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的故事,凸显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千古流传。但还原历史,“完璧归赵”却是赵国一次外交上的失败。
1、完璧归赵。公元前283年,秦昭王听说赵惠文王获得了楚国和氏璧,价值连城,就给赵惠文王写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玉璧。赵国担心秦国得到了和氏璧而不献出城邑,又怕不给和氏璧,秦国动武。赵惠文王便想派一个使者出使秦国,一时苦于没有合适人选。宦者令缪贤推荐他的门客蔺相如担此重任。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仔细把玩之后,便把和氏璧传给嫔妃和侍从观看,左右皆高呼万岁。细心的蔺相如观察出秦昭王并没有用城邑交换和氏璧的意思,便上前诓说宝玉有个瑕疵,要指给秦昭王看,秦昭王一听,立即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他拿到和氏璧后,径直后退几步,身体靠在庭柱怒发冲冠对秦昭王说:赵王和大臣们担心秦国自恃强大,贪得无厌,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商议不与秦交换。而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讲诚信、不欺骗,何况秦这样的大国呢!而且为了一块璧惹得强秦不高兴也不应该。经过我劝说赵王才答应交换。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派我捧着宝玉,恭呈国书。不料大王礼节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就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2、蔺相如虽完璧归赵,但却有违信约。王世贞在《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指出,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况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
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第二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
王世贞所言极是,蔺相如认为秦王是装模作样,但秦王确实在按约定和蔺相如要求走完了程序,反倒是蔺相如终未献宝于秦王,因此,违反信约的是蔺相如。王世贞说:“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的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而赵国也未违信约。
3、完璧归赵的后果很严重。和氏璧事件之前,秦国就对赵国心怀怨恨。齐国曾是强国,为遏制秦、楚,称霸天下,与魏、韩合纵,魏、韩为避免秦之东扩,也愿意与齐合纵,遂三方一拍即合。
赵、宋对齐、魏、韩合纵败楚,心有余悸,赵为压制齐国,吞并中山,宋为自保,便与秦连横,对抗齐、魏、韩。
齐为灭宋,防秦赵宋抄后路,便与魏韩合兵进攻秦国,把秦国压制在一关一河之内。按说赵、宋应践履连横之约,出兵击齐魏韩,但赵、宋阴持两端,见死不救。
更让秦昭王和秦政要大为恼怒的是,经过三年的拉锯战,三国攻入函谷后,赵宋出兵与三国共攻秦河东至盐氏,迫使秦退还武遂、封陵与韩魏,三国乃退兵。
秦昭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83年),“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去”。睡虎地秦简称之为“攻林”,弥补了《史记》之缺。秦攻取今郑州原阳县东南二十里的安城,由此向今开封市西北的大梁进攻,但攻至魏驻有重兵的林地受到强烈阻击,加之燕、赵两国军队援救魏国,所以秦军攻林不克而还。
秦昭王自然十分恼火,伐赵之心萌焉,但秦国的主攻方向是韩国和魏国,秦国需要暂时隐忍,稳住赵国,不与赵国过早开战。只是秦昭襄王得知楚欲联合齐、韩攻打秦国,遂改变秦楚关系,才开始于公元前280年起攻打楚国,而后转向韩、魏。
但是,经过这场外交风波,秦赵两国关系再度出现裂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以为报复。
秦昭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82年),秦国出兵进攻赵国,夺取了两座城。《秦本纪》:“(昭王)二十五年,拔赵二城。”《六国表》:“(赵惠文王)十七年,秦拔我两城。”其中一城为兹氏,赵邑,秦拔之置兹氏县。故城,今山西省汾阳市。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1年),秦国继续进攻赵国,夺取了蔺、离石、祁。蔺,今山西省离石县西。离石,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祁,今山西省祁县。公孙龙与赵王讨论偃兵问题时说:“今蔺、离石入秦,而王缟素布总。”秦取蔺、离石、祁,赵惠文王极为懊丧。
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派白起率军进攻赵国,斩杀赵军二万人,夺取了代地光狼城。光狼城,《清统志》:“今山西高平县三十里强营村。”光狼城不在代地,概白起经代地而取光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