未必。

因为从跟随周瑜开始,庞统恃才傲物,背负了太多的道德污点,即便在雒城他能侥幸不死,但注定行之不远。

庞统

庞统的才能不容置疑,他得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的高度认可。

听说司马徽擅长识别人才,急于出名的庞统便在20岁时前去拜见。

有人说庞统长相丑陋,绝非空穴来风。庞统年轻时的确为人朴实,看上去也是不太聪明的样子。

少时朴钝,未有识者。

司马徽也没太把这位其貌不扬的少年太当回事,只是坐于桑树上采桑,把庞统喊到树下,边干边聊。但这次聊天非常令人上头,两人一直从白天说到黑夜,司马徽对庞统大为惊异,说是南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

有了司马徽的权威认证,庞统渐渐为人所知。

公元209年,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南下的几十万大军,而后周瑜又击退驻守在南郡的曹仁,成功夺取军事重镇江陵,周瑜领南郡太守,期间,周瑜任命庞统为功曹,并任以大事。

想必为了博一个好前途,庞统极其卖命,而周瑜也对其委以重任。至于重用到何种程度呢?

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

“垂拱”,意思是垂衣拱手。也就是说有庞统在,周瑜基本上就成了甩手掌柜。

赤壁之战后,周瑜对刘备是极力打压,双方围绕借荆州和进军益州进行了激烈的角逐。

而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庞统让周瑜“垂拱”,便可得知当时不少对付刘备的计谋就是庞统给提的。

后来周瑜死后,刘备也多了个心眼,打探庞统的参与程度。

有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密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庞统回答:“确有此事。”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

周瑜写密信给孙权,如此绝密之事,只有参与者才能得知。庞统这一番话,摆明了自己曾经参与设计扣押刘备。

刘备这么一探,算是全明白了:庞统这人,能力水平极高,但是道德水准极低。

向周瑜提出了不少“妙计”

周瑜功高盖主受到孙权排挤打压,死后庞统作为周瑜的心腹就被边缘化了。

万般无奈之下,庞统只得跳槽到刘备那里。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庞统的跳槽竟然得到了鲁肃的推荐。鲁肃的荐书是这么写的:

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这当中有两个疑问:既然鲁肃认为庞统是人才,为何自己不留着,反而主动将其推给蜀国呢?另外既然才可大用,那为何写明了庞统只能当治中、别驾这类的佐官,而不是成为一方大员?

因为鲁肃看得很清楚,庞统在东吴受到打压铁定呆不久。显然庞统这人也没啥原则可言,那么投靠曹操就成为大概率的事件。与其让庞统帮助曹操对付东吴,不如干脆卖个人情,让庞统到蜀国为孙刘联盟尽一份力。

但庞统这个人品行方面靠不住,如果让其镇守一方,搞不好就有尾大不掉的风险。所以鲁肃直接明说:你把他看紧点,别让他捅娄子就行了。

......

刘备不仅借到荆州,还顺便得了庞统

庞统会吸取教训,到蜀国后就谨言慎行吗?当然是不可能的。

庞统极力劝说刘备进军益州,并提出和隆中对截然相反的战略:

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这等于就是公开和诸葛亮隆中对提出“跨有荆益”的战略叫板。

诸葛亮将荆州视为益州之外的一个重要根据地,是一旦天下有变能够策应益州一起发起北伐的战略支点。

可庞统竟然认为荆州没有什么战略价值,可有可无。这样不仅得罪了诸葛亮,更是得罪了蜀汉的荆州派。

要知道荆州派的田产家业都在荆州,若放弃荆州等于断了荆州派的根基。这种建议怎能不招致荆州派的痛恨?

进军益州,让刘备担负着极大的道德压力。

刘备认为:“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才有今天的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

庞统便干起脏活,帮刘备卸下道德枷锁。他提出了三点思路:

如果现在犹豫不取蜀地,未来我们肯定会吃亏,“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面对巨大的利益,可以适当放弃一些道德原则,“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

即便我们抢了刘璋的地盘,未来还可以补偿他呀,“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

庞统这些说法,就等于公开为刘备做了辩解,这样果然让刘备的舆论压力减轻了不少。

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当然庞统试图再次拉低刘备的道德底线:当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时,庞统劝刘备于宴席中挟持刘璋。

如果前面决定入蜀是权衡利弊、着眼发展的无奈之举,那么直接挟持刘璋就显得有点一把扯掉遮羞布的味道。

刘备感觉内心实在难以接受,便以自己初来蜀中恩信未立为由而拒绝了庞统的建议。

刘备入蜀形势图

当然庞统虽然有点无底线,但还是颇有些才能的。为帮助刘备顺利入蜀,他提出了上中下三个策略:

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此为上计也;杨怀、高沛是蜀中名将,手下有精锐部队,而且据守关头,我们可以装作要回荆州,引他们轻骑来见,可就此将其擒杀,而后进兵成都,此为中计;退还白帝,连引荆州,慢慢进图益州,此为下计。如果犹豫不前,将会有大难,不能在此地久留。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

打到了涪城,可谓胜利在望。于是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  

但此时庞统功利的一面又暴露出来了。

刘备心情很好,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天这场宴会应该快乐吧?”

但庞统的回话让他突然变得愤怒。

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之前刘备说入蜀不仁义,庞统一再劝说。现在事情快要成了,庞统却说刘备不是仁义之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庞统其实思路很清晰,他说了两层意思:首先,是你和我密谋入蜀的,是我帮你卸下道德枷锁,你这个不仁的把柄还捏在我手上哩;

其次,我庞统是天下名士,你刘备仁与不仁,全在我一张嘴上。所以现在你是不是要给点什么封赏,来让我为你堵住天下悠悠之口了?

这就让刘备的怒火腾地一下就上来了:我的地盘我做主,入蜀不入蜀我说了算,解释权怎么可能交到你庞统手上?

刘备立马重重地反驳庞统: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义之师吗?你话说得不好,快点出去。

于是庞统起身退出。但是刘备马上后悔,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只顾自己吃喝。刘备问道:“刚才我们的讨论是谁的过失?”庞统说:“你我两人共同的过失。”  

若庞统低个头,回答刘备说没人有过失,这事就算是过去了。可庞统依旧不依不饶,想捏着这个把柄不放,说有过失,并且还是他和刘备共同的过失。

也就是说,庞统死攥着这个道德污点不放,不仅想以此拿捏刘备,还将自己摆在了和刘备平起平坐的位置上。

见此,刘备大笑。

但笑容中隐隐显露出杀机。

落凤坡

建议放弃荆州,得罪了诸葛亮和荆州派;建议强势入蜀,得罪了益州派和东州派;拿捏道德污点,连刘备也得罪了。

或许,死在雒城,是庞统最合适的归宿。至少这还保住了他的一世英名。

那么我们能从庞统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呢?

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我们能像庞统那样不择手段吗?

固然不应该被道德绑架,偶尔也应懂得权变。但一味追求利益,不断拉低自己的道德底线,到最后可能就会像庞统这样,得不偿失。

“诸葛一生唯谨慎”,或许无论有才没才,我们都应该懂得爱惜羽毛,只有这样才能行稳致远,永处不败之地。

0 阅读:103
评论列表
  • 2024-08-17 14:06

    庞统算是比较正直的人,看不惯刘黄鼠那副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嘴脸,所以即便躲过了刘黄鼠的谋杀,也会离开刘黄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