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隋唐都执着于打高句丽?

琅琊左史 2024-11-29 12:00:44

地缘政治的危机意识。

历朝历代都有边患。

秦汉时北方的匈奴,三国时北方的乌桓,晋朝时直接五胡乱华,南北朝时鲜卑入主中原,隋唐时北方的突厥,五代时期北方的契丹,宋朝时北方的契丹、女真、蒙古。

北宋亡于女真之手,南宋亡于蒙古之手。

元朝就是从北方来,是个超级巨无霸,它是唯一一个没有北方边患的王朝,蒙古人从东边的朝鲜一直打到了西边的匈牙利、叙利亚,北方哪还有敌人。

明朝时北方的边患还是蒙古人,清朝自东北方起家入主中原,它征服了蒙古,北方的边患变成了沙俄。

隋唐两代的英主,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展开地图,发现北方的突厥确实是最大的心腹之患。但突厥是游牧民族,本质上就是个缺少生活物资的牧民,他们只喜欢南下抢劫物资,尤其是他们无法生产的铁器、丝织品、粮食和盐。

游牧民族只对牧场感兴趣,对中原王朝的地盘不感兴趣。

收服游牧民族有两种方式,要么像汉武帝一样,穷兵黩武发动全国之力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要么和他们通商,与他们交换物资。

李世民是个超级统帅,在他的指挥下,北方的突厥、薛延陀,西边的吐谷浑都被降伏了,他还被游牧族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除了突厥,杨广和李世民把目光注视在东北方,发现东北方的高句丽越来越强大。

参见鲜卑族从东北入主中原的前车之鉴,隋炀帝和李世民绝对不能容忍东北方有这么一个霸主存在,高句丽这根硬骨头必须啃下。

高句丽和匈奴、突厥这些游牧民族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农耕文明和渔猎文明的集合体,更准确的说,它是农耕文明为主的集合体。

高句丽主要占据现在的辽宁、吉林和朝鲜地区,这三个地方既有辽河平原,又有东北的森林,还靠近蒙古的牧场,自然资源丰富。

它占据的地盘能出产粮食、马匹,还有铁矿资源,是一个自然条件极佳的地域。

粮食能养活足够多的人口,马匹能够组建骑兵部队,铁矿资源能够炼制铁器(农具、兵器)。

有这三样,就能打造一支战力强大的部队。

高句丽不同于游牧民族,它对开疆拓土有着和中原王朝一样的热情。

高句丽向南吞并新罗和百济的领土,向北收服北方的靺鞨,向东侵占隋唐的辽西地区。

高句丽每占领一个地方,就筑城移民,将当地土著要么赶走,要么同化,这种开疆拓土的能力,和中原王朝开疆拓土的能力不相上下。

除了农业水平发达、军事实力强大外,高句丽还有自己强大的文化体系。

在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完善的官制和赋税制度,如果没有被唐朝攻灭,按照它的路线发展,高句丽将会越来越强大,成为中原王朝最强劲的对手。

作为雄才大略的帝王,居安思危、预判风险是必备技能。

如果没有地缘政治危机意识,那下场将会和宋、明一样,最终被异族消灭。

高句丽的发展壮大自然威胁到了隋和唐的安全。

如果不及早除之,那么辽金元入主中原的事件将会提早发生。

北宋就是亡于东北起家的金朝,明朝亡于东北起家的清朝。

东北沃野千里,十分适合形成一个帝国。

所以不得不佩服隋炀帝和李世民的战略眼光。

只不过隋炀帝运气太差,隋朝开国并不久,他同时上马多个大工程(三征高句丽、修建京杭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激化了矛盾,压力超出了隋王朝承载范围,隋朝才二世而亡。

就是超强战力的李世民,三征高句丽也没有彻底征服它,只是重创,但自身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直到唐高宗时期,李世勣挂帅再次东征高句丽,终于将高句丽灭国,高句丽纳入了唐朝的版图。

四夷宾服,这才是一个霸主的梦想。

隋唐两代攻打高句丽,除了国防安全外,这个霸主的梦想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