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取经路上那些预设情节你真的看懂了吗,猪八戒为什么一直胖?

小卒话史 2024-06-06 08:38:02

文|小卒话史

当《看我跃马扬鞭》悠扬的曲调再度响起,又把我瞬间带回西游那梦幻般的世界。每每听闻此曲,便觉得师徒四人取经大业完成不易,诚如你我的坎坷人生,谁还不是一场场曲曲折折、或马上马下的纵情人生。

只是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有的就像走迷宫一样,充满未知和疑问,就如同一部《西游记》。别不信,有些西游故事中隐藏的问题,根本就是人生大智慧,如果不仔细品读一番,根本找不出答案。

有人说西游最大的败笔是重复,不信你看,那些妖魔鬼怪都是天上地下,总之都是有背景的主,每当大师兄将妖怪捉住行将惩戒时,总有一个声音响起:大圣,请手下留情!

一边是取经,一边又是佛祖暗中使坏,为何?取经路迢迢十万八千里,作为出家人的猪八戒,为什么一直那么胖,直至被封为净坛使者,还是没有瘦下来?唐三藏在取经队伍中是最无能的,甚至说所有的祸患都是他招来的,因为吃了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但奇怪的是三位师兄弟都尊称他为“师父”;“大师兄,师傅说得对”,“二师兄,大师兄说得对”,“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二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沙和尚真的很平庸吗?(你要有这么一个听话照做的徒弟试试)……

仔细读来,《西游记》里隐藏着诸多谜题。小时候只知道看猴,却不曾想这部伟大的作品里处处暗藏玄机。在上述例举的问题中,结合时代背景,有些问题很容易在现实中找到答案,但有些问题却似浓雾迷眼,很难发现其中奥妙。例如二师兄为什么一直胖的问题。

看了网上西游迷们对这个问题的分析都很有道理,有人说八戒每日的运动量少,而且食量大,对于环境优劣人家不在乎,只要有口吃的无论是锅巴、豆腐、稀粥还是白菜梆子都可以,不挑食是八戒的优点。所以整天叫饿的他,在路上几乎不会挨饿。不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师徒四人在西行路上吃了许多甜食,也就是高糖食物。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吴承恩“有意”为之。

在我们的印象中,出家人的饮食肯定是以清淡为主的素食,但这只是我们对出家人“禁欲”人设的错觉认识,在小说中,作者有很多处描写甜食的场景。

在朱紫国,国王为了答谢大唐高僧,除了端上许多超甜水果之外,“琼膏酥酪”,“斗糖龙缠列狮仙(带造型的甜点),饼锭拖炉摆凤侣。”“几样香汤饼,数次透酥糖。”在看到或听到这么多的美食甜品之后,八戒早已口水直流了。在玉华州,“蒸酥蜜煎更奇哉,油札糖浇真美矣。”在原著79回,孙悟空怒打假国丈中,国王答谢宴“看盘高果砌楼台,龙缠斗糖摆走兽。鸳鸯锭,狮仙糖,似模似样……”取经归来,唐王更是热情款待:

……烂煮蔓菁,糖浇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几次添来姜辣笋,数番办上蜜调葵……还有些蒸酥蜜食兼嘉馔,更有那美酒香茶与异奇。

大餐必蜜。而且全书除了他们几位,吃糖的没有几个。可见,这种甜品的频繁出现,并非偶然。所以,八戒赶路挑担打妖怪,十几年如一日,根本没有机会瘦下来。

仔细品读不难发现,除了用甜食招待师徒四人之外,只在礼佛的时候会出现大量甜品用以供奉。在小说中,除了取经团队,只有佛祖才能享用甜食。在取得真经之前,通过师徒四人吃的食物的描写,就暗示了这个团体是天选之子,也就是说,从吴承恩落笔开始,师徒修成正果就已经成了预设,他们都能成佛。

吴承恩为何要把甜食与佛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实这在我国有历史的传承。两汉之际,佛教由西域传入。《萨婆多部十诵律》记载:

佛在王舍城竹园中。诸居士办种种带钵那(钱):胡麻欢喜丸、蜜欢喜丸、舍俱梨饼、波波罗饼、曼提罗饼、象耳饼、馄饨饼……

唐贞观13年,唐高僧齐聚长安化生寺,听唐玄奘开演诸品妙经。法会给佛祖的供品桌上,摆满了糖果甜品。与唐代比较起来,宋代文献中有不少糖品记载,有熬煎的沙糖还有各种糖制品。不仅有沙糖,还有诸如糖霜、蔗霜、糖冰、冰糖、蔗糖、石蜜、乳糖、乳饧及捻糖。

江南东道十二,福州”“土产,干白沙糖,今贡。——北宋太平兴国四年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

明嘉靖之后,中国制糖业迅速发展,制糖技术实现了大突破。糖已经成为社会时尚。糖成了装点门面,宴饮必有的礼仪性食品,属于上流社会的标志性食物之一。

所以作者把这种想象中最好的食物用于敬奉礼佛,也表达了由衷的敬意。佛忌荤腥但并不忌糖。西行路上,猪八戒非但没有瘦下来,保不齐还得请大夫看看自己是不是血糖超标。

(图片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