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使:古代军政要职的演变与风云人物

木火土金水文文 2024-11-21 04:28:40
一、枢密使的起源与发展

唐朝后期,枢密使一职开始设立,最初由皇帝近侍宦官担任。唐代宗永泰年间,以宦官董秀管枢密,设置内枢密使,其职责主要是掌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枢密使的权力逐渐扩大。唐末,枢密使权力更大,至直接指挥公事,侵夺宰相权力。朱温尽杀宦官后,以其党蒋玄晖为枢密使,开始由士人担任此职。朱温代唐后,改枢密院为崇政院,用谋臣敬翔为崇政使,此时崇政使之职在备顾问、参谋议,权同宰相。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枢密使的发展更加复杂。后梁改枢密院为崇政院,后唐又复置枢密院,且枢密使由武将担任,兼任节度使,掌握藩镇,权力得到空前加强。例如后唐庄宗时,枢密使上承皇帝,下制宰相,甚至一度超越皇权。虽然后来枢密使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但作为一项制度设计,逐渐完善并运用于国家治理。

在这个时期,枢密使改由士人充当并建立起日趋庞大的枢密院机构,总揽财权、政权、军权,凌驾于三省之上,基本上完成了由内廷向外朝的转化,成为正式的决策机构。这一转变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打破了传统的权力结构,重塑了权力格局。

二、不同朝代枢密使的职责变化

(一)唐代

唐代枢密使由宦官担任,起初职责主要是掌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权力逐渐增大。到了唐末,枢密使权力更大,甚至直接指挥公事,侵夺宰相权力。

枢密使介于皇帝与宰相之间,通过侵削宰相职权干预朝政,能影响朝臣的任命与罢免。如僖宗时,右补阙董禹因反对宁节度使李侃为假父求赠官,被枢密使杨复恭贬为郴州司马。

唐后期宦官持废立之权,枢密使在其中也多有插手。唐代枢密使的实际权力大大超出了其职掌范围,对唐后期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五代时期后梁:枢密院改为崇政院,由士人担任崇政院使。朱温建立后梁后,把枢密院改为崇政院,任命亲信大臣敬翔为崇政院使。崇政院的职责与唐末枢密院基本相同,敬翔权力超过宰相,负责处理后梁朝廷的军谋民政。后唐:枢密院恢复,郭崇韬等任枢密使,权势超过宰相,开创枢密使领兵出征先例。后唐庄宗李存勖先以佐命功臣郭崇韬、宦官张居翰为枢密使,对掌机务。张居翰不敢多问政事,军政事务皆由郭崇韬处理,宰相也听命于他。郭崇韬不仅参决军政机要,还亲自统兵讨伐前蜀。后晋:冯玉任枢密使,权倾朝野。冯玉任枢密使时,因其善于逢迎,很得宠。军国之务,无论大小,悉以委之,中书门下拱手而已。晋出帝甚至说自刺史以上,俟冯玉出乃得除。后汉:杨邠任枢密使,政事尽决于己。杨邠任枢密使时,虽长于吏事,但不知大体。他认为国家只需帑藏实、甲兵强即可,礼乐文物皆乃虚器。隐帝将一切事务悉数委托于杨邠,凡是奏理之事,官吏任命等皆由杨邠斟酌,事无大小,皆不通过。(三)宋代

到了宋代,枢密使任职者由武将逐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宋时枢密使作为枢密院长官,与宰相(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实则以宰相主政,枢密主兵。枢密院长官有时为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副职有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中签书枢密院事等。一般用文官。北宋时偶或由宰相兼任。南宋开禧后,宰相兼枢密使为定制。

三、枢密使的历史作用

(一)唐代

唐代枢密使权力扩大,与神策中尉合称 “四贵”,共同享有内廷领袖的地位,参与中枢决策。枢密使介于皇帝与宰相之间,通过侵削宰相职权干预朝政,能影响朝臣的任命与罢免。例如僖宗时,宁节度使李侃上奏为假父华清宫使道雅求赠官,右补阙董禹上疏反对,语言颇侵宦官。枢密使杨复恭诉于僖宗,不久,董禹坐贬郴州司马。此外,在唐后期宦官持废立之权的事件中,枢密使也多有插手。虽然有学者认为枢密使对唐代政治无显著影响,但这种说法与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异,也与史书记载严重不符。实际上,唐代枢密使的实际权力大大超出了其职掌范围,对唐后期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五代时期

五代时期,枢密使位尊权重,决策军国大政,控制人事、军权、财权。

在人事任免方面,枢密使独揽大权。从后唐开始,枢密使不仅剥夺了宰相的人事权,还控制了铨选与科举之权。如后晋冯玉任枢密使,晋出帝对其极为宠信,军国之务无论大小悉以委之,甚至说自刺史以上官职,需等冯玉决定。

后汉杨邠任枢密使时,“凡中书除官,诸司奏事,帝皆委邠斟酌。自是三相拱手,政事尽决于邠”。枢密使易相置将轻而易举,如崔协因受安重诲赏识被任为宰相,而宰相任圜为安重诲所恶遭诬陷致死。

在军权控制方面,枢密使权力膨胀。五代时期枢密使可以过问一切军务,军权之重为历代宰相所难比拟,当时人称枢密使为 “执政” 或直接称为 “将”。后唐时期,枢密使执掌军机文书、参议军事、调拨军队、选任军将、主决征伐甚至控制马政。

许多枢密使同时兼任地方节度使,如后唐郭崇韬曾兼领成德军节度使,后周王峻也曾兼领平卢节度使。后汉乾祐三年,郭威以枢密使的身份出任邺都留守,主持河北军务,“兵甲钱谷,但见郭威文书立皆禀应”。

在财权方面,枢密使也拥有很大权力。五代时期的枢密使在财政方面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三)宋代

到了宋代,枢密使成为最高国务机构之一,与中书省并称 “二府”。宋时枢密使作为枢密院长官,与宰相(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实则以宰相主政,枢密主兵。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充分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政制特点。

宋代的枢密院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它与中书省相互制衡,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另一方面,它负责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务,为国家的稳定和安全提供了保障。在元丰改制中,唯独枢密院这一机构被保留下来,可见其在宋朝政治体系中的重要性。

总之,枢密使在不同朝代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古代枢密使名人

(一)郭崇韬

郭崇韬,字安时,代州雁门人。先后事晋王李克用、李存勖,任河东教练使、中门使等职。在后唐灭后梁、灭前蜀作战中,郭崇韬出谋划策,所立佐命之功居诸将之上。

在梁、晋争夺黄河渡口之战中,后梁名将王彦章攻占黄河沿岸多处要寨,并急攻杨刘镇,后唐庄宗引兵驰救却被阻,且大将李嗣源占领郓州后与庄宗失去联系。郭崇韬临事机警,提出在博州马家口新筑城垒,以应郓州为名吸引王彦章来攻,从而分散其兵力。战争进程正如郭崇韬所料,王彦章领兵进攻马家口新垒,遭到郭崇韬阻击损失惨重,后回师杨刘又遇迎击被迫退走。此次战斗不仅解除了杨刘之围,还恢复了唐庄宗与郓州李嗣源的联系。

后唐面临严重困难时,郭崇韬分析后梁作战意图,请求唐庄宗亲率六军直趋大梁,认为汴州城内兵少力薄必将望风溃败,只要梁末帝投降,后梁军将都会不战而降。庄宗采纳其计,果然一举占领汴州,结束了梁、唐争霸。

同光三年,后唐讨伐前蜀,郭崇韬任招讨使。他根据前蜀内部人心涣散、蜀道山川险阻的条件,采用长驱直入、速战速决的方略,命军急速挺进,一面攻占城池歼灭敌人,一面夺取粮食供应军队,迫使前蜀王衍迅速归降。

然而,前蜀灭亡后,后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宦官恶毒攻击郭崇韬,唐庄宗、刘皇后、李继岌也对他猜疑嫉忌,最终郭崇韬被杀死于成都,连他的五个儿子都不免于难。

(二)夏竦

夏竦曾两度担任枢密使,著有《文庄集》,可谓文武兼备。他年少时就很有才华,11 岁作《放宫人赋》,17 岁作《渡口》诗,其诗才备受赞赏。应试贤良方正科后,被擢升为光禄寺丞、通判台州。

夏竦为人贪婪阴险,陷害名臣欧阳修、富弼,搜刮大量钱财、养了很多乐伎,人们都看不起他,以他为耻辱。他生活腐败,出门乘坐 “加长版” 马车。有一次,他不解为何寇准的豪华与他差不多却不被骂,门人告诉他寇准在郊外喝特供酒时会喊穷书生一起喝,而他连朝中大臣都不理,何况穷书生。

夏竦在任期间,曾作诗讽刺上司丁谓。丁谓请官僚吃饭,席间有杂技表演,让夏竦作诗咏杂技,夏竦即席吟诗 “舞拂挑珠复吐丸,遮藏巧使百千般。主公端坐无由见,却被旁人冷眼看。” 丁谓一听,气得脸都白了。

(三)狄青

狄青,字汉臣,北宋时期名将。出身贫寒,16 岁时因代兄受过被 “逮罪人京,窜名赤籍”。狄青善于骑射,人称 “面涅将军”。

狄青在宋夏战争中表现勇猛,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土兵夺关斩将。在 4 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 25 次战役,身中 8 箭,但从不畏怯。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

狄青受尹洙举荐,被韩琦、范仲淹认为是良将之材。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从此他精通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更加知名。狄青一路晋升,战功累累。

皇祐四年,广西侬智高起兵反宋,狄青自告奋勇请行。他整肃军纪,处死不听号令之人,使军威大振。又屯集粮草,乘敌不备突然出击,夺得昆仑关,大败叛军,斩数千首级,侬智高逃走。班师回朝后,狄青被任命为枢密使。但因功劳太过显赫,引起个别朝廷大臣猜忌,49 岁时被贬谪为陈州知州,郁郁而终。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