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人后代传(209):夏侯渊之孙夏侯骏—除三害的周处是他部下

米多知道 2024-03-16 11:28:33

夏侯骏,字长容,是夏侯渊的孙子,夏侯威的长子,夏侯庄的兄长。夏侯骏的家族背景十分显赫,他的两位儿子分别迎娶了汝南王司马亮和司徒魏舒的女儿,其中一个儿子生下了夏侯恒。夏侯骏的家族因此与当时的皇室和朝廷重臣结成了姻亲关系,地位更加稳固。夏侯骏才华横溢,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被任命为豫州大中正。

《晋书·列传第二十九·司马亮传》夏侯骏与汝南王为姻亲。《晋书·列传第十七·傅咸传》司徒魏舒,(夏侯)骏之姻属。

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上书说:“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次转移养病处所,不能接待宾客,请求让尚书郎曹馥(曹洪之子)代替孔毓。”朝廷让孔毓继续当中正,司徒魏舒三次推辞朝廷决定,支持夏侯骏意见。大臣傅咸认为魏舒与夏侯骏有姻亲关系,所以屡次推托不签署,最终朝廷还是同意。

《晋书·列传第十七·傅咸传》: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上言,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宾,求以尚书郎曹馥代毓。

司马亮在入朝掌握大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他破格提拔了夏侯骏为少府,这一举动引起了朝野的广泛关注。少府是掌管宫廷财政和皇室私产的重要职位,通常由皇帝信任的官员担任,夏侯骏的提拔显然超出了常规的升迁路径。

御史中丞傅咸对此进行谏言。他认为夏侯骏并没有显著的功绩,却突然被提拔到如此重要的职位,这在朝野中引起了广泛的议论。傅咸指出,人们普遍认为夏侯骏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提拔,是因为他是司马亮的姻亲。这种传闻已经远播四方,这对司马亮的声誉和朝廷的形象都不是好事。

《晋书·列传第十七·傅咸传》:夏侯长容(夏侯骏)奉使为先帝请命,祈祷无感,先帝崩背,宜自咎责,而自求请命之劳,而公以为少府。

傅咸的谏言是出于对朝廷利益的考虑,他担心这样的提拔会给外界留下司马亮任人唯亲的印象,从而损害司马亮的权威和朝廷的公信力。但司马亮却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坚持了自己的决定。

《晋书·列传第十七·傅咸传》:云长容则公之姻,故至于此(长容就是司马骏)。

庾旉等人犯有大不敬之罪,皇帝下诏应当立即处以弃市的极刑。此时已经升任尚书的夏侯骏接到诏书后,觉得按照程序奏请应该批准廷尉行刑。夏侯骏说:“国家设立八座官位,即尚书令、尚书仆射以及六曹尚书,这些高级官员的存在正是为了处理像庾旉这样的大不敬案件。”夏侯骏的观点是,对于严重触犯皇权的行为,必须严惩不贷,但要走流程,以维护朝廷法律的严肃性。

夏侯骏没有立即执行皇帝的诏令。左仆射司马晃也对夏侯骏表示支持,同意他的看法。奏折在皇帝那里留了七天,这期间皇帝可能听取了不同官员的意见,并进行了深思熟虑。最终,皇帝走流程与大臣商议后,下诏宣布了最终的决定:庾旉作为主谋,应当第一个被斩首。但是,由于他的家人自首,加上太叔广等其他七人,都被免除了死刑,改为免职。

《晋书·列传第二十·庾旉传》:尚书夏侯骏谓朱整曰:“国家乃欲诛谏臣!官立八座,正为此时,卿可共驳正之。”

夏侯骏坚持秉公办理后,职位也步步高升。可惜的是随着职位高升,他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曾经那个坚持正义的人了,他变得油滑,对自己不顺从的人开始打压,其中之一就有除三害的周处。

296年,西北地区的氐羌少数民族发生了叛乱,为了平定叛乱,朝廷任命了梁王司马彤为征西大将军,并派遣了夏侯骏担任安西将军,负责实际的军事行动。

夏侯骏推荐周处为先锋,实际上是想让周处陷入困境。周处是吴国名将周鲂的后代,他因除去三害而闻名。司马彤和夏侯骏都是贵族子弟,他们从未上过战场,对军事一无所知。周处作为他们的前锋,面临着很大的危险。

《晋书·列传第二十八》陈淮:“(夏侯)骏及梁王皆是贵戚,非将帅之才,进不求名,退不畏咎。”

第二年正月,双方在疆场上相遇。夏侯骏命令周处率领五千精锐发起攻击。然而,周处认为这样的兵力太少,且没有后援,这样的行动必然会导致失败。他认为这样的战术是不明智的。

夏侯骏并没有接受周处的意见,反而向主帅司马彤报告说周处不执行命令。司马彤再次命令周处出战,军令如山,周处无奈之下只能翻身上马,挥戈冲向数倍于己的敌军。然而,夏侯骏并没有提供任何救援,周处在战斗中因为伤势过重,力竭身亡。

《晋书·周处传》: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

这场战斗的结果对司马彤和夏侯骏的声誉造成了影响。他们因为不救忠臣而背上了骂名,司马骏被外任为并州刺史,一直担任这个职位直到去世。

《魏晋世语》:子骏(夏侯骏),并州刺史。

0 阅读:15