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媒体+的应有思考

祥缘评商业 2024-03-27 00:16:45

也许,这注定是一场伴随着阵痛的变革。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并深刻体会这个变化。部分拥有社交基因的企业与用户走的更近,赢得更多掌声和拥簇。更多的是企业遭遇市场渠道变化、传统传播手段失灵后的无所适从。新媒体给企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也给新媒体时代的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企业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新媒体+,所应具有的战略思考又需要有哪些。

从大环境上来看,新媒体的发展渐渐让传统渠道退居次位。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渐渐失去了主动权,虽然仍旧具备很高的传播价值。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有一定可能的排他性及独占性,企业在广告投放上是有可能卡住友商在相应渠道的传播投放的。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在任何单点的投放都可以达到覆盖海量、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用户。

当然,老牌强势媒体对产品或品牌的背书效应依然明显。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内容传播价值及广度。例如,一些传统家具企业在央视铺个几秒、十几秒的广告,在三、四线城市的经销商网点里,周而复始的播放这个具有央视LOGO的广告,对家具售卖就会起到很好的促销效果。

也许已经渐渐成为一种常规的套路。在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企业往往会先通过内容形成社会话题及热点,依托新媒体的推广,传导到传统媒体的跟踪报道,然后,再形成对新媒体传播二次爆发的推手,往往会循环往复几个循环,最终沉淀。

企业新媒体建设不仅仅是公众号一件事,在众多自媒体平台上,企业也应有所作为。微博、视频、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百家号、企鹅号、贴吧、知道、知乎、豆瓣……需要根据自身定位和资源情况作出取舍。

在战略上,企业新媒体+建设需要恪守的原则是拥抱变化。企业新媒体+不仅仅是企业建设自媒体矩阵,也不单纯是在移动广告上做大量的投放,更不是建个网站或者电商化就完成了。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产品特性,综合考量后,最终得出的综合性战略举措。行业、产品、品牌、企业规模、发展目标等等因素都会导致每一家企业的新媒体+战略是有所不同的。

不同平台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从新媒体矩阵角度来谈,企业新媒体的形象涉及账号的配置,名称,头像,功能介绍,菜单,自动回复等等。如同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意向,企业的新媒体账号也要有自己的特色。这些都需要每个企业做出专门的策划和设计。

企业往往希望了解消费者,想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和他们产生交互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赢得信任,产生多次购买。这个问题不能通过单方面的广告和新闻通稿来解决。采用新媒体领域常用的手段,借助事件营销,粉丝运营,深度对话,完成上述事情。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的自媒体角色也需要升级,不能仅仅满足于把信息传播出去。

在影响力上,新媒体数量不在于多,也不在于有多么海量的粉丝数量,能够达成企业运营的目标才是根本。企业新媒体建设需要资源投入,钱不是白花掉的。企业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不仅掌握了自身品牌建设的主控权,也在重构着传播渠道的新格局。如何最大限度地吸引到目标客户,品牌影响力无疑是最终的决定力量。在价格接近的情况下,用苹果手机的自然比用谷物手机的用户体验感受更好一些。

独特专业的视角,能够很好的突出产品的优势,更好的彰显企业的魅力,做到有效的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最终要做什么,决定事情的成败。企业与用户、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的不仅仅是售卖关系,是需要与被需要之间的关系,是服务的关系,更希望有认可价值观、归属感、情感诉求、慈善理念等更复杂的关系。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进行营销宣传发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能够及时有效的抓住用户的眼睛,让大家更加直观的看到自己产品的优势,从而达到企业自身能够想要的效果。

倾听客户的声音,倾听目标消费者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向受众提供自己的信息。在发布信息内容时应该带有企业自身的态度。能不能倾听到用户的声音甚至是负面的声音。企业有没有这样的习惯去持续做这件事情。

新媒体平台载体自身的影响力非常重要,一样的内容和标题,在不同的新媒体账号上发布,获得的传播效果是不一样的,影响的用户群体也不同。同样,一样的内容和标题在不同新媒体平台上发布,获得的传播效果也有不同。

当工具跟媒介、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读者希望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同样一篇稿件,给新闻客户端发布效果还可以,放在企业新媒体,效果就非常惨淡。

另外,信息本身自带的爆点属性和价值对传播也起到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讲,只要能制造有趣或者有用的传播点,就可以形成非常好的传播。创新表达既是信息传播的内在要求。新媒体面对的更多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生代网民,他们个性多元、思想差异化,由此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新生代网民话语风格的剧变。积极创新内容形式,精心设置引爆点和关注点,是企业新媒体+的必备常态工作。­­­­­企业负责新媒体的人员必须必须学会策划和推广,只有具备捕捉并策划出爆款传播的内容。一样50万的推广预算,好的策划能够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你提供的内容必须是让目标受众有收益的。只有让目标客户有收获的才能吸引他们。比如做有奖互动活动,有现金红包或者实物刺激;提供有阅读价值的、有新鲜角度和观点的企业内容。

在管理上,企业要开展新媒体建设需要作出的改变更多。新媒体+战略需要一把手领衔,也就是董事长或者CEO等企业实际掌舵人牵头开展,避免过多的中间环节。从目标到分解执行,中间环节越多,执行后获得的结果往往就会背道而驰。从新媒体对企业的价值角度,CEO牵头也是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在传统渠道失灵或者萎缩的情况下,新媒体+无疑是企业发展新动力。

许多公司已经形成了多账号组成的新媒体矩阵平台。内容生产也在内部化。某些互联网公司内部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公关策划团队,日常策划内容和活动。最主要是的原因是,新媒体信息流动速度之快让许多传统代理协作的内容生产方式无法及时响应。

比如一个大号突然在网上有理有据的投诉你。企业如果委托乙方公关公司应对,很可能事情不闹大,公关公司就不会出面处理,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闹大了,在乙方提出解决方案,然后甲方认可执行,来回的沟通和调整中,问题就有可能已经发酵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其中产生的最终后果却需要企业自己独立吞咽苦果。

在面对变化以秒为计时单位的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广告代理、公关代理、危机公关代理模式,在甲乙双方的沟通和拖延中,往往会丧失应对机会和危机的最佳时间。甲乙方的思路和立场有着天然和本质的不同。提供一般性解决方案的公司无法有效帮助企业应对危机,造成滑铁卢式的失败案例屡见不鲜。最终导致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实现公关团队化、内容内部化、自媒体矩阵化。

在外部关系上,企业在做新媒体运营的时候,往往希望在公众面前的形象是权威的、高大上和完美的。从自身视角出发,经常会陷入自卖自夸,却无人响应的境地。

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用户更乐于看到人格化的形象。用户不会跟一个企业或者品牌发生深度交流,就像你不会经常对着你家洗发水瓶子说话一样。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更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账号。类似某某君、小编MM,更让用户觉得亲切。支付宝的2017年春节集福活动,一篇产品经理文章《我有个同事叫冠华》,稍显调侃自嘲的文字,让集福的用户深感亲切。改变这样的形象关键在于运营。转变这样的一个定位,是企业在新媒体建设时需要跨越的一道坎儿。

杜蕾斯是新媒体应用较为典型的企业案例,依托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而不断生产出内容,为产品进行宣传,获得了非常好的市场反响和影响力。更进一步来看,企业一旦拥有自己生产内容的能力,就会对传统的公关、广告公司、媒体的依赖度下降。自己的账号就是很好的内容发布和传播平台。企业一旦建立具有良好影响力的新媒体矩阵,则会具备一种不对称的竞争优势。

在组织结构上,企业新媒体最核心配置是人。新媒体环境对企业最大的挑战在于管理体系。明白怎么应对媒体采访,怎么处理危机事件,如何公关等,考验公司情商,也考验企业每一位成员的情商。如在“315”的负面报道,敏感时期的事情就需要谨慎对待,任何个人的观点都会被放大到企业乃至更好的维度。个体不当言论在这时期对企业组织的伤害也是最大的。期间整个链条成员形成一种合力,才能有效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机会和危机。

将公关行为内化到公司内部管理层面。新媒体时代,企业的公关也不仅仅是公关部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内化到公司管理里,对公司所有成员做出细化要求。全员公关,乃至全员新媒体传播也许是未来企业的标配。在一个你所热爱的企业工作,也是90后、00后的基本要求。从企业角度,如果人人都是公关总监,那么在新媒体领域的传播工作就会非常轻松。

如果企业有余力,最好在后方建设一个强大的研发团队,不管是对技术的研发还是对数据的分析研究。无论是推动更好的传播,还是挖掘大数据的价值,都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以看到,两微一端仍将占据新媒体传播主阵地。工具和媒介的改变,带来传播内容的变化,以及营销内容和模式的调整。企业通过自有新媒体建设获得话语权。公众号和官方微博成为企业官方自媒体的重要出口。在新媒体平台获得直接与用户交流的渠道。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与用户建立全新的沟通方式。拥有获得精准用户的方法和能力。危机公关中不再全面依赖媒体,构建第一时间自主响应的能力。企业将迎来“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企业的新媒体+建设,只有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演练,逐渐推动体系成熟,才能取得最初的目标和想法。

企业在新媒体+的战略上切记需要踏实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每次传播都要占用宝贵的时间,投入资源和成本。让一次传播获得本次传播要素范围内,能够获得的最大的效果。“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一段不太长的时间段里,也许是3个月,也许是半年,一家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就能初现成果。

让用户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奋力奔跑。“酒香也怕巷子深”,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的塑造越来越将依赖于新媒体渠道。企业若想爆发出最大的能量,执行精细化运营策略,全面推进新媒体+的进程才是解决之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