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是高考成绩出来的日子,对许多学生来说,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努力后,现在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的成绩如何。那在古时候,当时的读书人又是怎么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的呢?
在古代“高考”也就是科举考试的成绩公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通知过程,而是包含了许多独特的仪式和文化传统。
在唐代,殿试结束后会有一个盛大的仪式叫唱名。皇帝在金殿上端坐,依次宣读进士的名次。被唱名的考生要依次上前行礼,接受皇帝的册封。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放榜日》诗中描写了这种场景:“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看来,不管哪个年代,这种大喜事,那不摆上几十桌,都对不起多年的寒窗苦读!
到了宋代,每次科举考试结束后,都会进行发榜。政府会在贡院外的显眼位置张贴榜单。榜单上列出所有中试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
考生和家属们会在榜单张贴的当天早早聚集在贡院外,等待揭晓结果。发榜通常伴随着大量的围观群众,场面热闹非凡。
明代则对发榜有了更细致的规定,红榜和黑榜的做法非常普遍。红榜上列出所有中试考生的姓名,显示他们的光荣。
而黑榜则列出落第考生的姓名,以示惩戒。红榜通常张贴在显眼的位置,而黑榜则贴在相对隐蔽的地方。
此外,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殿试结束后,由皇帝亲自确定进士的名次,尤其是前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
状元是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名列第一。在公布名次时,考生们会在金殿前聆听皇帝的宣读。这一时刻是每个考生梦寐以求的荣耀。
在清代还有专门的报喜仪式,考生一旦中举或中进士,便会有专门的报喜人员,通常是由当地官府派出的报喜人,骑马或乘轿前往考生家中报喜。
穿得花里胡哨的报喜人,手持红纸喜报,一路敲锣打鼓,主打一个“热度高”,不把你家街坊邻里不吵醒不罢休,最后再告诉你“你考上啦!”。
这种惊喜快递和送货服务,收货人估计要从床上蹦起来了,不光你知道自己的成绩,十里八乡的全都知道了。
从古至今,“高考”在读书路上由终点变为终点,但不论古今,每一个为了自己梦想的读书人,都应该在人生舞台上留下辉煌的足迹。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追逐梦想的勇气和坚持始终是最令人敬佩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