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毛岸英之外,还有三位将门之子入朝作战,其中一位成了烈士

奇人看其事 2024-09-12 11:36:45

1953年7月,抗美援朝以签订停战协定宣告结束。

中国人民以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决心,以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

这一仗,打出了国威、军威。

中国人民胜利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站起来了!国内欢欣鼓舞、歌舞升平,无数群众齐聚街头大肆庆祝,可在这份喜悦背后,还隐藏着深深地悲伤,这场战争胜利的代价太惨重了。无数英雄牺牲在朝鲜战场、埋骨异国他乡,让亲人愈发思念、忧伤。

无数牺牲的中华女儿中,亦有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当岸英牺牲的消息传来,毛主席悲切万分的说到:

“不派他去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又派谁的儿子去?”

只此一句,彰显伟人胸襟。

除毛主席将毛岸英送上朝鲜战场之外,还有三位高级干部的子女也参加过抗美援朝,其中一位也成了烈士。

一、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随着战况变化,新中国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无数中华儿女踊跃报名,争相跨过鸭绿江,和美帝国主义作战。

10月7日,毛岸英当着毛主席的面向彭德怀主动请缨,希望能入朝参战。彭德怀坚决不同意,让其留在国内搞建设。一时之间,两人争执不下,最后毛主席开口,彭德怀只能答应,并当场和毛岸英“约法三章”。

当时不少人都劝毛主席,朝鲜战场太危险,加上岸英新婚不久,希望能将毛岸英留下来,多陪陪新婚妻子和他。

毛主席摇了摇头,不再言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是中央提出来的,他是第一个决定出兵朝鲜的人。

命令一下,意味着无数中国老百姓的儿女要前往战场,其中有多少人结了婚、没结婚?这些人的父母都愿意让儿女上战场,到他这里就要顾及儿子危险、念及儿子新婚,素来一心为民的毛主席做不到,更不愿意做。

在他的支持下,毛岸英化名“刘秘书”,随彭德怀一同入朝。除极少数人知道毛岸英身份之外,多数人只觉得“刘秘书”是一位勤快、开朗、活泼的年轻人。

参加日常工作中,毛岸英踏实肯干,时常为彭德怀排忧解难,从未借用“毛主席儿子”这一身份大搞特权。事实上,从他出生到参加抗美援朝,唯一一次动用“特权”,还是向彭德怀主动请缨不同意,眼神示意父亲毛主席帮忙。

除此之外,毛岸英始终铭记父亲教导,坚决执行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在过去那些年,他曾不止一次问自己:“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

在他去朝鲜战场前,也问过父亲这个问题。

当时毛主席没有回答,原本等着岸英从朝鲜战场回来再谈这事,谁想到等来的却是岸英牺牲的噩耗。

得知消息后,强忍着悲痛的毛主席缓缓说了一段话。

“他的牺牲是光荣的。”

丧子之痛,岂能如此轻松?虽然他是国家领袖,却也是毛岸英、毛岸青等人的父亲,他对子女有着极度深沉的爱,会因女儿长时间不给他写信不开心、会因子女成婚而高兴,可又碍于他的身份,注定不能如普通人家那般。

岸英的牺牲,成了毛主席心底一道深深的伤疤。与之相似的,还有长子同样牺牲在朝鲜战场的匡裕民。

二、保家卫国,父子齐上阵

匡裕民,素有“神炮将军”之称。

自参加革命以来,便与大炮结下了不解之缘,曾在广昌之战中一炮就端掉了蒋介石的一个机枪班。

自那之后,“神炮手”的美誉便在军中传开。正是因他用炮准、狠、稳,特地被彭德怀要到红三军团担任炮兵营营长。

历经战争洗礼、岁月沉淀,匡裕民在部队炮兵建设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毫不夸张的说,他是人民炮兵发展的亲历者、推动者。

抗美援朝爆发后,他被任命为炮兵司令部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当时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几乎没有制空权,由此更加突显炮兵的重要性。早在战争打响前,毛主席就和斯大林讨论过成立炮兵司令部。

从炮兵司令部成立时的安排不难看出,恐在那时毛主席就定好了以万毅、邱创成、匡裕民为领导班子。

司令部成立后,万毅并未到任,匡裕民也就成了名义上的一把手。1950年10月,他精神抖擞的到志司报道。

“报告!红三军团特科队队长匡裕民前来报道!”

前面提到,彭德怀曾将匡裕民要到红三军团,两人共事过很长一段时间,有着很深的革命友情,此次在朝鲜战场再度共事自然很高兴,三言两语聊了起来,聊着聊着就说到了匡裕民将长子带到朝鲜战场的事。

“保家卫国嘛!”

那副洒脱,让彭德怀很是感动。父子参军,古往今来都是一桩美谈。当他还想问问匡裕民长子的其他情况时,匡裕民连连岔开话题。

能看出来,自从将长子带到朝鲜战场,匡裕民就已经视自家孩子为一名普通战士,不想因他身份的原因受到照顾,因此在志司也极少有人知道匡裕民长子的真实名字。在匡裕民指挥炮兵与美军抗衡时,其长子也冲锋在前线。

为人父母,怎么又会不担心孩子?他和毛主席一样的态度,既深爱着孩子,又将孩子视为人民的一份子。

第一次战役结束后,他指挥的炮兵迭创佳绩,长子也在战争中愈战愈勇,这让匡裕民倍感欣慰。

可就在第二次战役打响没多久,噩耗传来——匡裕民长子不幸牺牲。当志愿军炮兵指挥所得知消息后,心情格外沉重,纷纷低头致哀。原本挥斥方遒、壮志满怀的匡裕民,悬在空中的手缓缓垂下,低头、摘帽、掩面、背身。

“他为祖国而死,死的光荣!”

语气坚毅,身姿挺拔,他是骄傲的,也是悲伤的。从上战场那天起,匡裕民就做好了父子为国捐躯的打算,可当这天真正来临,依旧会悲伤、难受,怀念。悲痛之后,他将对儿子的爱转化为对敌人的狠。

事后彭德怀知道后,不由赞叹道:“红军本色,将军胸怀!”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即便在匡裕民长子牺牲后,匡裕民也不曾主动透露长子的名字,甘让其做无名英雄。

整个抗美援朝过程中,还有无数如匡裕民长子一样的战士未曾留下名字,可中国人民记得他们,新中国的光荣丰碑上有他们的“名字”,他们被称之为“最可爱的人”。

三、身残志坚,回家务农

在“最可爱的人”中,田明升绝不容忽视。作为开国中将田维杨之子,他也主动选择了奔赴朝鲜。他不单单是为了保家卫国,更为了追赶父亲的脚步。

田维杨在外闹了几十年革命,直到1949年才回到家乡。近乡情更怯,兜兜转转已然有数十年未曾回来过,长子田明升早已长大成人,当父子俩再次相见,激动之余还很陌生。

彼时田明升在家务农,而田维杨则是41军副军长,他本可以为儿子找一个安稳工作,结果还是将其送到部队。

入伍没多久,田明升就赶上了抗美援朝,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报名。得知儿子报名参战的田维杨,不由神色一动,很是满意。

“好男儿,就该保家卫国!”

一次次冲锋、一次次搏杀,田明升立了不少功,身上也多了不少伤疤。一次部队发起冲锋,冲在最前面的他,面对枪林弹雨不幸大腿中弹。等醒过来时,人已经在医院。命虽然保住了,却没能保住腿。

看着截肢的那条腿,田明升很绝望、无助。

他不怕牺牲,就怕负伤再也上不了战场。如今成了残废,肯定是不能再上战场了,这让他心灰意冷。

田维杨知道儿子情况后,心里十分心疼,表面却格外严厉,甚至让残废的儿子回乡下务农。要知田明升是因战负伤,而田维杨又身居高位,普通人这时候都会想方设法给孩子想办法找个好工作、改善生活质量,田维杨为何反其道?

并不是他不心疼孩子、也并非不爱孩子,父子俩虽有长达十余年没见面,彼此心却紧密连在一起,他曾不止一次想将孩子留在身边,也曾无数次想将孩子从战场上带下来,最后都忍住了。

正如前面所说,对于毛主席、匡裕民、田维杨这些人来说,对子女爱得深沉的同时,也希望子女不要因他们的身份与众不同。

别人家的孩子能参加抗美援朝,他们的孩子也不例外。既然上了战场,就有牺牲、就会受伤,无法避免那就只能接受。

甚至于他们对子女要求更加严格,这便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以身作则。作为子女,田明升、毛岸英、匡裕民长子,都理解父辈的不易与选择,他们不会抱怨,而是选择紧随父辈的脚步,为人民服务,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四、战场再相逢,共同勉励

与田明升等人不同的是,开国少将颜伏之子颜邦翼参加抗美援朝实属机缘巧合。在颜邦翼很小时,颜伏就因参加革命与家里断了联系。

颜伏走后不久,奶奶过世,就只能跟着其他亲人生活。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以为父亲已经离世,直到1945年才意外得知父亲在世的消息,这让其迫切想要找到父亲,不料外出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

在国民党当差一段时间后,他身边多了些“奇奇怪怪”的人,每个人基本都会告诉他一句话:你父亲是共产党。

从这些人口中,他渐渐拼凑出一个想象中的父亲。

想象中的父亲高大、伟岸,是一名共产党,在解放军担任要职,不自觉间,父亲成为了他的榜样。

可颜邦翼依旧没机会见到父亲,不过收到了一封父亲的来信。信中父亲告诉他,知晓他这些年的生活,也知道他跟随国民党部队起义,让到了解放军的他好好学习、努力进步。牢记父亲教诲的他,在部队表现突出,并成为了某连文化教员。

1951年9月,颜邦翼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几乎没有经历过真正战争的他,一到朝鲜就被美飞机炸的有点懵。

当看见四周火焰突起,战友哀嚎声不断,他第一次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心里虽然紧张,却不不害怕。

因为就在他到朝鲜战场没几个月,父亲又给他寄了封信。信中父亲说他也在朝鲜战场,让颜邦翼努力干,听首长话,不怕流血牺牲,要敢于冲在前面。

颜邦翼牢牢记住父亲的教诲,在战斗中敢于冲在第一线,他在战场负过伤,严重时人都晕了过去,每次死里逃生让他更加勇猛。他不畏惧死亡、不害怕炮火,只因父亲也在战场上和他一起战斗——有父亲在,就不怕!

后来颜邦翼回忆起这段岁月,泪水总止不住打湿眼眶。虽在朝鲜战场上从未见过父亲,和父亲分别长达十余年,可那份亲情却让他充满了动力、满怀勇气。

这份父子情让人动容,亦让人敬佩。后来父子俩在国内见了面,颜伏一如既往地教导颜邦翼要努力学习、服从组织安排。父亲的话,又一次在颜邦翼心里扎了根。他没有怨言,一头扎进基层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从颜邦翼、毛岸英等人身上能看到,他们以身为将军、领袖后人而自豪,却从未因此自傲,甚至要比一般人更加努力、更加朴实。

于这群革命后辈来说,父辈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他们要做的是一次次攀登,直到真正登顶。或许穷极一生,他们都不能登顶。无关紧要,只要一直攀登,就已然是他们最大的目标和追求。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