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朋友留言让我分析一下万华化学,今天这篇,就研究一下万华化学的基本面情况。分析之前,我想做一下提示,因为万华化学是化工行业,产品和技术不容易判断,我的研究和推断是基于公开信息和逻辑,而我本人不是化工领域的专家,结论可能有失偏颇,仅供参考。
股东回报
首先,我们看一下万华化学这只股票在股东回报的表现。万华化学是2001年上市,发行价11.28,发行市盈率51.51倍,很受市场欢迎。自上市以来,以后复权计算,股价涨幅为192倍,年化投资回报率约为25%;同时期,业绩也在增长,但增速不如股价涨幅,年化增速为12.7%。显然,市场对万华化学非常推崇,即使以高市盈率上市,股价增幅仍然超过了业绩增速。如下图所示,过去二十三年,万华的股价走势与业绩相符,曲线走势贴合得很紧密。
如果单纯从股价上看,买入万华化学的投资者确实赚到了钱。但这个钱赚得不是很踏实。上市以来,万华化学经营现金流净额累计为1966.61亿,投资净现金流累计为-2061.69亿,也即万华上市以来赚的真金白银,全部都从新投入了进去,并且还不够。这就需要债权和股权融资。
上市前的2000年,万华化学有息负债约0.7亿,2023年猛增到992.86亿,债权净融资了992.16亿。同时期,万华化学通过IPO和增发融资了551.69亿,派现463.16亿,净融资了88.53亿。如果万华化学的一位股东问管理层,公司这些年赚的钱去哪了,我怎么没拿到分红。管理层会说,看这一堆工厂和设备,这就是我们的经营成果,这些工厂和设备很赚钱,我们还需要加大投入。
当然,有的股东会很高兴。因为即使公司赚的钱没有分红,但重新投入扩建的工厂和设备增强了未来的赚钱能力,只要股价能上涨,股票就能卖给后来的接盘者。事实也确实如此,万华即使规模扩大了,但赚钱能力仍然优秀,如下图所示,ROA和ROE虽然有起伏,然而稳定地保持在10%和15%以上。
以上是成长股的逻辑,但作为小股东,我更希望收益30%来自于价值,70%来自于成长。也就是30%来自于分红,70%来自于股价涨幅(后来者接盘)。而不是万华化学这样,收益的90%以上来自于后者。成长股比较适合机构投资,以及成长股和价值股的投资策略,后面可以专门写一篇文章详细解析一下,在此不再赘述。
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一家公司赚钱的独特品质,是保证其在行业需求不减少的情况下,赚取超额回报的保证。如果一家公司拥有核心能力,不管经济是好还是坏,只要行业还存在,没有被新技术淘汰,核心能力就肯定能让公司持续不断地赚钱。
万华化学的主要业务是生产化学制品,包括聚氨酯、高端烯烃及衍生物、PVC、表面材料、电池材料等。如果大家看过美剧《绝命毒师》,万华化学的业务类似于主角利用化学知识和技术,使用某些原料生产出特定的化学品。这种化学品,可以是粉状,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固体块。这种技术显然来自于国外,因为几乎所有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都是发源于国外。通过留学人才归国等途径,我国也掌握了某些领域的技术,比如火箭技术,两弹一星技术,以及万华化学的聚氨酯技术。
国际上比较有名的化学制品公司有德国的巴斯夫和拜耳,美国的陶氏化学和杜邦,韩国的LG等。考察他们的发展历史,会发现化学企业的成长,关键在于利用前沿的化学技术,制造出解决人们实际困难的产品。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尼龙扣,就来自于杜邦。
万华化学是否具有这样的竞争力呢?我认为需要分两个层面。第一就是科学技术层面,我认为国人的知识还是没问题的,至少纯理论方面,基于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与国外开放交流的技术环境,保持在前沿水平不被拉开,是有把握的。比如AI大模型,国内和国外也就差一两年的距离。第二就是应用层面,很多人说国内基础理论落后,应用层面领先。比如我们有互联网应用,比美国还要发达。但我认为正好相反,基础理论很容易通过教材学习掌握,但应用要想持续突破,需要一个鼓励创新的体制。显然,公有制的企业不是一个鼓励创新和试错的体制。
做好应用,不是说把理论知识用在某个地方就好了,而是要真正生产出可以赚钱、有利润的产品。国内目前的应用之所以做得好,主要还是因为国外已经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少走了很多弯路。有人会说,未来国外有了新的产品,我们照样可以拿过来模仿。问题是,当经济发展水平开始接近时,稍微落后的一方不是不能抄袭,而是不愿意抄袭。之前集成电路领域,存在苏联的电子管和美国的晶体管两种技术路线。当时苏联并不是学不到晶体管,而是因为某些原因不屑于去做,最终错失了科技发展的机遇。
万华化学也可能面临这样的问题。在目前现有的领域,它依然能赚不少钱。如果一旦增长停滞,需要开创新的产品,当前的体制可能会成为发展的阻碍。
所以,万华化学是否具有支持其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会打一个问号。
针对现有的业务和产品,万华化学还能有多大发展,在下一篇成长空间中进行分析。欢迎关注本号,及时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