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刚梁
近期国资委密集表态要加强国有控股企业市值管理,引起业内广泛关注,股市也由此出现比较激烈的反应。
长期以来,大多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都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改善经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做优基本面,即“价值创造”;至于股价表现,即“价值实现”,那是二级市场的事情,是资本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责,因此不注重市值管理。
2022年5月,国资委召开深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改革专题推进会,随后出台了《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坚持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兼顾;试点将上市公司发展质量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随后国资委又召开了若干类似的会议,还邀请证监会相关人员参加。
这个阶段的一个“亮点”是,国资委表示鼓励央企集团运用大股东增持、关键核心人员增持、股权回购、增加现金分红比重等手段,引导上市公司价值合理回归。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央企也采取了相应的行动。例如, 中远海控:2022年,保证年度现金红利总额达到该公司当年归母净利润的30%—50%。2022年,该公司派现548.27亿元,占当年归母净利润的50%。2023年上半年,该公司又进一步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近82亿元,达到该公司承诺分红比例的上限。
同时,中远海控还积极运用“增持+回购”的组合拳向市场传递信心。该公司大股东中远海运集团在2021年至2023年5月期间两次实施增持,均达到承诺增持的上限,合计金额近50亿元。在完成大股东增持后,该公司又推出回购方案,并在去年末完成了相关A股回购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像中远海控这种在资本市场积极操作的案例并不多见,大多数企业还是处在观望与等待政策的状态。一些国有企业搞增持与回购,并非出于市值管理的目的,而是战略性重组与国有资本布局的需要。因此,市值管理还停留在探索阶段。
总体上看,这个阶段国资委的态度是偏保守的,让人感觉“差点意思”。国资委一直没有使用“市值管理”这个名词,而是用“价值管理”来替代;正式文件中从来没有提“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国资委提到的价值管理手段,主要还是停留在做好信息披露、加强与投资者沟通等方面。
此外,这个阶段还一再要求企业防止避免单纯以市值绝对值作为衡量标准,避免“炒概念”“蹭热点”,严禁操纵股价。
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的关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本人在《国资报告》上发表的文章:转变价值创造方式 推动国企上市公司估值重塑
2023年7月吴刚梁在“中特估”论坛上演讲
国资委态度的重大转变,是发生在近期。
今年1月24日,在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情况介绍会上,国资委提出将把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及时通过应用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消息传出,一大批上市国企的股价应声大涨。
1月26日,国资委党委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将深入推进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专项行动,完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上市公司真实价值。
这是一次很严肃的正式表态,与24日会议精神相呼应。
1月29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会议表示,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激励和约束对等,量化评价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客观评价企业市值管理工作举措和成效,同时对踩红线、越底线的违规事项加强惩戒,引导企业更加重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表现,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国资委一周之内接连表态,传递了一个明显信号,就是这次是要“动真格”的,尤其是提出了市值管理纳入考核,而且不仅要考核“工作举措”,还要考核“成效”。显然,能够反映“成效”的指标就是股价与市值。
对国有企业来说,市值管理特别是股价表现与经营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挂钩,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这个措施比增持、回购、分红手段更有效。为什么?
理论上,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都应该关注自己的市值。对于大股东来说,市值即财富与身价;对于经营管理人员来说,市值太低容易被敌意收购,丢掉饭碗。
但是,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控股股东是国有部门,没有高位套现的需求,大多数管理人员个人没有持股或者持股比例不高,没有动力做高市值。管理人员主要来自体制内,端的是半个“铁饭碗”。市值不高也没有被敌意收购的威胁。
在这种体制下,国有上市公司搞市值管理的动力不足。不过,考核会影响相关人员的薪酬和升迁,直接促动其切身利益,这或许也就是国企管理人员有积极性搞市值管理的唯一动力。如果没有考核,即使国资委鼓励回购、增持,也没多少动力去做这些事情。
实践中,不少国企管理人员把市值管理与操纵股价挂钩,容易联想到一些民营资本大鳄的下场。他们担心市值管理如果处理不当,今后可能会被扣上“不务正业”或者“利益输送”的帽子,给自己带来麻烦。
那么,这次国资委态度发生重大转变,是出于什么背景呢?是响应中央维护金融安全的统筹安排,还是国资委的监管理念发生变化?造成A股市场今天的局面,责任主要在国资监管部门与上市国企,还是在证监部门?国资委加强市值管理能否有效修国有股的估值水平?如何将国有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与政治责任在资本市场进行定价,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
在企业层面,国资委近期是否会出加强市值管理的指导意见或其他正式文件?当前有多少国有企业已经将股价与业绩考核挂钩,考核比重多大?市值管理应该引入和设置哪些指标?当前国有企业一利五率指标体系已经下达了,今年还会加入市值考核吗?地方国有企业对国资委的政策是什么态度?
对于上述话题,老吴有一定的研判,但相关内容与观点不宜在网上讨论。有兴趣的机构和朋友可以私信本人,对此进一步探讨。
注: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