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感受中国和中华文化——菲前参议员许尔琦的演讲(三)

大宝评国际 2024-12-27 12:40:39

(编者按:菲律宾前参议员Nikki Coseteng(许尔琦)近期在第十三届中菲关系马尼拉论坛暨年度媒体圣诞沙龙上致词,讲述了她对中国及中华文化的理解。本报将用数天时间连载这篇演讲词的节选,前两部分已于12月23日和24日刊登,今天刊登第三部分。)

  1989年落地厦门,才发现那里的机场又小又挤、又黑又热。但是我们却受到热烈欢迎,这是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却有宾至如归之感。他们付出了巨大努力,让我感到自己属于这里。

  当时的道路多是尘土飞扬、崎岖不平,汽车的喇叭声此起彼伏,一些商店和住宅还在用煤油灯照明,街上人们穿的衣服都差不多一个款式。

  我的一些亲戚和华人朋友建议我带上香皂、肥皂、洗发水、罐头甚至还有卫生纸,送给那些在中国翘首以盼的亲戚朋友们,他们会对迎接一位衣锦还乡的晋江檀林人后裔感到无比兴奋,因为这些人对家乡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旅菲华人从未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他们尽心尽力为家乡架桥修路、兴办学校、开设医院、投资兴业。他们为建设故乡表现出的积极和热忱令我惊讶——毕竟他们当年背井离乡时几乎两手空空,而然一旦在异国他乡致富,就一腔热血贡献家乡发展建设。

  我当时有幸在福州结识了中国侨办官员,我们的友谊一直持续至今,不论我何时到中国他们都会见上我一面,其实我最难忘的几段中国之行正是拜他们安排。

  从1989年到2010年,短短二十年,我亲眼见证了中国的巨变,真令人难以置信。在我密集访问过的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没有见过这般翻天覆地。问题是,为何只有中国做到了?

  我看到,当年中国的马路上挤满自行车,只有一条专用汽车车道还是给政府贵宾使用的。如今的中国遍布高速公路网,高达数层的立交桥上列车和汽车奔驰而过井然有序。咣当咣当的火车和锈迹斑斑的巴士、拖拉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欧洲豪车。

  我看到,从厦门到福州的高速公路当初正在热火朝天兴建中,但只有几辆拖拉机拖着建材,无数工人用他们的肩膀和双手担石铺路,我当时就坚信这是一群不一样的人民!两年后高速公路通车,原本5小时的行程缩短至2.5小时。如今如果换乘高铁,估计1个小时就到了。

  我记得,那些年中国人穿的运动鞋并不美观,衬衣和裤子还掉色,穿久了皮肤都会被“染色”!20年后,巨型现代化商场中遍布高档时装店,出自顶级设计师之手的服饰任君挑选。

  我看到,小平房和低矮的商店已难觅踪影,放眼望去是五六十层高、有着华丽玻璃幕墙的摩天大厦。听说在城市蓬勃发展的高峰期,地方政府每个月要签发数以千计开工许可证。

  在我的眼前,菜地和农田变成一座座灯火辉煌、美轮美奂的建筑。是的,只有短短20年!而且在现代防洪和灌溉技术的加持下,尽管城市快速取代农田,但农业产量一直维持在历史最高点!

  我第一次去西安是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可以一直把车开到距离兵马俑只有数米之遥的地方,下车就到。最近一次我再去那里,大巴的停车区距离兵马俑还有足足一公里,我们得坐高尔夫球车前往观景地点,因为一个规模庞大、设施齐全的博物馆已经拔地而起。参观完博物馆,我不禁为秦朝兵马车乘之宏伟、组织能力之强悍、工艺技巧之精湛、文书档案之严详所震撼。这些文物的完好保存,得以让两千年前的王朝向今天的人们诉说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贡献。

  所以,中国还有哪些东西没有变?北京的长城和故宫?或许还有那些矗立了千年的石碑,它们守望着这个拥有辉煌历史、民族统一、不曾间断的文明。还有,中国通过创新和创造为人民谋求美好生活的渴望、热忱和决心,正如碑雕石刻一般,也从不曾改变。

  每一次去中国都大开眼界,都有一根心弦被拨动。我亲眼见证了她的过去和现在,却无法弄清这一切如何发生。而且,中国未来又将往何处去?我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我走访更多地方,问更多问题。

  然而一切终归回到原点——从我儿时听到的中国,到成年后初见中国,再到我如今成了六个孙辈的奶奶,再看中国,逐渐凝聚成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所有的国家都像中国一样,世世代代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这个国家从万千苍生贫敝,到百姓富足安康,世界看到了吗?看看吧,眼见为实。(未完待续)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