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揭秘中国救房市的背后逻辑,2024经济何处去?这一拳顶重要

沛春娱娱 2024-07-07 17:42:37

房地产救市背后的真正逻辑是什么呢?

2024年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是中国的救市元年。

这一年,关于救市的一系列组合拳打出来了。

包括全面取消限购,大幅调低贷款利率,新一线城市等很多城市进行无差别的购房落户等很多举措。

这些措施能否刺激到房地产市场呢?

只靠民间消化楼市,或者说依靠现有的民间资金去楼市库存,短期效果或许并不太乐观。

所以,从政府层面上来说,已经开始大规模地收购房地产项目了。

这个收购行为产生的结果,可能是救市行为中最有力量的一拳。

一拳出百拳开,或许只有这一拳,其带来的结果才算得上是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最重要的举措。

打出这一拳的时机和节奏有什么讲究呢?

这其实才是棋局的点睛之笔。

2023年,黄奇帆曾对政府出手救市的时机做过预测,现在看来非常靠谱。

他说,房价普遍跌30%是政府出手救市的时机,这一时机可能出现在明年。

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掰开了看,会看到这句话其实包含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房地产市场普跌30%,这是政府救市的时间点,但这个时间点可能并不一定出手。

所以紧跟的就是第二个时间点。

房价普跌30%就会有大量的法拍房出现,这个时间的法拍房价格就是市场的价格。

据信息显示,2020年整个法拍房数量是250万套,这是2010年的5倍。

法拍房数量激增的背后是什么呢?毋容置疑,一定是无数人在断供,并因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因而,中产阶层的资产会严重缩水,很多人也从富翁变为了负翁。

法拍房的大量出现,不仅严重拖累经济发展,甚至也威胁到了金融安全。

而这个结果,也使得房企不断暴雷,大量中产贫或处在返贫的路上,金字塔底部群体进一步扩大,也从而使得社会贫富再次拉大,社会稳定也经受考验。

2023年,据不完全统计,法拍房达到了400万套,为了尽快回笼资金,此时的房屋的法拍价格大概只相当于市场价的70%左右。

这个价格作用于房地产,也会使得市场价格呈螺旋下降态势,所以房地产市场的楼市价格基本就是对折了,这个趋势不可逆。

所以,这种趋势下房产商暴雷几率大增,不仅无利可图,而且回吐明显,通过回吐再撑不过去的话,就只能和无数购房者一样,要么整个房产项目被法拍,要么选择躺平,于是大面积暴雷就出现了。

地产商的利润到底有多大呢?

王健林说,房价的构成是政府拿走了50%的大头,所以政府其实是有钱的。

政府拿走后剩下的才是房地产成本和管理费用,抛开这些成本费用,地产商的毛利率实际在20-25%左右。

所以,这么看,当房价跌30%时,房产商已经无利可图并开始回吐了。

当房价跌50%时,或许对于大多数房企来说,就只有等暴雷了。

所以这么看,黄奇帆所说的政府救市,其实是在等待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房价实际跌幅在50%左右。

2024年,这个临界点终于来了。

于是,各地陆续打出了稳定房地产的组合拳,但是房价却并没有立刻止跌。

这其实是正常的。

房价螺旋下跌的惯性并不会因为政策的变化而立刻反应出来,它需要一个催化和消化的过程。

如果说政策相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政府用真金白银大量收购房地产项目 或许才算是一个主动出击的重量级行为。

这个行为将随着房产项目的收购累计而产生显性效应。

政府收购房地产项目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稳定房价吗?

当然不是。

我们说资本并无道德可言,这话并没有错,无论什么性质的资本,都是以追求利益为主要目的。

在过去房地产盛行的时代,大量的国营房地产企业并没有置身事外,除了政府投资的房地产公司外,各个城市遍地的城投公司和城建公司也积极分蛋糕。

这些房企因为背景和资源优势,无论是在拿地、资金实力和贷款等方面,可能都比其他房企更具优势,在无形中推高了地价推高了房价。

而今,城投们又变身收购者,通过资金支持而大量收购房地产项目。

这些收来的房产并不能就此入市,它们需要像其他物质一样被囤起来,囤个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也说不定。

这样囤货的目的是什么呢?

一是以减少市场流动性来稳定房价,二是未来通过共建房或者是廉租房的形式再次流入市场。

前面说了,房价下跌严重打击国民经济信心,所以唯有稳定和升值预期才能恢复市场信心。

政府收房需要大量资金,大量收购房产项目政府有钱吗?

实际上仅在过去两年内,我国M2就新增了54万亿,而央行最新的消息是,截止2024年5月末,贷款余额是248.73万亿,M2余额是301.85万亿元。

一方面是大量资金躺在银行里贷不出去,一方面又感觉社会资金短缺,这样的局面犹如大量资金空转,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无非是贷款的少了,资金一旦失去了贷款的作用,就犹如在一个死水池子里毫无活力。

过去因为房地产 资金被释放了活性,但当房地产停摆以后,钱贷的少了,或者干脆大家躺平不贷款了,于是银行里的钱也就没有了外出的通路,大量的资金又成了死钱。

同时,在经济下行周期下,大家即便有钱了也不想再投资不想再消费了,存款量又越来越大,于是死钱也越来越多。

死钱怎么活起来,靠大批基建投资拉动经济的日子远去了,但它必须进入活跃通道。

于是,大量收购房地产项目就使得资本又被赋予了活性因素。

所以国家这个点卡得非常好。

相比较而言,这个收购点位的未来风险相当小,如果未来新增地产用地再被控制,这部分收购方无论是作为保障房还是共建房,实际上都有升值预期,或者说最起码不会赔。

这可能会作为未来房产保值的一个手段。

事实上,房价的最大促动因素是地价,地价控制住了,房价原本不会涨很多。

这个因果关系,黄奇帆也证实了。

所以当新增用地减少或控制了以后,房产市场才算真的有市场调节功能了。

我们改开了40多年,房地产市场化也有30多年了,我们在房地产大发展的同时,却并不如其他经济体一样把保障房作为重中之重,虽然这个过程也有保障房存在,但总体而言不到5%,所以过去基本上属于全民商品房时代,这同其他经济体比起来差了很多。

我们不妨就不同国家或经济体的住房保障性做一些比对。

首先比较一下跟我们有着很多相似度的新加坡和香港。

新加坡的保障房也称组屋,占比约为70%多。而香港,也有40%的居民居住在公营房屋中。

我们再看西方一些国家,作为西方经济体代表的英国,其社会住房约为17%。

而发达经济体如北欧国家瑞典,大约有30%的保障房。

法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都有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可负担的住房,尤其在大城市,都具有较高的社会住房比例。

所以这么来看中国30年发展的保障房比例着实低了,所以这次政府大规模收购房产项目,若全部消化,可以把保障房比例提高到20%,这就与其他经济体中保障房的市场比有相似性了。

尽管这些手段能够对稳定房产市场产生必要的作用,同时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作用,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房地产并不是决定因素,

如果政府用几万亿或者10几万亿救房地产,也只能算是盘活中国经济的一条途径。但真正要激活经济活力 稳定社会增加国民信心,还需要其他的一系列的经济救治措施,这其实对当下的国内国际形势是一个挑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