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诸葛亮六出祁山,带着十万大军,志在北伐,却每次都无功而返,蜀汉的局势愈加艰难。
是什么阻止了这位蜀汉丞相的进军?传说,诸葛亮在临终时,吐露北伐之难的真正原因?
北伐初志:诸葛亮的复汉梦想
228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成都挥笔疾书,写下《出师表》。
纸上字字沉重,如同刻在石上。
刘备去世后,蜀汉的复汉大业便落在他肩上,刘备一生征战,志在复兴汉室,亲自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托付的正是这份重任。
如今,天下三分,蜀汉一隅,国小力微,曹魏却依然占据中原,势力庞大。
诸葛亮心中默念要完成主公的遗志,要再现汉室的辉煌。
“臣等愿平天下,恢复汉业,不敢有负先帝重托!”诸葛亮一字一句写下,涌起满腔热血。
蜀汉此时的君主是少帝刘禅,年纪轻轻,很多政务都靠他一手支撑。
身为蜀汉重臣,诸葛亮不仅是个军师,更像一位父亲般守护刘禅。
送出《出师表》后,他请求亲率大军北伐,拿下祁山。刘禅听完,有些沉默,但还是允了。
为何偏偏选择祁山?
祁山位于陇右一带,地形险要,是通向中原的要道。
对蜀汉来说,控制祁山便可进一步向关中推进,打开进入中原的大门。
诸葛亮早在第一次北伐前就已反复考量,祁山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一旦蜀军占据此地,便能借地利之便继续北进,而若失去祁山,蜀汉对北方的扩张将十分艰难。
228年5月,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征,直指祁山,正式拉开了第一次北伐的序幕。
蜀军气势如虹,列阵出发,士气高涨。
为了确保战事顺利,诸葛亮安排精锐将领马谡,前去镇守关键的街亭。
这条路是蜀军补给的命脉,一旦失守,前线将面临严重危机。
马谡虽是智勇双全,缺乏实战经验。
街亭前,马谡背离诸葛亮的战略指令,放弃水源地,选择在山上扎营。
魏军的老将张郃,看穿马谡的布局,围而断水,让蜀军兵士干渴难耐,陷入困境。
街亭告急,蜀军的粮草补给也被截断。
诸葛亮闻讯,心中一沉,明白北伐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能下令撤军。
撤军的队伍缓缓行进,失落的情绪弥漫。
诸葛亮看着败退的士兵,心中百感交集,大军刚出祁山便因失利而撤回,这对他来说是一次沉重打击。
回到成都后,一言不发,默默地端坐片刻,决然下令:挥泪斩马谡,以正军纪。
这不仅是为了惩罚马谡的失误,更是为了给蜀汉军队立下铁的纪律。
再战祁山:屡次征伐,屡遇阻力
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后,诸葛亮并未放弃北伐的决心。
清楚蜀汉的生存之道,若不夺取中原,则永远受制于蜀地狭小的资源。
北伐的第二次行动紧随其后,因街亭失利造成的士气低迷和资源耗损,蜀汉军队内部,也产生了动摇之声。
诸葛亮要扭转此种局势,唯有再度出征,用实际行动鼓舞士气。
次年冬天的建兴六年,诸葛亮再次率军出祁山,这次的目标是陈仓。
陈仓地理位置紧邻长安,战略意义重大。
魏国丞相司马懿坐镇中原,魏国军队驻扎重兵把守。
为避开魏军的主力,诸葛亮决定突袭陈仓。只要拿下陈仓,就能进一步威胁长安,使魏国腹地暴露在蜀军的进攻之下。
蜀军迅速开拔,向陈仓进军。
当蜀军抵达陈仓后,却发现魏军早已在城中集结,防御森严。
魏国将领郝昭,在得知蜀军将至时,迅速组织城内士兵加固城墙,并严密防守。
蜀军多次发动攻城,却无法突破郝昭的防线。
郝昭采用“守而不战”的战术,使得蜀军的进攻一次次受挫。
战况胶着,蜀军的粮草却越发紧张,诸葛亮在军帐中反复思量,发觉即便攻克了陈仓,也难以长时间控制该地。
敌军的主力随时可能增援,蜀军则因粮草断绝,根本无法持续支撑战斗。
诸葛亮无奈地召集众将,决定撤退,第二次北伐再次失败,蜀军再次无功而返。
蜀汉建兴七年,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
这一次,将重心放在巩固蜀汉的外围防线,争取扩大蜀汉的边境范围。
蜀军逐步推进,攻占了武都和阴平两郡,取得一定战果。
魏军未能成功抵挡蜀军的进攻,蜀汉势力得以向北延伸,形成新的防线。
相较前两次北伐,这次作战行动稳中求胜,没有因贪功冒进,而是逐步扩张,巩固新占领区的控制权。
此次北伐是诸葛亮计划的一个转折点,蜀汉的军事实力会因胜利逐步提升。
230年,诸葛亮继续推进北伐,事事亲力亲为,连军中粮草也都亲自安排。
魏国防守的层层防线,阻挡住蜀军,蜀汉部队的进展缓慢,始终无法打破魏军的坚固防御。
司马懿深知蜀军的意图,对蜀军采取拖延战术。
蜀魏双方僵持在祁山,数月之间未有决战,每日都消耗大量物资,士兵们疲惫不堪,后方的负担逐渐加重。
诸葛亮发现蜀军的粮草供给已难以为继,无奈之下,再次下令撤军。
第一次、第二次北伐中吸取的经验在实践中一点点积累,诸葛亮开始调整蜀汉的进攻策略。
在北伐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让他深感蜀汉在经济、物资上与魏国的差距。
第五次出征,目标仍然是祁山。
数年来的北伐屡屡无功而返,诸葛亮希望能在五丈原与魏军主力一决胜负。
五丈原是一个平原地带,北接渭水,南临秦岭,地形开阔,适合大军列阵对垒。
魏国统帅是老对手司马懿。
诸葛亮知晓司马懿的沉稳与智慧,对此深为戒备,心中已有万全准备。
蜀军在五丈原安营扎寨,竖起军旗,摆开阵势。
魏军在对面驻扎,双方隔着渭水对峙,诸葛亮命人在营地四周布置木栅,工事修筑得极为坚固,显然有长期驻守的准备。
诸葛亮在营帐内亲自布置军粮分配,安排士兵轮班休息,每一步都井然有序。对峙数日,魏军始终未有动作。
蜀军士气高涨,人人期盼与魏军决战。
每天夜晚,军营内火把闪亮,将士们擦拭兵器,整装待发,等待着出征的号令。
司马懿却没有选择出击,而是坚持坚守,冷静观察蜀军动向,知诸葛亮行事审慎、谋略深远,若要攻破蜀军的防线,必须出奇制胜。
多次观察,司马懿判断蜀军粮草必然有限,决定采取“以守待攻”的策略,用时间消耗蜀军的粮草、士气,又将魏军分成多队,昼夜轮换戒备,不给蜀军任何攻击机会。
诸葛亮洞察魏军不战而守的策略,心中隐约察觉对方意图。
在营地,每日事必躬亲,亲自督查军中粮草,逐渐显出疲态。数月对峙,蜀军粮草逐渐告急,而魏军却安如磐石。
诸葛亮召集部将商议,命人加紧从蜀地运送粮草,并安排士兵节衣缩食,勒紧粮袋,坚决维持军中秩序。
一个月过去,粮草日益短缺。
诸葛亮反复检查军中库存,指示士兵每日减少食量,昼夜难眠,每日都在忙碌安排粮草分配,军中事务无一不管,身体逐渐衰弱,甚至已无法久站。
诸葛亮用拐杖支撑,行走在营地中,察看士兵情况,鼓舞士气。
许多士兵望着病中的丞相,心中倍感悲痛,咬紧牙关,坚持操练。
生命的终点:诸葛亮的最后交代
五丈原的寒风萧瑟,蜀军的粮草已接近耗尽。
诸葛亮心力交瘁,病情愈加严重,一日夜晚,诸葛亮在病榻上召来姜维、费祎等人,准备托付蜀汉的大事。
灯火昏黄中,声音低沉缓慢,却依然透着那份坚定。
“我蜀国地窄人少,国力难与魏国争锋。恢复汉室、收复中原,理想固然高远,但我等力有未逮,需从长计议。北伐之事,切勿轻言彻底放弃。”话音落下,帐内众将无不肃穆,久久无言。
姜维上前一步,重重叩首:“丞相放心,属下必将谨记丞相教诲!”
诸葛亮低声劝诫:“若魏军内乱,国势动摇,便可伺机而动,切勿贸然进攻。”他交代完毕,闭目休息。
费祎看着床上苍白憔悴的诸葛亮,眼中泛起泪光。
姜维等人心中五味杂陈,既为丞相的忠诚钦佩,也为蜀汉的艰难未来忧心。
第二日清晨,诸葛亮昏迷不醒。
营中众将都心知大势已去,士兵们神色哀痛,纷纷守在帐外。
夜里,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噩耗传开,全军悲痛哀嚎,众人感到如同失去亲人,哀伤不已。
费祎、姜维等人将丞相遗体妥善收殓,并护送返回成都。
诸葛亮逝世后,蜀军彻底退出五丈原,结束了持续多年的北伐大业。
百姓得知丞相去世的消息后,许多人痛哭不已。
诸葛亮逝世后,蜀汉将领姜维,继承了他的北伐遗志,多次试图进攻中原。
可他的遗言始终提醒着后人: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不可轻举妄动。姜维虽多次出征,终因蜀汉国力匮乏而无力改变历史进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