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毛阿敏唱了一首童谣,将中国绝密军事基地暴露给了全世界

庆丰娱乐 2024-10-19 04:40:45

文|南风

编辑|影娱先锋

“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

熟悉的童谣勾起儿时的回忆。

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纪,和小伙伴一起跳皮筋。

可是有谁想过,这些毫无规律的数字,到底有什么意义吗?真的就只是一串凑字数的数字而已?

真相往往出乎人的意料。

这首歌的背后,是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为国“铸剑”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可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刚刚建成的新中国,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利剑”。

当时的国际社会局势动荡,大国的核威慑让中国意识到:“铸剑”是一项十分必要而且紧急的任务。

1958年,抗美援朝中上甘岭战役的名将张蕴玉,受到中央委派,前往甘肃敦煌领导建设我国的第一个核试验基地。

可是到了地方进行考察过后,张蕴玉对苏联专家的选址产生了疑问。

一方面,如果在这里进行核试验,强大的震动势必会影响附近的珍贵历史遗迹,甚至还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损毁。

另一方面,这里是下游众多省市的水源,今后若进行地下核爆试验,地下水的污染会造成下游居民用水安全问题,进而影响人民的生命健康。

怎么看苏联专家选的这个地方都有点不合适,真是不在自己家一点也不心疼。

而且当时的苏联专家建议,我们只搞两万吨级的核试验基地,可他们自己却拥有着一千万级的基地。

这个目的也实在有点过于明显了。

如果真的按照他们的计划进行,中国即便拥有自己的原子弹,也没法立刻应对大国的核威慑。

我泱泱华夏还找不出一个场地来搞核试验?

张蕴玉向中央汇报,否定了最初的地点,带领着团队重新选址。

终于,张蕴玉找到了一个“风水宝地”。

这个地方有水源可供基地的工作人员使用,但附近却没有居民。

这里四周都是贫瘠之地,也没有可供开采的有价值的矿脉。

这不正是大家辛苦寻找的地方吗?

这个地方,就在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罗布泊腹地。

当时的罗布泊并不像现在,那里可是名副其实的“死亡之海”。

茫茫的戈壁滩一眼望不到边,低头是一片沙子,抬头也是一片沙子。

到处都是死寂,连动物的遗骸都找不到。

可唯独一种小花能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张蕴玉被这种花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

它好像代表了我们中国科学家勇敢在逆境中前行的精神,也预示着我们的核试验研究工作终将取得成功。

于是张蕴玉便用这种花的名字为基地命名——马兰。

为国“铸剑”这一神圣的使命,促使着全国的科学家向这风沙漫天的戈壁滩涌来。

甚至远在国外的有识之士,也纷纷回国为原子弹的建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可能有些人会看不明白,明明国外的生活如此优渥,国外给的报酬也是如此丰厚,为什么会有人“想不通”,会放弃荣华富贵,回到穷乡僻壤,就为了每天吃馒头咸菜?

而且还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群人都这么做了?

那时科学家们的爱国心是热烈的,是纯粹的。

金玉满堂终究只是身外之物,祖国强大才是人之根本。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钱三强,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中国放射化学的奠基人杨承宗。

钱三强

还有彭桓武、程开甲、陈能宽、王淦昌、朱亚光……

有太多太多的人为中国的原子弹事业呕心沥血,他们隐姓埋名,不分昼夜,就是为了让“利剑”握在祖国自己的手中。

邓稼先

餐风饮沙,无名无家

可原子弹的研究哪有那么容易?

虽说有苏联专家的协助,但是依旧是困难重重。

研究所怎么建?铀矿石怎么开采?怎么提炼浓缩铀?轰爆试验怎么做?等等这些问题全都是中国此前未曾面对过的,经验更是无从谈起。

程开甲

可是中国的科学家什么时候被困难吓到过?

他们一步一步摸索着向前推进,一点一点积累着宝贵经验。

当时的物资极度的匮乏,研究条件也是极端的艰苦。

他们吃的是馒头就咸菜,喝的是泡有蚊子的水,睡的是临时搭建的帐篷……

但即便如此,也从来没有人想过要放弃。

杨承宗

1959年,苏联突然下令让所有的专家回国,不再给予支持。

技术资料也是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销毁。

原子弹的研究瞬间进入了停滞状态。

国外媒体也是抓住时机进行嘲讽:“中国就算用二十年也造不出原子弹!”

更艰难的是,中国那时正处于三年的自然灾害中。

国内大量的粮食欠收,饥荒也是席卷多地。

身处中原的百姓都没饭吃,远在西北边陲的基地,物资的供给也成了大问题。

流鼻血、口疮、贫血、脱发、夜盲等等营养不良造成的问题,时刻在折磨着基地里的人们。

可是中国人向来都是越挫越勇的。

为了“争气弹”,马兰的科学家们什么苦没吃过?以前能吃苦,以后也能。

陈能宽

他们甘愿付出自己的青春,甚至是付出自己的生命,只要能造出原子弹,他们都在所不惜。

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不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子子孙孙的未来。

只要能为国家搞出蘑菇弹,就值!

王淦昌

可为中国核事业如此付出的科学家们,却得不到一点的称赞。

因为关乎到整个国家,研发的全过程都处于高度的保密状态。

科学家们丢掉了自己的姓名,“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成为了父母眼中的“不孝子”,被妻儿骂着“不顾家”,甚至还会被外人说三道四。

他们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他们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尊重,他们应该站在高台上被万人敬仰!

朱亚光

可是他们不在乎,他们也不会去理会。

他们在乎的不是个人的名利,他们在乎的是国家的利益。

他们要顾的不是自己的小家,而是中国这个“大家”。

只有“大家”屹立不倒,千千万万的小家才能平平安安。

彭桓武

他们的付出,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奉献,都深深地烙印在了共和国的历史之中。

他们的成就,他们的辉煌,不属于哪一个人,而属于每一个在这条战线上埋头苦干的无名英雄。

为了将保密工作做得更好,基地内的人都用“暗语”交流。

每个人,每个重要物品也都有各自的代号。

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由于其圆鼓鼓的外观,就被基地内的人们亲切地称呼为“邱小姐”。

童谣中的“小皮球”就指的是这个胖墩墩的“邱小姐”。

“架脚踢”实际上也是暗语,说的是基地试验场中用来架设“小皮球”的高塔,“邱小姐”就是在这座高塔上引爆的。

即便在内部的交流中,也选择用如此拐弯抹角的表述,就是为了防止信息的泄露。

就是在今天,都有人能凭借互联网上一张普普通通的照片,判断出照片拍摄的时间和地点,更别说被各方势力所觊觎的当时了。

在全方位的保密系统下,基地中与外界唯一的联系手段,就只剩下了28号信箱的256号和257号分箱,也就是歌词中看似乱码的一串数字。

小心驶得万年船。

马兰花开

1964年10月16日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

就在这一天,罗布泊的上空开出了一朵灿烂的花。

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

这一成就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展示,更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马兰基地里科学家们的心情是复杂的。

他们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而自豪,他们的内心充满的是兴奋、是激动、是难以言表的喜悦。

他们泪流满面,相互拥抱,他们用大声的喊叫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可是他们又不得不将这份狂喜埋藏在心里。

这是国家的最高机密,是关乎整个中国的问题,绝不能让机密的信息流传到敌对势力耳中。

即便面对着最亲近的人,他们也只能三缄其口,不能笑,更不能哭,只能当作无事发生。

可这份喜悦总还是要传递给全国的。

于是就有人想到了用童谣的方式,将此次事件记录下来。

歌词中全都是暗语,外人自然是不会知晓其中的含义,而迅速传播的童谣也有助于将消息散播到全国各个角落。

歌词中的“马兰开花”,这朵花就说的是我们的第一朵蘑菇云。

而“二十一”则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二十一研究所。

简简单单七个字,就已经隐藏了大量的信息。

原来我们从小传唱的儿歌,居然有这么大的信息量。

我们在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居然就已经为机密信息的传播做过贡献了。

随着保密等级逐渐下降,1992年毛阿敏在歌曲《马兰谣》中隐晦地唱出这段隐秘。

而一直到1996年,“马兰”这个地名才在中国地图上第一次出现。

结语

今天,当我们站在这片曾经风沙漫天、荒凉孤寂的土地上,看到的是一片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

这里见证了中国核科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

马兰,不仅是中国核试验的摇篮,更是中国国防科技力量的象征。

今年正是我国首颗原子弹试爆成功60周年。

让我们向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致敬!

他们的名字可能不为人知,但他们的功绩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部分参考资料:

央视网|珍贵影像!44秒回顾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共产党员网|百年瞬间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新华网|战史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哔哩哔哩|横空出世!揭秘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内幕

哔哩哔哩|马兰花开二十一中居然蕴藏了新中国密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