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全网最火的话题,莫过于河南小麦夏收。
这场夏收中,引起最多热议的又有两点。
一是,河南农民究竟是否损失惨重;二是,河南省对于联合收割机的政策,是否实际对此产生影响。两点其实可以合为一点。
目前,官方的解释是,河南小麦减产和联合收割机机下不了高速,没有直接联系。
一个解释回答了两个问题。
河南驻马店,小麦收割现场
首先,官方并未否认河南农民将在此次夏收中损失惨重。
其次,又扶正了舆论上的错误观点——即澄清损失和联合收割机之间的谣言。
有新闻披露,河南某地的村庄,人口两千人,种植小麦面积约8000亩。据村干部估计,将在此次夏收中面临预计减产三分之一的结果。
这个结果,是十分严重的!
按每亩地的创收算,原本一亩地能给农民带来约1300元的收入,减产后这个数目却会变成仅700元。
一亩地少约500元收入,十亩地就是5000元!8000亩地就是400万元!
一个村就损失400万,这样的村河南省有多少?
不计其数!
河南郑州,仅是26号多淋了一天雨,农民家的小麦就面临预减产三分之一的下场。老农泪洒当场。
损失的原因是什么呢?
不是联合收割机,而是连降雨的天气。
对!主因与收割机无关!政策没有大问题。
可问题,却出在了根源上。
出在了!一个农业大省的农民,却缺乏种植小麦的基本知识作理论支撑!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连降雨引起小麦损失的主因,不在产量上,而在会使小麦产生霉变上。
小麦霉变后,无法再食用,失去商业价值。
质量变差,卖不出去!卖不出好价钱!导致了农民的损失。即使仅因产量受到的影响,其实不大。
因淋雨已出现发霉迹象的小麦
那为什么仅是下雨,就能如此轻易地击垮农民一年的劳作呢?
中国的农民种了几千年的地,难道就没有总结出半点应对措施?!
新中国建立百年,农业科学研究了近百年,面对区区雨水,难道也是毫无办法?!
答案是,办法有,但太苛刻!
连续降雨引起小麦质量变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会诱发赤霉病。
赤霉病,通俗点理解就是发霉。感染赤霉病后,部分田块甚至可能减产50%以上!
而赤霉病的发病,不需要什么特定环境。
半潮湿、潮湿地区,甚至不潮湿地区,只要多下两天雨,就极易感染此病!
而且目前来讲,这个病是绝症!只要感染了,就治不好,但可以预防。
安徽淮南,无人机“一喷三防”,预防赤霉病
怎么预防呢?
下雨时,在雨水未落下前,前往田地里喷洒预防的农药,或者雨停的中间,水干后打一遍农药。
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施起来很有难度!
首先就是,方法不普及。
2019年,河南、安徽两省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达366.67万公顷。
其中,仅河南一省的小麦总种植面积为387万公顷左右。
也就是说,河南、安徽两省加在一起,接近中国年产量三分之一的小麦爆发了赤霉病。
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种小麦的农民根本就不知道预防赤霉病的方法。
很多人,直到小麦发霉后才姗姗来迟,前往地里打农药,这时候已经迟了!
2012年安徽巢湖,一场大雨引发赤霉病,使得1600余亩小麦几乎绝收。
为什么这么多农民不知道正确的预防方式?
个人看来,上手难度大是主因。
一场正常的雨落下来,人们是可以预判的。
可若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或者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暴雨,人们怎么去预判?
春雨落下来时,人还没察觉,雨就已经落到了地上;暴雨落下来时,人还没跑到地里,雨就已经落到了地上。
更甚者,谁敢保证雨只在白天下。它要是半夜下,专挑人们吃饭、上厕所的时候下,怎么来得及喷农药?
很多人在下雨后喷农药,个人看来多少带点寻求心理安慰的意思。
心里想的可能是,多少是农药,打总比不打好。
2023年徐州,为防治赤霉病,村民人工喷洒农药
如果这个问题能解决,让雨水不再困扰种小麦的农民,是不是更加功德无量?
纠结什么收割机让不让下高速的问题,个人看来,在这面前都是细枝末节!
因为这个主因不能解决,多淋了两天雨的河南小麦,已注定会给农民带来惨重损失!
这其中,反思的余地,其实还有很多啊!
头条热榜
河南驻马店,联合收割机抢收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