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皮肤疾病领域,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作为一种慢性、复发性和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不断上升,受累人群涵盖各个年龄段,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困扰。近日,医谷有幸采访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徐金华教授,就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现状、治疗难点以及新型治疗药物TYK2抑制剂ICP-332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复杂,现有治疗方案仍有不足
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炎症通路的相互作用。Th2型炎症反应是AD的基本特征,而IL-4和IL-13等细胞因子在AD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在AD慢性期,皮损中还可见Th1、Th17和Th22的混合炎症浸润,这使得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变得尤为复杂。
徐金华教授指出,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损和明显瘙痒。在治疗策略上,对于轻度患者,主要采用外用激素类药物和非激素类药物治疗;而对于中重度患者,治疗方案则更为复杂,包括外用激素类药物、光疗、系统性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或JAK抑制剂等。
然而,徐金华教授也坦言,这些治疗手段并非尽善尽美,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均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对于中重度患者,单独依靠外用药物往往无法有效控制病情。“传统的免疫抑制剂疗效有限,且可能产生毒性反应无法长期使用。生物制剂则需定期返院进行皮下注射,患者的依从性和便利性会受到一定影响。”
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显示,超过75%的医生对现有的特应性皮炎治疗方案不满意。多数患者因瘙痒而睡眠困难,减少瘙痒症状是75.8%中重度患者的迫切需求。这表明,目前特应性皮炎患者在治疗方面仍面临巨大的未满足需求。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徐金华教授
新型TYK2抑制剂研究取得积极进展,有望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面对特应性皮炎治疗的诸多挑战,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日前,在2024年美国皮肤病学会年会上,新型TYK2抑制剂ICP-332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II期临床的最新数据以重磅口头报告形式发布,其疗效令人振奋。
ICP-332,作为一款高选择性的口服TYK2抑制剂,在治疗特应性皮炎上展现出独特优势。其原理在于通过多靶点、广谱阻断特应性皮炎的多个关键致病炎症因子。作为该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徐金华教授解释说,ICP-332不仅能通过抑制TYK2和JAK1来协同阻断Th2炎性通路的核心细胞因子IL-4和IL-13,还可以通过抑制JAK1来阻断在AD瘙痒及炎症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IL-31。此外,ICP-332的TYK2活性还能阻断对Th17和Th22细胞分化很重要的IL-23信号转导,从而抑制AD发病中的Th17和Th22炎性通路。
徐金华教授进一步指出,II期临床研究显示,ICP-332在治疗初期就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瘙痒症状和生活质量评分,且安全性耐受性良好。这些积极成果预示着ICP-332有望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
同时,徐金华教授也强调,虽然ICP-332在II期临床研究中取得了积极的结果,但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要在更长时间的临床研究中进一步观察。为此,III期研究将尽快开展,并计划扩展至多个包括皮肤科适应症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适应症。
展望未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方向,徐金华教授认为,还需要研发疗效更佳、安全性更高的药物。除了关注药物对Th2型炎症通路的阻断效果外,还应考虑其是否具备对其他特应性皮炎炎症通路的协同增效作用。他坚信,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特应性皮炎的治疗领域将迎来更多突破和成果,为广大患者带来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文/张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